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的守与进:制造业再攀高
2023/7/19 9:35:02 来源:南方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抓项目、大招商、抢订单……当下,全国各地围绕制造业掀起比拼竞逐。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共识与行动。 前不久,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抓项目、大招商、抢订单……当下,全国各地围绕制造业掀起比拼竞逐。像保护耕地一样保护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地方的共识与行动。
前不久,广东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高质量建设制造强省的意见》,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以上。上海也提出到2025年工业增加值占比达25%以上,南京则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占比稳定在30%以上。
放眼全国,一连串新动向,引发关注。各地不约而同设定目标、明确底线,打响制造业“保卫战”,也开启了新一轮实体经济竞速赛。
有个值得关注的细节是,作为先发地区的广东,尽管工业化水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并未降低制造业占比的预期目标,反而还提高了——两年前,广东明确到2025年制造业占比保持在30%以上,此次则强调到2027年占比达35%以上。
守住制造业的底线,向新的高峰挺进。在“守”与“进”的辩证法中,广东不断巩固提升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工业规模占全省超八成的珠三角,正加码培育壮大万亿产业集群,努力当好广东乃至全国的“制造担当”,加快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
居前列
广东制造业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在当今的制造业资源“争夺战”中,全国各地摩拳擦掌,力争上游。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冲在最前线。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等珠三角城市,百亿级产业项目接连落户和动工。
广东明确提出,到2027年制造业占比达35%以上。而早在2021年,《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30%以上。
为何广东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赛迪研究院规划研究所所长程楠看来,这是广东认识到制造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意识到只有高质量的制造业发展才能带来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从30%提高到35%,自我加压、目标上移,恰恰是广东突出制造业当家、把实体经济摆在“C位”的生动注脚。
广东加码制造业,至少有三重考量。
——从全球经验来看,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过去在通往强国之路上无一不依托制造业的强大支撑。欧美发达国家近年来也从“去工业化”转为“再工业化”,积极推动制造业回流。其他地区的经验也表明,制造业稳,则经济稳。而那些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发展中国家,通常表现为制造业占比下滑以及产业“空心化”。所谓“无工不富”“无工不现代化”,必须更加重视制造业。
——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比有所下降,从2011年的32.06%回落至2022年的27.7%。为此,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席黄奇帆认为,我国制造业占比不宜过低,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需要推出更多措施防止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
——从广东实际来看,2021年全省制造业占比止住过去十年下降趋势,2022年进一步提高到3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7%)、排在全国前列,但略低于江苏(37.44%)、福建(34.9%)等省份。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对比制造业当家的更高要求,广东坐不住、慢不得、等不起。
特别是在珠三角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加持下,2022年广东制造业总产值突破16万亿元,全部制造业增加值4.4万亿元,占全国八分之一。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珠三角被寄望为全国多作贡献。
努力把制造业占比提高到35%以上,正是广东的格局与担当。
从30%到35%,别看只有5个百分点的变化,对广东这个地区生产总值超十万亿元的经济大省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变量。
挑大梁
中国工业十强城市
珠三角占四席
35%的占比,对广东制造业来说,不仅是“守”,更是“进”——守好家当,进军新高地。
拥有高基数,还要继续提高比重,显然并不轻松。但从去年全省制造业占比已提升到34.1%来看,35%又是“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众人拾柴火焰高。广东制造业向高攀登,21个地市都不是旁观者,每个城市都可以有新作为。
从规模、占比、潜力三个维度来看,广东制造业最大的优势、最强的阵地还是在珠三角。
——从制造业规模来看,在中国工业十强城市中,珠三角占据四席,包括深圳、广州、佛山、东莞。珠三角九市规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占全省超过八成,是广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当仁不让的主力军。
——从制造业占比来看,佛山、东莞保持在50%左右,在全国都不多见,也高于苏州、宁波、无锡、南通等很多“万亿俱乐部”城市。即便是寸土寸金的深圳,去年工业增加值占比也达35.07%,高于重庆、天津、杭州、青岛、上海等众多城市。
——从制造业潜力来看,全省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有5个在珠三角,包括珠海、佛山、中山、江门、肇庆。它们被寄望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为广东贡献更多经济增量。对比所处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这些城市制造业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正因为珠三角的制造业功夫“很能打”,最重的担子也由珠三角来挑。
广东提出,对标世界一流谋划珠三角地区产业高端化发展,推动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带和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深度融合,全面增强核心区的支撑引领力和辐射带动力。
地市担重任,产业挑大梁。未来,哪些产业最有可能成为广东制造的“新脊梁”?
透过广东培育壮大千亿万亿元级产业集群的3个路径,答案日益清晰。
第一,培育新增3—4个万亿元级战略性产业集群,包括超高清视频显示、新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数字创意等领域。
第二,培育新增4—5个超五千亿元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包括半导体与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新材料、安全应急与环保、精密仪器设备等。
第三,培育塑造五大未来产业集群,包括未来电子信息、未来智能装备、未来生命健康、未来材料、未来绿色低碳。
这些产业的跃增,将为广东制造业打开增量新空间。
强制造
“数智化+拓空间”
两条腿走路
制造业当家,战鼓声声,新的变化不断发生。
今年以来,广东各地对制造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维,特别是珠三角9市都很拼。不少城市提出,保持制造业占比稳中有升,并定下具体目标,如江门提出到2025年制造业占比提高到40%。
专家表示,不同城市的情况有所差异,在设定制造业占比目标时,应根据城市职能及在城市群和都市圈中的功能定位来确定,“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但总体方向是要有制造业的底线和红线思维,保持相对较高且科学合理的比重。
程楠认为,稳定和提升制造业比重有四个方面的政策切入点。一是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化;二是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增强内生动力,鼓励企业创新发展;四是立足内需市场,使供需达到动态平衡。
这样的实践在珠三角不断推进。“数智化+拓空间”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成为各地普遍的做法。
——“创新之城”深圳力推“工业上楼”,向天空要土地,并计划到2025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数字化转型。
——“制造之都”佛山加快“数改智转”,力争今年55%以上的规上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改造,并重塑产业空间,高标准建设佛北战新产业园和“双十园区”。
——“万亿工业大市”惠州把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高标准建设“3+7”工业园区,计划到202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占比超50%。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动作,都指向同样的方向——做强做优制造业。
对中心城市来说,稳定制造业比重的另一种路径就是工业回城。在这方面,广州积极探索。
为稳住制造业占比,2022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坚持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并推出系列举措。
这样的努力已经显现成效。去年,广州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到24.1%,连续两年企稳回升。
守护制造业,是一场保卫战。制造业由大变强,是一场持久战、攻坚战。
作为我国最早进行改革开放和工业化的地区之一,珠三角一直领风气之先,“世界工厂”享誉全球。然而,新的阶段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攀登新的高峰。
挺向最难处,珠三角毅然再出发。
透过各地的新动作,一个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趋势已经明朗:在历经一段时间产业转移和制造业占比下滑之后,珠三角重回主赛道,更加坚定聚焦制造业主战场,特别是发力先进制造业。
留住制造业、守护制造业、升级制造业,珠三角已经走上“深度工业化”之路,持续壮大万亿产业集群,将在建设制造强国中引领新一轮产业浪潮。
转自: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