-
我国摩托车发展潜力大 海外出口再破1000万辆
2025/2/7 15:01:46 来源:中国工业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4年我国摩托车国内市场需求放缓,但大排量休闲娱乐车型保持高增长,外贸出口今年再创新高,摩托车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运行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2025年,行业挑战与“2024年我国摩托车国内市场需求放缓,但大排量休闲娱乐车型保持高增长,外贸出口今年再创新高,摩托车产品结构持续优化,产业运行保持稳定向好的发展态势。2025年,行业挑战与机遇并存,在国家政策的拉动下,内需将有望回暖,但海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强,贸易风险加大。我国大排量摩托车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摩托车智能化将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方向,摩托车运动赛事作为摩托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在未来几年将呈现快速发展的趋势。”日前,中国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彬在接受中国工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回顾刚刚过去的2024年,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摩托车行业如同一颗坚韧的种子,奋力破土而出,展现出令人瞩目的发展态势。这一年,摩托车产销实现稳健增长,为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出口成绩更是一骑绝尘,创下历史新高,彰显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市场需求如烈火烹油,持续高涨,而电动摩托车市场则面临着深度调整的挑战。
出口成绩亮眼 国际竞争力稳步提升
在国际市场上,2024 年我国摩托车行业成绩斐然。整车出口量达到1101.63万辆,同比增长26.72%;出口金额为69.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8%。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摩托车行业产销完成1997.08万辆和1992.28万辆,产销量同比增长0.79%和2.82%。燃油摩托车产销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产销分别达到1656.45万辆和1645.62万辆,同比增长13.86%和12.99%。李彬表示,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市场的复苏,消费者对于中短途出行工具的需求增加。同时,摩托车企业在产品创新、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努力也成效显著。例如,一些品牌推出了具有个性化设计、高性能配置的燃油摩托车,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的目光。
反观电动摩托车,产销则呈现下滑态势,全年产销340.63万辆和346.66万辆,同比下降 35.32% 和 27.96%。电动自行车新国标实施,部分不符合标准的电动摩托车被市场淘汰,加上锂电池价格波动导致成本上升,削弱了电动摩托车的市场竞争力。
从车型细分来看,二轮摩托车的销量表现稳定,产量与2023年持平,销量同比增长2.26%。其中,跨骑车产销998.5万辆和993.42万辆,同比增长 23.3%和22%,因其良好的动力性能和操控体验,深受摩托车爱好者青睐;踏板车产销 569.68万辆和573.21万辆,同比下降26.56%和21.16%,主要是受到电动自行车市场挤压;弯梁车产销173.84万辆和170.22万辆,同比增长11.13%和8.31%,以其经济实用的特点,在部分地区仍有稳定的市场需求。
大排量休闲娱乐摩托车(排量250cc以上,不含250cc)则成为市场的亮点,产销同比增长49.67%和42.97%。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摩托车文化逐渐兴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摩托车作为休闲娱乐、个性化出行的工具,对大排量摩托车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在国际市场上,2024 年摩托车行业成绩斐然。整车出口量达到1101.63万辆,同比增长26.72%;出口金额为69.81亿美元,同比增长23.8%。这一成绩的背后,是中国摩托车企业多年来在技术研发、品质提升、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持续投入。
从出口车型来看,150系列、125系列、110系列等小排量车型依然是出口主力。其中,150系列出口343.16万辆,同比增长33.07%;125系列出口332.7万辆,同比增长25.23%。这些车型凭借性价比优势,在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地区市场需求旺盛。同时,200系列、250系列等中排量车型出口也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表明中国摩托车在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提升。
出口企业方面,隆鑫、大长江、广东大冶等企业表现突出。前十位出口企业共出口665.93万辆,占摩托车出口总量的60.45%。这些企业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完善销售网络、加强本地化服务等措施,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份额。
中国摩托车商会秘书长张洪波表示,我国摩托车产业正处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国内市场增长向个性化、功能性、休闲性摩托车市场转变,外贸出口格局也在发生深刻变革。未来,以零排放、低能耗为特点的新能源摩托车将成为外贸出口的重要增长点,我国摩托车出口结构将继续优化,高端产品出口份额将逐步提高.
经济效益数据则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行业的发展状况。数据显示,2024年1-11月,摩托车生产企业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和营业收入均实现同比增长,分别达到 1205.76亿元、1207.06亿元和1294.08亿元,同比增长7.59%、7.38%和7.83%。然而,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却略有下降,利润总额为82.61亿元,同比下降2.64%;利税总额为109.37亿元,同比下降0.88%。这一现象表明,虽然行业整体营收增长,但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从成本构成来看,营业成本1100.51亿元,同比提高8.60%,主要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所致。尽管销售费用、管理费用有所下降,但研发费用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不过,研发投入的增加,也为企业未来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奠定了基础。
市场竞争压力下的困境
价格战硝烟弥漫、品牌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份额分布不均、人才依旧短缺等诸多因素,使摩托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024年,在市场竞争的战场上,摩托车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价格战硝烟弥漫,各大品牌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份额,纷纷打起了价格牌。长期的价格战导致产品价格被严重压低,企业利润空间被无情挤压。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在价格战中生存下来,不得不削减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长此以往,不仅损害了企业自身的利益,也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品牌竞争也日益激烈。在消费者日益注重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的今天,品牌影响力成为决定市场份额的关键因素。本田、雅马哈等国际知名品牌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卓越的技术和良好的口碑,在全球市场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国内生产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有待提高,在高端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市场份额分布不均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头部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以2024年为例,燃油摩托车销量前10名企业共销售摩托车 922.63万辆,占摩托车总销量的56.07%。而众多中小企业则在激烈的竞争中艰难求生,市场份额不断被挤压。这种市场份额的过度集中,不利于行业的充分竞争和创新发展。
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国对摩托车的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排放标准的不断升级,对摩托车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生产制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经营压力。一些中小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实力有限,难以在短期内达到新的排放标准,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国际贸易摩擦也给摩托车行业的出口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摩托车产业,设置了各种贸易壁垒,如提高关税、实施技术标准限制等。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使得中国摩托车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受到削弱,出口难度加大。关税的提高直接增加了产品的价格,降低了产品的性价比优势,使得一些原本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优势。
目前,摩托车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与汽车行业相比,摩托车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较少,研发能力相对较弱。一些关键技术,如发动机技术、电子控制系统技术等,仍依赖进口。这不仅限制了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也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在智能化、电动化等新兴技术领域,虽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布局,但整体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人才短缺是制约行业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摩托车行业需要大量既懂机械工程又懂电子技术、智能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由于行业吸引力不足、薪资待遇不高等原因,导致人才流失严重,新鲜血液补充不足。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脱节,使得企业难以招聘到符合要求的人才。人才的短缺使得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速度。
中国摩托车商会表示,面对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需合理规划产能,避免盲目扩张。通过引入精益生产理念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浪费并提升产品质量。企业应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加大对中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具有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群体的需求;为应对环保法规和国际贸易摩擦的挑战,企业要加大环保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环保性能;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企业应加强对国际市场的研究,深入了解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政策法规和文化差异,制定针对性的市场进入策略。通过建立海外生产基地、与当地企业合作等方式,实现本地化生产和销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
2025:未来展望与趋势预测
中国摩托车产业正沿着电动化、智能化、品牌化等方向转型升级;价格战依然是摩托车市场的主旋律,但激烈程度会有所放缓。
展望2025年,价格战将依然是摩托车市场的主旋律,但激烈程度会有所放缓。在2024年,进口摩托车的终端售价大幅下调,为了与之竞争,国产车也不得不重新定价。然而,经过多年的价格战洗礼,许多摩托车品牌开始反思恶性竞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意识到无底线的价格竞争只会损害自身利益,不利于长期发展。因此,在2025年,虽然价格战仍会存在,但品牌在价格调整上会更加谨慎。
李彬认为,中国摩托车产业正沿着电动化、智能化、品牌化等方向转型升级。智能化领域,摩托车将配备更多先进的传感器和智能系统,实现自动驾驶辅助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自动紧急制动等,大幅提升骑行的安全性。智能互联技术也将进一步升级,通过手机APP与车辆的深度连接,骑手可以实现远程控制车辆、实时监测车辆状态、获取个性化骑行建议等功能,为骑行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电动化进程中,电池技术的突破至关重要。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有望取得进展,提升电动摩托车的续航里程、充电速度和电池寿命。电动摩托车的动力性能也将不断优化,以满足消费者对速度和激情的追求。同时,电动摩托车的轻量化设计、能量回收系统等方面也将不断改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另外,政策环境的持续优化,将为摩托车行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驾照申领年龄上限从60岁提高到70岁,这一举措让更多老年摩托车爱好者能够合法骑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扩大了摩托车消费群体。简化考证流程和推行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降低了消费者考取驾照和办理车辆手续的难度,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进一步激发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
多地放宽或解除禁摩令,为摩托车行业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解禁后,摩托车的使用场景将更加广泛,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释放。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教授对摩托车行业的政策与市场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指出,2025年是中国经济体感转暖的一年,也是摩托车行业回升的一年。中高端的大排量摩托车受禁限摩和13年强制报废政策的影响较大。若能借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消费促进行动,推动这些政策的合理化改进,2025年摩托车国内消费市场值得期待。
李稻葵还提醒,在国际贸易中,需关注相关国家加征关税对摩托车出口的影响。政策的调整对于摩托车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合理的政策将为行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发市场活力。(记者 祁晓玲)
数据来源:中国摩托车商会
转自:中国工业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