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呼风唤“电”助力万亿级产业集群构建
2023/12/5 9:35:04 来源:央视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项目正在阳江有序开展;依托良好风能资源和产业基础,汕头市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同步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2000全国首个“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制氢”项目正在阳江有序开展;依托良好风能资源和产业基础,汕头市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同步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128米的风机叶片、发电量全球靠前的18兆瓦海上风电机组、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在汕尾诞生……
从耕海牧渔到临海石化,从保护海岸到风电蓄势,广东通过发展海上风电产业,让拂过海面的风转化为丰富的“蓝色动力”,为高质量发展增添“腾飞之翼”。
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广东省委网信办主办的“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日前举行。记者采访了解到,广东多地依托丰富的风能资源,构筑起海上风电产业链,主动探索“风能+”产业协同新模式,以构建产业集群为广东注入来自海洋的蓝色动能。
聚能成势 打造广东海上风电基地
在汕头南澳岛周边的海面上,35台风电机组整齐列阵,宛若在无垠的海平面矗立起一栋栋摩天大楼。上百米高空上的白色扇叶迎风转动,通过电缆将绿色电能传至陆地,照亮一条条街道、照进一户户人家。作为全国五大海上风电基地——粤东基地的主阵地,站在“风口”上的汕头,正依托良好风能资源和产业基础,建设国际风电创新港,同步推进氢能、储能、智慧电气装备等产业发展,打造2000亿元新能源产业集群。
广东是海上风电大省。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广东累计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791万千瓦,占全国26%,居全国第二。2023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要规模化开发海上风电,推动海上风能资源集中连片开发利用,打造广东海上风电基地。
在丰沃的政策培育和产业土壤滋养下,广东风电企业正茁壮成长。汕头“四个一体化”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集结整机、齿轮箱、轴承、叶片、发电机、检测认证等国内龙头企业,合力打造国内首个海上风电装备协同生产基地;中广核公司启动了“海上风电综合利用平台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探索在海上风机导管架基础结构上安装网箱养殖。
如今,广东海上风电产业聚能成势,省内海域将建设28个海上风电场。根据《广东省海上风电发展规划(2017—2030年)(修编)》,到2030年底,将建成投产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约3000万千瓦,海上风电设备研发、制造和服务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广东海上风电产业将成为国际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之一。
产业协同 新型储能抢占新赛道
一座城市想要发展海上风力发电,离不开技术开发、基础设备制造、电缆研发、材料供应、物流运输、销售服务等配套产业协同,汕尾海洋工程基地应运而生。
围绕风电开发,汕尾海洋工程基地推动产业链条齐聚。记者看到,园区内规划产业完备:既有高压管件、叶片材料、光电线缆等风电装备生存制造企业,有为海上风电项目做物流运输全程化服务的物流企业,也有为风电装置提供润滑液压产品的配套企业。
陆丰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成员张春鹏介绍,入驻基地的8家企业,去年产值达到了130亿元;今年1-9月份累计完成了81.16亿元。未来会有更多风电相关企业入驻基地,在产业园区内构筑起一套完整产业链条。
2023年5月发布的《广东省推进能源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打造万亿新能源产业集群,其中特别强调要做大做强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业,加快形成集整机制造与叶片、电机、齿轮箱、轴承等关键零部件制造,以及大型钢结构、海底电缆等加工生产为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提前布局海上风电运维基地。
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方式易受自然条件影响,发电波动较大,会对电网造成一定的冲击。同时,新能源发电最佳时间往往与用电需求峰值不匹配,容易造成电力浪费的情况。而新型储能产业则能很好解决这些矛盾,为新能源体系构建提供调峰、调频和削峰填谷等综合解决方案。
走进惠州市一家电池公司,办公区前一块占地约150平方米的储能项目吸引了众人目光。据介绍,这家公司的储能项目是惠州市首批并网投产的大型用户侧储能项目,是“源—网—荷—储”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该储能项目每天能为企业储存、释放电能约1万度,利用电价峰期、谷期差额,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约200万元用电成本,缓解区域电网负荷压力的同时,也能作为企业的一个应急后备电源。”该公司负责人介绍。
据介绍,广东新型储能产业链整体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深圳已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锂电池关键材料产业集群,珠海、广州、惠州等地锂电产业蓬勃发展。数据显示,今年前9月,广东新型储能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890亿元,同比增长7.3%。
融合发展 “风电+”激活产业新动能
巨大白色风车不仅仅是一个发电装置。惠州的“风电+海洋牧场”、阳江的“风电+乡村振兴”,都在主动探索海洋风电融合发展新路径,以“1+1>2”的整体效应放大海洋给予的绿色动能。
业内人士表示,以海上风电为核心,融合海洋渔业、制氢、储能等多业态的“海上风电+”多元化发展模式成为行业新趋势。
在惠州一家能源集团公司,其自主研发设计的“导管架风机+网箱”风渔融合一体化装备正在明阳阳江青洲四海海上风电场运行。
该装备以风机导管架为支撑平台,配置高性能网衣系统及智能化养殖系统,形成集海上风力发电、深远海养殖于一体的“风渔”融合智能化装备,可有效提高海域资源节约集约化开发水平,降低资源开发成本,提高项目整体收益。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其养殖水体约为 5000 立方米,可养鱼约15万尾,实现深远海养殖无人值守与看护。”
海上风电的动能来自海洋,也在吹拂乡村大地。阳江用“风电+乡村振兴”的探索,持续推进海陵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今年10月18日,海陵区与国电阳江海陵岛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海陵岛1234山“风电+乡村振兴”项目,充分利用风电场原有资源,全力打造“旅游景区+新能源”,助力乡村振兴。该项目结合“乡村振兴”新能源政策,拟在岛内的产业园及各乡村,建设分散式风电和地面集中式光伏项目,计划总投资2.5亿元。
目前,汕头、韶关等地也在探索发挥新能源优势,联动乡村振兴新模式,在推进能源转型过程中,拓宽增收致富渠道,让海上的风吹得更久、吹得更远。
转自: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