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发展动能持续增强——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
2024/10/4 9:33:28 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27.8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0012...新中国成立75年来,湖南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省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27.81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50012.85亿元,1953-202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在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产业结构不断调优、经济效益显著提升,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稳步迈进
75年来,湖南一手抓增长、一手抓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推进演变。1952—1978年,农业主导、工业波浪式前进。1952年,三次产业构成为67.3:12.3:20.4,二、三产业比重不到三分之一。随着国家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善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实施,工业生产明显加快,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到1978年三次产业构成调整为40.7:40.7:18.6,第二产业占比较1952年提高28.4个百分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1979-1992年,农业生产力提升、服务业加速发展。改革开放后,农业率先实施改革、生产增长加快,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巩固。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的快速增加,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第一产业占比下降。1992年,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均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2.8:34.2:33.0,第三产业占比较1978年提升了14.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了7.9个和6.5个百分点。1993-2015年,工业、服务业交替领先、螺旋式上升。1999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2:37.1:38.7;2007年,第二产业比重再次超过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6.8:41.7:41.5;2015年,第三产业比重再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6:44.4:46.0。总体而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整体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2015年以来,服务业占主导。进入新时代,全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加快推进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保持较快增长。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水平、占据半壁江山,并持续保持50%以上,202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53.1%,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稳定器”,三次产业协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产业内部结构也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提升不断调整优化。
(一)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由种粮为主向多业共进的现代农业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开放后,湖南认真落实家庭联产承包制、取消农业税等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生产结构逐步优化。种植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1949年的76.1%下降至2023年的50.5%,下降25.6个百分点;林业、牧业、渔业比重分别由1949年的1.5%、9.0%和0.2%提高至2023年的6.3%、27.2%和7.7%,分别提高4.8个、18.2个和7.5个百分点。种植业扭转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产业格局,粮食播种面积与非粮食播种面积比重由1949年的84.9:15.1调整为2022年的55.5:44.5,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978年的427.25万千瓦增加到2023年的6840.20万千瓦,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比较优势和规模优势逐步显现。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工业发展从“一穷二白”向中高端迈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工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只有纺织业和简单加工业。20世纪50-70年代,逐步建立起初步的工业体系,1978年工业增加值51.94亿元、比1952年增长16.7倍,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2.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30%以上,2012年达到39.7%。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并逐步向中高端迈进。2013-2023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29%以上,年均增长7.1%,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在29%以上,已形成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3大世界级产业集群。特别是近年来持续用力打造“三个高地”,加快构建“4×4”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4+4科创工程”,工业产品含“新”含“技”量不断提升,2023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3.5%、比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汽车等“新三样”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2.8%、32.9%、16.8%,为湖南工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服务业层次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业定位为“非生产部门”,发展相对滞后,主要以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1952年全部服务业增加值仅5.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0.4%。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服务业发展势头迅猛、结构逐步优化。2023年全部服务业增加值达2656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53.1%、比1952年提高32.7个百分点;1953-2023年年均增长8.8 %,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1个百分点。其中,传统服务业比重逐步降低,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等占第三产业比重从1952年的44.2%和19.4%分别下降到2023年的19.3%和7.5%;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978-2023年,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比地区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年均增速分别快3个和1.7个百分点;2016-2023年,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增长迅速,年均分别增长21.2%、11.8%,比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分别快14.8个和5.4个百分点。
二、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质量效益大幅提高
(一)财政实力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财政基础十分薄弱,1950年,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为2.15亿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财政收入大幅增长。1993年突破百亿元,达127.56亿元;2010年跨越千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13年跨越2千亿元大关,2019年突破3千亿元,达3007.15亿元,2023年为3360.51亿元。全省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逐步健全,金融市场逐步发展壮大。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从1950年末的0.44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77353.9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从1950年末的0.05亿元增加到2023年末的69191.47亿元。
(二)企业经营效益持续改善。75年来,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各类企业不断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全省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规模工业企业效益增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1998年末的4554家增加到2023年末的20365家,增长3.5倍;企业平均利润总额从1998年的7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1007.67万元,增长143倍。建筑业企业总收入逐年递增。1996-2023年,建筑企业总收入从248.1亿元增长到12088.0亿元,实现27年连续增长。整体盈利能力较强,2023年建筑业企业平均利润总额851.1万元,而1996年的平均利润总额只有21.4万元。规模服务业企业平稳向好。2023年末,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0258家,较2015年末增长1.7倍,2023年户均利润总额683.0万元,其中,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究和试验发展、公共设施管理业、土地管理业企业户均利润总额均超过1000万元。新兴行业效益提升较快,2023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两个行业企业户均利润总额合计较2015年增长5.4倍。
(三)人民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2023年的4924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43元增加到2023年的20921元。改革开放初期,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呈波动上升态势,从1978年的2.3扩大到1994年的3.4,1995年后呈波动下降态势,2010年降至2.9。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精准扶贫政策的提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进入稳定下降阶段,2023年下降至2.4,为1988年来的最低水平。居民收入增加带动消费需求上涨。2023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支出分别为31035元、19210元,分别较2012年增长1.1倍、2.3倍。其中,城镇与农村居民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分别为28.5%、30.3%,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创新驱动加速引领,新动能持续壮大
(一)研发投入逐年递增,专利事业长足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南科技发展水平落后,科研人员和机构短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的提出,湖南科技事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由1990年的2.45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 3995.29亿元,全省专利授权量由1989年的1009件增加到2023年的74940件。全社会口径R&D经费从1996年的7.8亿元增加到2022年的1175.3亿元,增长149.7倍,2022年R&D经费总量居全国第9位、中部第2位;研发投入强度从1996年的0.31%提高到2022年的2.47%,平均每年提升0.08个百分点。
(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积极抢抓各项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科教资源和产业优势,新兴业态和新兴消费模式层出不穷。2023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1414.45亿元、是2012年的3.4倍,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2.8%、比2012年提高7.8个百分点。2023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432.0亿元、同比增长12.1%、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6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12%、比2019年提高4.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23年规模工业光电子器件、集成电路产量分别同比增长27.2%和36.0%。
(三)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企业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4+4科创工程”“四大实验室”相继落地,为推动重大基础前沿领域研究和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2023年末,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28个,省重点实验室387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从2012年的29个增加到2023年7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11个增加到14个。企业创新激励机制不断完善,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活动的企业占比达52.5%,比2012年提高38.6个百分点。
75年岁月峥嵘,75年风雨兼程。回望过去,湖南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成效斐然。展望未来,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
-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