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计算10年:虹吸效应显著 发展方向将变
2021/10/14 12:08:5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长达到56.6%,创历史新高,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生态产业链日益完善,云网边协同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泛在灵活的算力服务模式逐步成熟,我国云计2020年我国云计算市场增长达到56.6%,创历史新高,市场规模已超过2000亿元,生态产业链日益完善,云网边协同融合进程不断加快,泛在灵活的算力服务模式逐步成熟,我国云计算产业正逐步迈向繁荣。
2021可信云大会日前在京举行。会上发布了可信云最新态势、标准、评估结果及 《2021云计算十大关键词》、 《云计算白皮书 (2021)》等相关成果。专家认为,云计算发展10年,市场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虹吸效应显著,赋能效果逐步显现。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将产生变化。
发展方向将产生变化
今天,云计算服务正从电商、政务、金融,向制造、医疗、农业等各个领域延伸拓展,应用程度不断深化。面向重点行业典型场景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和工具产品日益丰富。云计算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已逐步成为赋能中国数字经济新优势的重要引擎。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告诉中国工业报,当前云计算已基本完成了商业模式的探索,技术积累也走向成熟。接下来,云计算面临作为新型基础设施的公共属性的挑战,如建设和运营主体问题、存量数据中心整合问题、科技企业如何发挥作用、技术方面如何更可靠及如何应急、价格方面如何更普惠等。
“当云计算成为基础设施,将一定会影响数据中心的建设方向。影响到谁来投资,谁来建设,谁来运营。这意味着云计算的发展方向会产生变化。”何宝宏说。基础设施具有公共服务属性,包括公共性、基础性、外部性等。如果云计算仅作为一种商业服务,公共属性很弱。但是如果作为新型基础设施,服务于社会,就要承担社会责任,要有公共意识。
会上,何宝宏发布了2021云计算十大关键词及解读,包括:云原生加速重构传统IT架构;云端高性能计算驱动数字经济发展;混沌工程为复杂系统稳定性保驾护航;混合云成为企业上云主流模式;边缘计算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部署;零信任与云原生安全持续融合;企业上云加速优化治理需求;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升级助力治理创新;低碳云提升资源效能,赋能社会节能减排;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宏观向微观落地。
虹吸效应的6大趋势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副所长栗蔚指出,2020~2021年,云计算虹吸效应已经出现,周围的技术栈因它而改变与融合。例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都已经逐渐走向云化部署。
栗蔚指出,云计算已经渗入到ICT领域的各个细节,呈现出6大趋势:云计算改变了软件架构;融合了大数据、算力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整合云网边端操作系统;打破了安全边界;改变了IT管理模式;加速了数字化进程。云计算已经渗入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各个环节,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的新型IT基础设施。 “长久以来,云计算在整个这个社会中发挥的作用,其实被低估了。”
例如解耦合。云计算最大的特点是 “硬件的是硬件的,软件的是软件的”,而且把IT能力很清晰地分为基础设施层、中台层、业务层。中台层又分为技术中台、研运平台、业务中台等,一层层剥离解耦,让每层都负责相应的事情,虽然流程变复杂了,但是效率却提高了。
改变数字化转型
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不断加深,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其中的底座,就是云计算。以应用的开发和部署为例,有了云以后,可以将业务部门的不同应用打通并部署在同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以数据和价值为核心的流转。
以前的数字化,企业里是两拨人负责,业务部门提出需求,技术部门去实现,沟通时间长,软件开发效率低。现在的数字化转型,业务能跟技术全面融合在一起。大大缩短了交付周期。这些都是云计算带来的工具和路径的改变。
今天,核心系统上云成为云计算关注的一个重点。工业行业是非数字原生企业,生产的都是设备、产品。工业制造业应用的大量系统,包括PLC、MES、ERP等,其实不太能够适应现在的大数据融合、边缘计算的场景。这些系统,还缺乏基于云的组件化及适配。
通过云计算,可以帮助软件供应商对ERP进行拆分,一部分模块与边缘云结合,一部分与财务结合,一部分与MES结合,只有用云才能将其拆分。以前是套装软件,无法拆分,有了微服务和容器,拆分变得简单。拆分以后,可以使其组件化,实现弹性部署。
“不是云计算与企业的结合有障碍,而是云还没有在核心业务系统里充分落地应用。这涉及到两个产业的互相认知与融合,也就是IT和OT的融合。非数字原生企业,云计算要全面发挥作用需要一个互相认知的过程。而这个趋势已经开始。”栗蔚说。
何宝宏表示,产业政策对行业发展的拉动作用一直非常明显。传统行业如交通、物流、能源等,上云率低于20%,而且很多都是边缘性的业务上云。随着云计算基础设施的成熟,更多的传统企业将加快上云步伐。(周宝冰)
转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