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2023/4/13 12:31:46 来源:中国医药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外贸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国际交流合作再迎挑战——2022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近三年,我国中药类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在海外市场同样受到青睐。2022年,我外贸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国际交流合作再迎挑战
——2022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出口情况分析
近三年,我国中药类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大放异彩,在海外市场同样受到青睐。2022年,我国中药外贸总额8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额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8%;进口额28.8亿美元,同比增长5.1%。植物提取物、中药材及饮片、中成药、保健品进出口均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
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显著放缓,国际供应链格局加速重构,全球化发展向区域化发展转变趋势明显,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面临新的挑战。
出口表现亮眼
植物提取物出口放量增长
植物提取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中药类出口大品种,基本保持较高的出口增速。其涉及的提取物品种不再是20年前的中药提取物简单概念,目前的植物提取物外延更为广泛,在药品、膳食营养补充剂、食品等多个领域都有应用。
从历史数据来看,植物提取物出口额稳步增长,疫情以来更是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2020年、2021年的出口额分别是23.6亿美元、24.4亿美元和30.3亿美元。
2022年,我国植物提取物出口10.7万吨,同比增长2.0%;出口总额35.3亿美元,同比增长16.5%。从出口市场看,欧洲、南美洲市场稳步发展,增速分别为9.3%和6.1%;大洋洲和亚洲市场增长依旧迅速,分别增长23.7%和38.4%;北美洲市场首现颓势,出现8.6%的负增长;非洲市场连续两年负增长。
此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健康饮食、治未病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终端膳食营养补充剂的销售增长拉动植物提取物出口放量,天然代糖、天然膳食纤维、替代蛋白等品类的新产品受到更多的市场关注。
中药材及饮片出口稳中有进
2022年,我国向114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药材及饮片25.1万吨,同比增长7.8%;出口总额14.0亿美元,同比增长3.6%;出口均价5.58美元/公斤,同比下降4%。出口均价下降与国内部分中药材产能过剩和国际运费回落等因素紧密相关。总体来看,2022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出口量增价减,出口额基本稳定。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及医药政策的差异,中药材仅在少数国家和地区被作为传统药原料使用,在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中药材更多地被作为普通食品或膳食补充剂使用。因此,我国出口的中药材多数是药食两用的滋补性品种。2022年,出口中药材前十大品种(以出口金额计)为肉桂、枸杞、人参、茯苓、当归、黄芪、冬虫夏草、半夏、罂粟子、鹿茸。
中成药出口表现抢眼
中成药在中药产品整体出口额中占比不高,常年维持在7%左右,相对于原料类产品仍处于弱势地位。2022年,我国中成药出口额3.8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出口量1.31万吨,同比增长12.6%。近三年,中药海外注册步伐加快,也带动中成药的海外出口节节攀升。
从出口市场来看,我国香港地区表现突出。2022年出口至我国香港地区的中成药出口额为1.7亿美元,同比增长36.9%,这或与2022年初香港地区疫情严重,中药配方颗粒、中成药在当地使用较多有关。近两年,我国中成药第二大出口市场马来西亚也显现出旺盛的需求。2021年,我国出口至马来西亚的中成药出口额为2274万美元,较2020年增长196%;2022年出口至马来西亚的中成药出口额为5422万美元,同比增长138%,这也体现出中马双方在中药领域开展的长期合作在促进中药“走出去”中取得成效。2022年3月,中国与马来西亚的《传统医学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续签,中马双方继续加强和促进两国在中医药执业、教育、培训和研究方面的合作。
保健品出口势头强劲
保健品类在海关统计系统中比较特殊,主要包括鱼油及鱼肝油类、蜂产品类以及燕窝,维生素及矿物类制剂产品并未统计在内。另外,不少保健品是以食品的形式出口,也未纳入保健品项下,本文中有关保健品贸易的数据为不完全统计。
2022年,我国保健品出口额3.8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鱼油及鱼肝油类产品增长强劲,出口额2.7亿美元,同比增长36.7%;蜂产品类略有下降,出口额1.1亿美元,同比下降3.2%,除蜂蜡有所增长外,蜂王浆及蜂蜜、蜂花粉类出口额同比均有下降。
进口稳步增长
新冠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海外供给恢复,2021年我国中药类产品进口出现强势反弹,全年进口金额27.4亿美元,同比上升24.1%;2022年全年进口金额为28.8亿美元,同比上升5.1%。
从细分领域来看,2022年植物提取物进口额为7.8亿美元,同比下降12.5%。其中,精油类产品占植物提取物总进口额的63%,为4.9亿美元,同比下降23.8%。由于精油类产品的特殊性,进出口往往有大小年之分,因此对植物提取物的整体外贸增长变动影响较大。除去精油类产品的影响,2022年,植物提取物(不含精油)进口额2.9亿美元,同比下降7.8%;进口数量3.1万吨,同比下降仅0.1%。可以看出,2022年植物提取物(不含精油)的国内市场需求变化不大,进口价格的下调,导致进口金额回落。
我国常见进口药材品种约110种,进口产地来自全球约70个国家和地区,从亚洲进口的药材数量占我国进口药材总量的90%以上。2022年,我国中药材及饮片进口额为6.14亿美元,同比增长13.8%。进口中药材前十的品种(以进口金额计)为西洋参、鹿茸、人参、姜黄、番红花、甘草、丁香、血竭、乳香、没药,前十品种进口额占我国药材进口总额的36%。2022年,我国进口药材的前十大货源国(以进口金额计)为印度尼西亚、缅甸、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印度、泰国、越南、俄罗斯、美国,自这十大市场进口的药材占药材进口总量的85%,占进口总金额的87%。
2022年,中成药进口额4.3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其中,自我国香港地区进口2.2亿美元,同比增长9.8%;自德国进口1.5亿美元,同比增长41.7%。自这两大市场进口的中成药占中成药总进口额的85%。
在国家扩大进口政策的引导下,近几年,我国保健品进口连续保持较高的增速。2022年保健品进口额10.5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其中,燕窝依旧是最受欢迎的保健品,2022年进口额6.5亿美元,同比增长20.0%;但是,燕窝的进口均价下滑达13.5%,属于以价换量。根据历年来的燕窝进口数据分析,燕窝进口总量已有超过国内市场需求的迹象。2023年,燕窝进口可能会有较大的下调空间。
疫情防控助力中药产品“出海”提速
目前,我国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传统医学法律法规;我国与43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中医药合作协议,并被纳入16个中外自贸协定中。
中药以膳食补充剂或健康食品的身份进入海外主流市场更为容易。如在澳大利亚市场,经粗略统计,以补充药物身份注册的中药品种超过100个;在美国市场,以膳食补充剂身份注册的中药产品近100个。
随着中医药理念的国际传播,以药品身份进入全球市场的中药产品日渐增多。例如,地奥心血康胶囊是首个在欧盟以传统草药身份注册成功的中药;逍遥片是国内首例通过欧盟传统植物药注册的复方中药品种;丹参胶囊、板蓝根颗粒、愈风宁心片在欧盟以传统草药的身份注册成功;抗病毒口服液、胆宁片、乐脉颗粒以天然药品身份在海外注册成功。在美国市场,复方丹参滴丸、穿心莲提取物、扶正化瘀片、桂枝茯苓胶囊、杏灵颗粒、威麦宁胶囊、连花清瘟胶囊、康莱特注射液和康莱特软胶囊等处于不同的临床试验阶段。
疫情防控给中药产品拓展海外市场带来机遇。如佛慈制药的藿香正气丸、防风通圣丸、小柴胡汤丸收到乌兹别克斯坦卫生部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步长制药的宣肺败毒颗粒先后在加拿大、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卫生部成功注册并获准上市销售;广东一方的化湿败毒颗粒先后获得阿联酋植物药紧急产品标准注册、柬埔寨卫生部药品注册证书;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胶囊更是在巴西、印度尼西亚、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分别以“中成药”“药品”“植物药”“天然健康产品”“食品补充剂”“现代植物药”“天然药物”等身份注册并获得上市许可。
注册只是万里长征的起点,真正做到开拓海外市场,形成规模销售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以和黄药业的胆宁片为例,虽然其在2016年获得加拿大天然药品上市许可证,但后续用了几年时间才完成加拿大境外生产场地认证工作,直到2022年与加拿大落地进口商签订销售协议,才正式开始批量出口销售。
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针对今后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这一问题,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基础
高质量的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中药材产业在种植采收、炮制加工、市场销售、产品溯源的一体化全链条管理已有长足进展,但在对接国际市场时尚存在一定的不协调性和不统一性。因此,严格规范产品标准,建立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医药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标杆作用。
秉持国际理念,遵循国际规则
中药若想真正“走出去”,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并实现经济效益,就目前来看,仍需遵循西方主流市场规则。通过膳食补充剂、传统植物药、非处方药、处方药等多种形式注册上市,再通过自建销售渠道或与当地经销商合作的形式推广销售。秉持国际理念,遵循国际规则,站稳脚跟,打出品牌,有利于中药的长远发展。
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近年来,承载厚重中华文化的中医药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中医药海外发展需要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可利用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医药的理念和产品推广开来,进而推动中医药的海外发展。
综合兼顾各方因素,实现“本土化”
中医药“走出去”应充分与所在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以及当地传统医药融合。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理念,寻求共识,让当地政府及民众了解、认知、接受中医药文化。实现文化“本土化”的同时推动产业“本土化”,使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进行本土生产、本土使用。
建立中医药海外商业。当前中成药产品销售模式更多的是依托华侨代理商,缺乏市场开拓主动性。中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仅限于药品销售渠道,应根据目标市场及产品自身特性,灵活确定产品的应用范围。建立海外自有流通渠道是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投入大,产出慢。但随着渠道的不断完善,后续市场回馈将是指数级的增长。对于想进军海外市场的中国企业,首先要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与合作伙伴培养良好的关系;其次在申请通过认证的基础上,要保持产品的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否则难以在市场长久立足。
建立中药海外基地(园区)。鼓励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合投资等方式,在海外建立中药生产加工基地或园区。以海外基地(园区)为依托,进而建立自有海外流通渠道。通过海外投资、产业落地的方式,企业可以取得当地政府支持。通过聘用当地员工,与当地文化、经济模式相适应,企业可以更便捷地对接海外已有的成熟市场渠道。(作者: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 李辉 柳燕)
转自:中国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