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内蒙古力量
2023/6/23 13:35:02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以及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四大沙地。 党的十八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境内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四大沙漠以及呼伦贝尔、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四大沙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近10年(2013年到2022年)累计完成营造林1.27亿亩、种草2.89亿亩、防沙治沙1.25亿亩,全区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持续提高,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6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六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正式发布。
监测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全区荒漠化土地面积88966万亩,占自治区面积50.14%;沙化土地面积59723万亩,占自治区面积33.66%。
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程度连续“双减轻”,沙化土地植被盖度稳步提高。沙区生态状况“整体好转、改善加速”,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增强、稳中向好”。
与2014年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相比,全区荒漠化防治呈现四大特点。
一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2415万亩、1459万亩,年均分别减少483万亩、292万亩,实现了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双减少”。
二是荒漠化和沙化程度连续减轻。全区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1591万亩,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1851万亩,中度荒漠化土地减少4326万亩,轻度荒漠化土地增加5354万亩;极重度沙化土地减少2199万亩,重度沙化土地减少3231万亩,中度沙化土地减少1524万亩,轻度沙化土地增加5495万亩。全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程度实现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双减轻”。
三是“四大沙漠”“四大沙地”治理成效显著。境内巴丹吉林、腾格里、库布其、乌兰布和四大沙漠呈现出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减少、固定沙地增加的趋势,其中流动沙地减少227万亩、半固定沙地减少1159万亩、固定沙地增加1701万亩。同时,四大沙漠的沙化程度呈现出极重度、重度、中度面积减少,轻度面积增加的趋势,其中极重度面积减少159万亩、重度面积减少1044万亩、中度面积减少133万亩、轻度面积增加1363万亩。
境内科尔沁、浑善达克、毛乌素、呼伦贝尔四大沙地沙化土地面积总体减少730万亩,其中半固定沙地减少983万亩、固定沙地增加510万亩。同时,四大沙地沙化程度呈现出重度和中度面积减少、轻度面积增加的趋势,其中重度面积减少863万亩、中度面积减少1193万亩、轻度面积增加1044万亩。
四是沙化土地植被状况持续向好。全区可治理沙化土地面积32494万亩,其中已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2549万亩,占可治理沙化土地38.62%。与2014年相比,全区沙化土地低植被盖度面积减少,高植被盖度面积增加。其中,植被盖度大于40%的沙化土地面积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增加6428万亩。
内蒙古是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要区域,工程范围覆盖12个盟(市)100个旗县(市、区)。1978年启动实施以来,共实施五期工程,中央累计投入56.13亿元,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投入36亿元,地方以投工投劳的方式配套。截至2020年,累计完成建设任务1.19亿亩、占全国25.1%,为全区生态环境实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奠定了重要基础。全区人工林保存面积、森林面积由1977年0.13亿亩、2.34亿亩分别增加
到0.84亿亩、3.57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13.21%提高到20.79%。全区森林年涵养水源量387亿立方米、固土量16.45亿吨、滞尘量3.15亿吨,有效地减少了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内蒙古防沙治沙、加大生态建设与保护,成功探索出一条卓有成效、符合当地实情的道路。
第一,坚持工程带动,统筹推进沙化土地治理。全面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荒漠化沙化土地治理进程,集成推广抗旱造林治沙技术、“以路治沙”综合治理、流动沙地沙障治理等防沙治沙措施,并通过建立多方位、多渠道利益联结机制,让广大群众共享沙漠生态改善和绿色经济发展成果。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持续巩固治理成果。建立18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面积275万亩;出台《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管理条例》,严禁超载过牧造成草地退化沙化;依法依规常态化打击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沙区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三,坚持科技引领,着力提高治理成效。修订《内蒙古自治区造林技术规程》等技术性规程,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乡土树种名录》;组织实施防沙治沙科技推广示范项目,培育选育适宜不同类型沙区生长的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植物良种,大力推广系列抗旱适用技术,不断提高防治成效。
第四,坚持治沙惠民,拉动沙化土地治理。加大经济林建设力度,全区经济林已发展到1600万亩;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林沙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创新“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形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带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模式。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范围广,自然环境依然脆弱,全区还有2亿亩沙化土地待治理,防沙治沙任务仍然艰巨;已经治理的沙化土地林草植被处于恢复阶段,极易反弹,巩固治理成果任务艰巨。
内蒙古作为祖国的北大门,生态状况如何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防沙治沙责任重大。全区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精神,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弘扬“三北精神”和“蒙古马精神”,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突出治理重点,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配合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三大标志性战役。
全区将针对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毛乌素沙地等重点治理区域,大力推广科技治沙模式,并依托沙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符合沙地治理的林沙产业、林下经济、沙漠旅游、风光新能源等项目,让治沙和致富“齐步走”;“三北”防护林建设要把造林绿化与发展地方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把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篇大文章做得更扎实,逆向拉动造林绿化。
锚定“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这一目标,全区努力在林草高质量发展中走出新路子、实现新突破,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内蒙古力量。(敖东 郭利平)
转自: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