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去库存 锂电产业链上下游“冷热不均”
2023/4/21 8:39:46 来源:消费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今年3月,对于锂电行业而言并不是一样的春风拂面。终端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在3月下旬已经传来阵阵暖意,但是在上游的材料端,降价、减产的现状带来阵阵寒意。碳酸锂成交均价在4月12日今年3月,对于锂电行业而言并不是一样的春风拂面。终端的新能源汽车销售在3月下旬已经传来阵阵暖意,但是在上游的材料端,降价、减产的现状带来阵阵寒意。碳酸锂成交均价在4月12日正式跌破了20万元/吨的整数关口,较高位回调已近七成。不少企业正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多位业内人士反映,产业链“冷热不均”的原因是行业处于深度去库存阶段。目前,企业去库存的主流策略是以减少原材料采购、降低产量为主,在需求尚未大规模恢复之前,去化速度会有所拉长,二季度末或为重要观测节点。
行业上下游“温差明显”正处于深度去库存阶段
最新数据显示,3月份锂电行业上下游“冷热不均”。下游销售的逐步回暖,并没有传导到成交、生产双双冰封的上游原材料环节。
中汽协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67.4万辆和65.3万辆,环比分别增长22%和24.4%,同比分别增长44.8%和34.8%。受此带动,我国动力电池产销量节节攀升。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我国动力电池销量共计44.3GWh,同比增长81.1%。
但是,在上游,3月锂电材料的产量普遍转向环比下滑。隆众资讯统计,2023年3月中国主要的碳酸锂生产企业合计产量为3.01万吨,环比下降0.33%;SMM统计数为3.06万吨,环比减少1%。另一主要锂盐产品氢氧化锂3月产量在2.2至2.4万吨之间,环比同样有2%的降幅。
相关专家指出,导致下游需求回暖、上游却未被传导的关键原因,是行业目前正处在深度去库存阶段。据企业方面透露,锂电行业这轮去库存周期在去年年底就已经开始。
库存较高的情况,其实在消费淡季并不鲜见。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产业链的动力电池库存高达164.8GWh,达到历史新高。东证期货分析师陈祎萱也透露,目前冶炼厂仍有相当体量的碳酸锂库存待消化。
西南地区一位锂电投资人士告诉记者,前两年市场快速增长,产业链企业的生产预期很高,产能大举扩张;现在市场预期降低,反映到生产端,本质上是一个产能负荷下降的过程。
宁德时代就公开表示,碳酸锂价格处于下行周期,公司正在推动快速去库存并缩短采购周期。龙头的策略逐级传递,负极材料龙头璞泰来确认,公司前期储备了较多的库存量,下游客户在去年四季度即进入去库存阶段,公司相应需要时间调整之前的高成本库存。赣锋锂业亦透露,从去年底到今年初以来,市场观望情绪较重。
库存何时出清?
“现阶段要紧盯头部大厂何时出现批量采购原料的大单,这是市场回暖的强信号。”隆众资讯锂电池分析师路天丽告诉记者。
本轮去库存周期何时结束?多数受访人士认为,重要的观察时点在二季度末。
隆众资讯正极材料分析师宋晶认为,行业库存可能要到二季度末才能消化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在经历了4月的第二轮产业链大规模降库后,以电芯及四大主材为主的中间环节的库存水平或将降至低位,“如若低库存的中间环节企业开启了大规模备库,上游原料或将迎来价格回弹机会。”
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
在锂盐价格持续下探的背景下,不少锂矿企业加快全产业链布局。
日前,天力锂能宣布与叶城县人民政府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将与当地资源方在锂矿山、选厂、锂盐加工厂、锂电池材料等方面进行合作投资。主要建设任务包括完成500万吨锂矿石采选项目,投资金额为10亿元;3万吨锂盐生产项目,投资金额为25亿元;10万吨锂电池材料项目,投资金额为25亿元。
而锂矿“双雄”天齐锂业和赣锋锂业更是将全产业链布局作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战略。
赣锋锂业表示,公司将持续提高资源自给率,优化成本控制,加强技术研发,根据市场和订单情况扩张电池产能,完善上下游一体化生态,以应对未来的锂价波动。
近年来,赣锋锂业在固态电池和电池回收业务方面持续布局。目前,赣锋固态电池已经形成三元配碳负极的系列产品,出货量达到10GWh规模时成本有望对标液态三元锂电池;另外,重庆赣锋年产20GWh新型锂电池科技产业园项目已于2022年开工建设。
赣锋锂业表示,目前公司已有7万吨废旧电池回收产能。回收业务的经济效益与锂价、废旧电池成本等息息相关。长期看,公司看好废旧电池回收业务前景。
天齐锂业秉持“夯实上游、做强中游、渗透下游”的发展战略。天齐锂业副董事长蒋安琪日前表示:“未来五年,我们在充分发挥现有产能和优势的基础上,将继续开拓上游优质锂资源,扩大锂化工产品产能,拓展下游产业链合作。以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为业务导向,积极联动上下游,力争成为具备高附加值的科技型企业。”
其中,在中游锂化工产品方面,天齐锂业表示,在优质资源基地扎实的资源保障下,稳步落实基础锂盐产能扩张计划,力争到2027年达到30万吨左右的碳酸锂当量锂化工产品产能,进一步发挥产业链协同效应。同时,公司将继续战略布局新能源材料及包括固态电池在内的下一代电池技术,关注电动汽车和储能应用领域的投资机会。(综合)
转自: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