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二五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大农业
2012/2/21 10:36:0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十二五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现代化大农业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期,集约节约使用自然资源和生产要素,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减少面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农业生产手段、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的现代化,把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真正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引领和支撑现代农业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高秆变矮秆、化学工业技术的发展、耕作制度的变革、良种培育与杂种优势的利用、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保证了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的有效供给。20世纪80年代,我国针对农业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实施了“863科技计划”,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大大缩短了我国农业高新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谁先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谁先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和垄断优势。我国在杂种优势利用、生物工程、核农学、转基因动物、胚胎工程、克隆技术、土地及森林资料调查、计算机模型模拟、农业信息系统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处理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和突破。未来农业科技创新需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切实解决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带有关键性、普遍性和战略性的重大技术问题,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而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多年的农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最终还要依靠科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种植、畜牧、水产、园艺以及特色资源产业,振兴农产品加工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宽农业发展领域,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必须通过科技手段,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废物循环再生化和产品消费绿色化,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对俄贸易的桥头堡,农业贸易在我省对外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我省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尽合理。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品质、档次、附加值、科技含量均较低,与世界农业科技先进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只有抓住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机遇,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经济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使我省跻身于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强手之列。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农业产业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建设农业强省提高农业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4.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建设创新型省份的重要基础。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同样面临这一问题。为此,省委省政府适时作出了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战略部署。创新型省份建设必须有创新型农业作为坚实基础,而创新型农业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是要靠强大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正如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当前在农业领域,要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以农业科技的跨越发展,推动农业的集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二、以强大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支撑引领现代化大农业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大规模为经营基础,以大组织为经营主体,以大科技为支撑引领,以大农机为主要手段,以大产业为主要经营方式,以大产出为主要标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毫无疑问,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支撑和引领。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关键。
1.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好形式,是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我省农业科研力量较强,有国家211工程院校东北农业大学,还有八一农垦大学,以及实力雄厚的省农业科学院和省农垦科学院,关键是要解决科研与农业生产结合不紧密的问题。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通过大力扶持培育农业科技型龙头企业,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构建以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定位,在构建产学研农科教基础平台的过程中,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工作中,确立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主体地位,从政策和投入上加大对我省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
2.加强农业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转化平台的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过去,我省农村主要依靠原有的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来承担该项任务。但是从目前运行的情况看,存在着底部出现断层;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缺失;推广条件简陋等突出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开展。要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结合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基地的建立,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建立以国家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以科研大专院校为重要支撑,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要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重点,培育一批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依托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龙头科技企业建设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逐步规范的基础上,引导支持一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康发展。要通过改革职称评定制度,设立技术推广教授、推广研究员,鼓励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投身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强化先进农业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
3.打造培育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的教育培训平台。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主体,也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消费者。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效果和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形成政府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运行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实现技术培训、职业教育、技术推广、继续教育和义务教育有机衔接。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培训质量。既要鼓励各种政府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培训市场,又要努力改善各类民办培训机构的发展环境,形成培训质量与培训资金和政策支持挂钩的良好机制。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
- 上一篇:中经先略发布中国农机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下一篇:浅谈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