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新求变 蓄能未来——沈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观察
2024/1/8 12:35:02 来源:新华社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新”,正成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主题词。 这座城市向新求变,新兴产业破浪向前,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新”,正成为老工业基地沈阳奔跑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的主题词。
这座城市向新求变,新兴产业破浪向前,到2025年,沈阳机器人产业产值力争突破200亿元,创新元素迸发涌流;
这座城市自我更新,聚焦未来赛道,重点布局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等领域,涌现出东软睿驰、美行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以“换道超车”推进动力变革;
这座城市以新为径,搭平台,给政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开辟新赛道厚植产业发展土壤。今年以来,沈阳建设各级各类科创平台达到1510个,“科研之花”正逐步结出“产业之果”。
蓄“新”力: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密闭的真空容器内,由航天级合金钢材制成的转子以每分钟最高4.1万转的超音速飞驰旋转,实现动能与电能的高效转换……得益于磁悬浮飞轮储能技术,大自然忽强忽弱的风、明暗不定的光,都能变成稳定输出的“绿电”。
实现这项技术突破的,是位于沈阳市铁西区的沈阳微控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走进公司生产车间,一个个外形类似集装箱的产品整齐排列,等待发运。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家年轻的企业已构建起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产权体系。
“我们今年手握10亿元订单,在满负荷生产。”公司董事长张庆源说,公司能够在新型储能赛道上迅速崭露头角甚至领跑,靠的就是持续创新。
创新驱动,赢得未来。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正为沈阳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力。
“沈阳市作为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正借助工业互联网推动新兴产业崛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委会主任王国重说。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延锋(沈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线上,随着机械手臂的传感器不停闪烁,座椅需要的小零件自动入库、出库。
“车间能实现50%以上的生产作业指令自动下达到数字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公司总经理李哲说。
这是工业互联网广泛应用的一个生产场景。记者在沈阳走访发现,工业互联网已在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大显身手,纵贯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物流销售等环节。
目前,沈阳市5G基站实现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全覆盖;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达到13个,数量位居东北第一;拥有9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涉及能源、输配电、食品等多个领域。
沈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马恩林表示,作为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和承办单位,沈阳将以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为重要平台和载体,充分发挥其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推动制造业和数字产业“双向奔赴”。
蓄“新”能: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前方有行人,车辆自动避让;需要左转,车辆自动转向;行驶中遇到多辆重型货车,车辆自动平稳换道……近日,记者在沈阳大东区的自动驾驶示范道路内,体验了一次神奇的自动驾驶。
“大东区已建成22公里L2级别的汽车城公交专线,17.5公里的L4级别道路,道路沿途有机关、高校、企业、厂区等不同场景,部署了摄像机感知系统、雷达感知系统、信号灯感知系统等智能网联道路设施。”沈阳车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赵辉说。
曾几何时,“重、大、沉,缺少未来感”是很多人对沈阳制造业的传统印象。如今的沈阳,产业结构正悄然发生变化。
近年来,沈阳结合地方实际和产业优势,瞄准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等重点方向,布局一批前沿性未来产业,持续蓄“新”能,建设未来产业创新策源地和发展高地。今年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航空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59.5%、18%和3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个唐代诗人李白的仿生机器人正在吟诵诗歌,不时还有一些肢体动作,面部表情也十分丰富,吸引了大批观众驻足观看。在沈阳市大东区的EX未来科技馆,一种“未来已来”的科技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科幻电影中。
“相较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培育周期长、成长不确定性大。对正在奋起直追的沈阳来说,着眼既有产业基础,谋划相关未来产业,以现有产业托底未来产业,以未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是一个颇具前瞻性的决策。”EX机器人研发工程师西尔艾力说。
“现在的小苗,或许就是未来的参天大树”。沈阳市的决策者认为,发展未来产业,不是“要不要”,而是“快与慢”的问题。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谁起步早,谁才能赢得先机。
未来已来,智造未来。
沈阳正加速创建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沈阳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算力扩容至300P,被纳入全国人工智能算力战略体系,进入全国第一梯队;今年以来,沈阳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9个,新增国家级科创平台15个,建设各级各类科创平台达到1510个……夯基垒台,筑巢引凤,企业不断增强的“获得感”正转化为城市产业的“未来感”。
蓄“新”势:厚植产业发展土壤
今年7月,在沈阳举办的国际机器人大会格外热闹:咖啡机器人现场拉花、行走机器人辅助养老助残、300余名青少年操控机甲竞技机器人赛,线上线下赚足人气。
当前,沈阳以新松为代表的机器人产业链条已基本形成,上下游配套企业超过500家,能够提供工业、协作、移动、特种、服务五大类近百种机器人产品,已搭建起国内领先的产品线。
这一系列成果离不开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日前,沈阳市还制定了最新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计划,提出到2025年,全市机器人整机年产量达到15000台套,机器人产业产值力争突破200亿元,规模以上机器人企业数量突破50家。
沈阳创新资源丰富,拥有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中科院沈阳计算所等中科院驻沈研究所,设有全断面掘进机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专业技术平台,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沈阳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现有6支院士团队的基础上,沈阳每年将培养机器人领域高学历人才500余人,积极推动院校机构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以“未来思维”培育人才。
抢抓机遇加快布局新赛道,沈阳利用数字技术推进产业转型:工业重镇铁西区闯出“数字天地”,借中德园工业互联网创新基地带动“数智”转型;“星火·链网”超级节点(沈阳)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网络通信枢纽节点。
今年上半年,沈阳出台了《沈阳市支持产业数字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从政策上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培育优秀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智能升级项目。
“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沈阳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11月8日,沈阳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再次对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行了具体部署。
东北大学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东北涅槃重生的必由之路,沈阳作为“共和国的装备部”,只有向新求变,竞逐未来,才能重回中国工业的制高点。(记者:徐扬、于也童、丁非白)
转自: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