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宅经济到底影响了什么
2020/7/2 12:25:03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0年新冠肺炎发生之后,居家办公、在家购物、居家娱乐、在线教育等迅速兴起,“宅经济”(Stay at Home Economic)一词热度迅速增加。 从本质上看,宅经2020年新冠肺炎发生之后,居家办公、在家购物、居家娱乐、在线教育等迅速兴起,“宅经济”(Stay at Home Economic)一词热度迅速增加。
从本质上看,宅经济是将生产和消费过程从原来的公众场所转移到家庭之中。这本来是一种随着室内娱乐(如电视、家庭影像系统、电子游戏、动漫等)兴起而出现的一种现象。1983年,日本漫画家将“对动漫等着迷几乎不顾时间和精力,全身心投入的人”称为“御宅族”,与之相前的文化现象被称为“宅文化”,与之相关的产业也被称为宅经济(在日语中被称为“otaku economy”)。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现象更是广泛流行。我国有学者较早地关注到这种现象。早在2011年时,《互联网周刊》杂志就做了一期“网宅经济”的专题,作者们提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宅”将会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经济模式。
宅经济在本质上只是一种生产消费过程的空间转移,在互联网的加持下,这种现象开始流行,需要进一步分析的是,这种空间转移对国民经济理论以及社会发展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对国民经济及理论的影响
宅经济首先对于国民经济统计理论及宏观经济模型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无论是国民经济统计还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都取决于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即国内生产总值(GDP)。GDP这个概念如此重要,乃至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他也是著名的经济学教材撰写者)说:“GDP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对GDP进行衡量,使各国之间、各区域之间的经济变得可比,使纷繁的宏观经济浓缩在一个可比的数据之中,使政府能够据以作出相应的经济政策。GDP的概念也使经济学家对一国经济潜力、发展资源等做出更为确切的评估。二战后,NBER(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的韦斯利·米切尔在分析战争动员模型时指出:“只有真正参与过战争动员的人才知道,对20年间的国民收入进行评估,极大地帮助了我们在二战中取得胜利。”
GDP的基础是分工与市场交易。这是一个完全建立在工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概念。工业文明认为,分工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动力(例如,参见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国富论》中所引用的制针工厂的案例),价值通过市场交换才得以实现。因此,生产和消费的分离、家庭和市场的分离,成为国民经济统计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
而宅经济,将大量的生产过程从原来社会转移到家庭中完成,这对原来的家庭和市场分离为基础的宏观经济理论带来了挑战。在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中,个人在家庭中完成的家务等非社会化交易活动是不计入GDP的。这也带来了很多对GDP理论的批评,例如,“交换母亲”———这个故事说的是,如果有两个母亲各自在家里照看孩子,则不会生产GDP;如果她们交换看孩子,每个母亲向对方付费,则会增加GDP,但是孩子却因为非母亲照看而增加痛苦。同样的批评包括将保姆变成夫人会带来GDP的下降,因为请保姆炒菜需要付费,会创造GDP,而如果将保姆娶为夫人,则不需付费,就不创造GDP了。
在宅经济规模很小时,GDP这种只关注市场交换的简化模式,并不会对整体经济分析带来影响,而宅经济的规模扩大,将会带来对国民经济统计及宏观经济分析的误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1995年,格雷姆·唐纳德·斯诺克斯(Graeme Donald Snooks)出版了《家庭在整体经济中的作用》(Portrait of the Family within the Total Economy: A Study in Longrun Dynamics, Australia 1788-1990)一书,提出将家庭部门和市场部门进行合并分析,他将这种分析方法称为“整体经济(Total Economy)”。斯诺克斯的理论提出之后,在国际上并没有形成太大的影响,然而,在宅经济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对其思想进行重温,以革新国民经济理论,适应社会现实的变化。
对城市交通及城市形态的影响
宅经济对社会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是对城市交通及城市形态的影响。工业化大生产的模式,其集中化生产的规模优势要求生产的集聚、人口的集聚,以发挥规模优势,并降低交易成本。这种生产模式的变化,使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聚。而生产场所的集中,要求劳动者到统一的场所进行工作,大商场的效率优势,使人们倾向于到商业区集中消费,这导致了家庭与生产、消费的大规模分离,这又产生了城市通勤问题,使城市在规模膨胀的同时,带来了城市交通拥堵的顽疾。
据高德地图发布的“2019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2019年度驾车岀行热度数据显示,商务住宅、购物、餐饮类目的地的出行热度同比有所上升,其中购物、餐饮相关目的地的出行需求,合计占比达16.61%,同比提升4.8%,交通枢纽类仍为最热门的出行目的地。这说明,城市交通问题是由于通勤、购物、餐饮等生产和消费引起的。
而宅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的生产和消费大部分在家中完成,减少了通勤交通时间,从而对城市交通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当宅经济进一步发展时,城市形态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美国学者科特金(Kotkin)在《新地理:数字经济如何重塑美国地貌》中指出,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开始将生产基地由城市向乡村转移,因而形成了一批新的乡村中心,他将之称为“瓦尔哈拉”(Vallha)。
可以预期,随着宅经济的进一步兴起,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更高,可能会产生逆城市主义(anti-urbanism)倾向,城市从集中走向分散化,城市空间格局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将对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基础设施布局等带来影响,从而对房地产等行业也带来影响。
宅经济的本质及其启示
宅经济是将生产与消费过程从公共空间转移到家庭空间。这种转移,本质上是因为交易成本的降低,使宅生产和宅消费所带来的效率优势,能够抵消集中生产和消费所带来的规模优势。以宅消费为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电子商务、在线娱乐等的效率提升,这种效率优势抵销了大商场的规模优势,而直播、弹幕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了居家消费的体验,这带动了宅消费的发展。
而从宅生产来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居家办公等生产模式的信息交换非常便捷,而且成本更低,而利用信息技术,将生产过程进行进一步细化及可量化,使监督成本急剧下降,这使组织化的宅生产成为可能。从个体化宅生产来看,信息技术发展推动了交易成本的降低,使个体能够直接和大市场进行交易,从而使个体化宅生产也具备了与大规模生产具有竞争的优势。在这其中,很多网络平台充当了宅生产的新基础设施。例如,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研发任务分解成为了很多可以协同进行的小型任务,再通过平台将这些任务众包给个体,而个体可以居家完成这些任务,这其中的协同等工作,则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这使居家研发成为可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宅经济对国民经济及理论带来了影响,对城市交通和城市形态也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需要我们及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应对这种变化。从政策上看,宅经济的发展,受到交易成本的影响,因此,建立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对宅经济的未来走向具有重要意义。从政府部门来说,应该建立起适应宅经济的监管体制、管理体制与扶持体制,从而推动宅经济发展。转自:澎湃新闻
- 上一篇:上半年引领全球 A股IPO融资变化几何
- 下一篇:从市值对比看中国制造业由大转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