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一成 新能源车“充电难”有待解决
2023/2/14 11:51:51 来源:科技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城市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一成通过合理布局、立体规划、创新技术让充电桩物尽其用 今年春节,一位车主自驾新能源汽车返乡的糟糕体验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据媒体报道,原本8个小时城市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一成
通过合理布局、立体规划、创新技术让充电桩物尽其用
今年春节,一位车主自驾新能源汽车返乡的糟糕体验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据媒体报道,原本8个小时的车程,这位车主却花费了15个小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漫长的充电等待时间。
这位车主的经历并非个例。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迅速上升,充电成了广大车主不得不面对的难题。
多种因素造成新能源车“充电难”
既然“充电难”现象这么普遍,那么通过多建充电桩的方式缓解这种难题似乎是最直接的方法。但正如“多修路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堵车”难题一样,一味地增建充电桩也并非解决充电难的治本之策。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兼电动交通与储能分会会长刘永东告诉记者,当下我国充电桩与新能源汽车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换言之,现在我国的充电桩数量充足,但问题是新能源车主“找不到、用不上、充得慢”。
根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为1045万辆;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表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也就是说,全国平均每2.5辆新能源汽车就能分配到一个充电桩。
同时,大部分新能源汽车车主的出行需求都是城市内出行。城市内出行里程数一般都在几十公里,因此充电频率不高,很多充电桩都处于闲置状态。“目前城市内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不到10%,高速公路充电桩平均社会利用率更低,可能都不到1%。”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充换电分会副秘书长仝宗旗向记者表示。
以合理规划消弭供需矛盾
面临窘境的不仅是公共充电桩,“私人充电桩进小区难”近些年来也频频冲上微博热搜。比如,一些新小区以安全问题为由,拒绝新能源汽车车主安装充电桩;一些老旧小区没有固定停车位,在规划之初也没有考虑到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需求,导致无法安装充电桩。
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的预测,2023年中国将新增340万台随车配建充电桩,随车配建充电桩保有量将达到681.2万台。“狂野生长”的充电桩,亟须合理规划布局,最大程度发挥不同类型充电桩的功效,才能避免资源浪费,消弭供需之间的矛盾“沟壑”。
“要根据不同场景下车辆对电能补给的不同需求,立体规划不同技术特点的充电桩。”刘永东告诉记者,采用直流快充技术的充电桩功率较大、给新能源汽车充满电所需时间较短,因此它适合布局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商场等充电需求较为旺盛的地方,作为公共充电桩使用。针对家用新能源汽车、电动公交车、电动重卡等不同车辆的不同充电需求,也可以发展不同技术规格的公共充电桩,做到立体规划。而采取交流慢充技术的充电桩,虽然给新能源汽车充满电所需时间比直流快充时间长,但却十分契合家庭用车习惯,因此适宜布局在小区停车场等地,作为私人充电桩使用。
运用新技术破解老大难
此外,充电桩及基础设施的技术革新,也是破除充电难题,推动充电桩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前,随新能源汽车附赠的充电桩多为没有通信模块的'笨桩';后来,很多新能源汽车企业为车主提供了可加装通信模块的'智能桩'。”仝宗旗说,“加装通信模块后,私人充电桩可以上网,变得像公共充电桩一样能出现在手机APP或各类平台上,这样私人充电桩的用户,便可将自家充电桩的空闲时间,开放给本小区或可进入小区的新能源车主付费使用。”
刘永东告诉记者,针对一些老旧小区电容负荷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采用有序充电技术缓解电容负荷压力。“与传统的插入充电枪后立刻以固定功率充电不同,有序充电技术可以根据用户的实际用电需求,通过感知电网负荷的变化趋势,动态调整充电时间和功率。”刘永东解释道,通俗地说,就是新能源汽车车主设置好充电结束时间与目标电量,剩下的交给系统后台,由后台决定什么时候开始充电、以多大功率充电,“这样有利于缓解老旧小区电容量较低而造成的汽车充电难题。”
此外,随着供电技术的愈发成熟,电价不断走向市场化,建设“光储充检换”一体站也是一种可行的充电桩运营方案。这种综合能源站可提供光伏发电、储能、充电、换电、电池检测“一条龙”服务,一方面可实现清洁能源存储就地消纳,缓解大功率充电对电网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可以打造多元化的充、换电基础设施,同时满足更多新能源汽车车主的用电需求,便利绿色出行。
转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