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凝心聚力谋发展 工业经济铸辉煌——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
2024/10/2 9:33:28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推动社会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推动社会经济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立足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主动适应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落实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等各项政策措施,迈上一条高质量的“制造强省”之路,有力支撑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一、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75年来,湖南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工业化浪潮激荡三湘,推动湖南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综合实力实现一个又一个突破。
(一)工业经济总量显著增加。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接连跃上新台阶。1949-1978年实现多次跨越,其中全省工业总产值在1952年突破7亿元、达7.70亿元,比1949年增长1.4倍;1978年突破130亿元、达138.58亿元,比1949年增长42.6倍。改革开放后,历届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改革,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规模不断扩大,屡次刷新纪录。1999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1千亿元大关、达1010.53亿元,2010年突破5千亿、达5913.4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工业经济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期,增速虽然有所放缓,但实际增量依然可观,2015年全省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5万亿元,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达1.46万亿元。
(二)工业企业数量不断增多。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省工业企业数量相对稳定,增长较为平缓;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发展,工业企业迎来快速增长。1978年末,全省工业企业数量19644家,比1957年末增长1.4倍;到2018年末,工业企业数量增加到73199家,比1978年末增长2.7倍。从规模工业企业来看,2023年末,数量已超2万家,占全国规模工业企业数量比重达4.2%。从近20年数据来看,全省规模工业企业数量在全国的占比逐步提升。
(三)工业运行保持平稳增长。“一五”期间,在工业投资的大力推动下,全省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8.8%。“二五”时期至改革开放以前,湖南工业经济一度严重受挫,但最后经受住历史考验,并在后期取得来之不易的发展。1978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17.0倍。1979-2012年,随着改革开放实施和不断深入,工业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期,按不变价格计算,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8%。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工业经济逐步转入高质量发展期,经济增长更趋平稳,总体保持中高速增长。2013-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7%。
(四)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工业生产能力严重不足,难以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基本需求。经过75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全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生产能力快速扩张。与历史年份相比,2023年,钢材产量2890.83万吨、比1952年增长96359倍,发电量1700.4亿千瓦时、比1949年增长8949倍,水泥产量8285.93万吨、比1958年增长531倍,汽车95.34万辆、比1969年增长47669倍。近年来,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工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工业新兴产品快速增长。智能化、数字化方面,2023年全省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集成电路产品等数字产品产量实现同比两位数以上增长,增速分别为1.2倍、47.6%和36.0%。绿色化方面,新能源汽车保持较快增长,2023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55.76万辆、增长16.8%,配套产品锂离子电池15.34亿只、增长32.9%,上游原材料产品太阳能工业用超白玻璃12162.56万平方米、增长74.3%。
二、工业体系不断完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75年来,全省装备、材料、消费品3个万亿级产业屹然崛起,工程机械等千亿产业不断涌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富有湖南特色的工业体系,彻底改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工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的局面。
(一)工业体系趋于健全。全省烟草、钢铁、有色、石化、机械、建材、食品等传统工业行业由小到大,汽车、电子通信、轨道交通等新兴工业行业从无到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目前,全省工业企业已涵盖39个大类行业、194个中类行业、603个小类行业。2023年,增加值占全省规模工业比重在5%以上的主导行业共计8个,分别为烟草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以上8个主导行业增加值合计占全省规模工业的54.9%,其中,烟草制品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加值分别占全省规模工业的8.9%、8.7%和7.8%,占比位列前3名。
(二)支撑作用日益凸显。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一直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呈较快提升趋势,2011年达到最大值、为39.8%。随着第三产业发展,工业占全省GDP比重虽有所下降,但是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仍起着关键支撑作用。202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29.1%,比1952年(10.6%)提高18.5个百分点,对全省GDP增长贡献率达31.2%,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增长4.9%、贡献率29%、拉动经济增长1.3个百分点。
(三)工业布局协调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长沙、湘潭、衡阳3市工业经济规模占到全省的四成以上。之后,湖南工业建设逐步向西推移,向南、北、东展开,形成以京广线为轴心,湘黔线为支架,多个城市为依托的辐射型分布格局。上世纪90年代初至今,全省加快四大区域工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工业布局。长株潭地区发挥区位、技术和人才优势,成为全省现代工业的核心增长极,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结构优势明显,形成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钢铁与有色金属精深加工、轨道交通、食品制造与加工等一批产业集群,一大批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依赖发达的农业经济和丰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农副食品和食品制造业,同时不断拓展装备制造、现代石化和电容器等产业,优势特色产业成绩喜人;湘南地区通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立足丰富资源,提高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加工程度,向精深加工、高增值方向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湘西地区重点发展与当地环境容量相适应的特色轻工业,如特色农林产品加工、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工艺品制造等,打造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旅游产品品牌。2023年,长株潭城市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7.1%、4.4%、7.1%和5.7%,较好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三、结构调整有序推进,优化升级成效显现
75年来,湖南工业结构调整不断推进,工业经济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领域都已发生深刻变化。
(一)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在传统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通过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全省下大力气对传统支柱产业进行改造提升。2023年,规模工业中的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纺织业实现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47.9%、31.6%和20.4%,比全部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增速快243.1个、26.8个和15.6个百分点。产品结构逐步调优,中高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与上年相比,2023年,铁道用钢材产量17.53万吨、增长36.2%,锰硅合金(折合含锰硅量合计82%)43.95万吨、增长39.3%,热轧薄宽钢带237.15万吨、增长16.6%,(强度等级52.5)水泥302.08万吨、增长4.1%。
(二)优势产业做大做强。75年来,湖南已经成功打造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8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从行业大类看,有10个行业营业收入占全国比重在5%以上,5个行业营业收入占比在4%以上,烟草、农副食品等传统行业,专用、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在全国均占一席之地。
(三)新兴产业支撑有力。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工业发展迈入快车道,是全国率先推出新型工业化的省份之一。从“一化三基”到“四化两型”,从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到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湖南始终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形成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共识与合力,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6-2022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4%、15.9%、18.3%、16.3%、16.0%、21.0%、18.0%,有力引领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3.5%,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3.9%。
75年来,湖南工业爬坡过坎,笃行不怠,取得瞩目成绩。在迈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要继续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在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上持续用力,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开拓创新,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工业力量。
-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