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财政运行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12/11 17:21:2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摘要:本文聚焦地方财政运行状况,深入剖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唐雨芳摘要:本文聚焦地方财政运行状况,深入剖析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通过对财政收支结构、经济环境影响等多方面的分析,旨在为地方财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助力地方财政健康稳定运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关键词
地方财政;财政运行;开源节流;财政增效
一、引言
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地方财政运行态势不仅反映了其自身经济结构与发展水平的特点,更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深入研究地方财政运行状况,对于应对财政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地方财政运行现状分析
2.1 经济环境影响
当前经济呈现“三高一低”(高通胀、高利率、高债务、低增长)态势,地方受此影响显著。企业成本压力增大,重点税源企业收入下滑,大型制造企业退税额较大,导致税收大幅减收。这种经济下行压力直接冲击了财政收入的稳定性与增长性,使得财政收入结构出现税占比偏低、非税收入占比相对上升等不合理现象,财收质量不理想,财政收支矛盾日益尖锐。
2.2 财政收支结构分析
收入方面:税收减收严重,传统税源萎缩,新的财税收入增长点尚未有效形成。非税收入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财政,但结构单一且可持续性面临挑战。
支出方面:财政支出面临刚性需求与资源有限的矛盾。一方面,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必要支出项目持续存在且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财政收入的减少限制了支出规模与效率,导致部分项目资金短缺或延迟拨付,影响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推进速度。
三、地方财政运行面临的挑战
3.1 财源增长乏力
传统产业税收贡献下降,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强大的税收支撑。在经济转型过程中,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与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难以培育出稳定且持续增长的财源,导致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动力。
3.2 财政支出压力大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需求持续增长,加之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而财政收入的相对减少使得收支缺口逐渐拉大,财政平衡难度加大。
3.3 财政管理效能有待提升
在预算管理方面,存在预算编制不够精细、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资金使用效益未能充分发挥,部分项目资金存在浪费或闲置现象。财政监管机制不够健全,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管存在漏洞,难以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与有效性。
四、地方财政运行的对策建议
4.1 开源举措
短期救急策略:
整合国有资产资源:牢固树立“大财政”理念,全面统筹综合财力。充分发挥国资中心和平台公司作用,通过国有资产投融资、出租出售国有资产(如国企、矿山、林业资源、大型设备、公共服务资源等),挖掘潜在财政收入来源,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与财政增收的双重目标。
争取政策支持与债务重组:参考相关成功案例,积极调动资源,向上争取省市乃至中央层面的特殊支持政策。以政策文件为支撑,制定合理的贷款重组方案,如适当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在特定时期内只偿还利息,缓解近期偿债压力,为财政运行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避免因债务问题导致财政困境加剧。
强化财税联动机制:建立每月财税简报制度,由政府领导,财税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实施组织收入“预算”式管理,强化对收入运行的全方位监控,包括进度监控等。开展税源调查,深入摸清税源情况,按类别、产业和行业归集税收数据,及时掌握税源变化动态信息,从而精准把握财税工作主动权,提高税收征管效率与收入质量。
鼓励企业提前缴税:协同税务部门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提前缴纳税收。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如允许企业提前缴纳一个季度或一年的税收,并给予相应幅度的税收优惠,遵循多缴多优惠原则,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促进税收颗粒归仓,在短期内增加财政收入现金流。
积极招商引资: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布局数字产业、低碳经济、现代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等未来产业的黄金赛道。通过引入优质企业与项目,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创造就业机会,还能开辟新的财税收入增长点,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为财政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重启部分收费项目:在非税收入方面,除罚没收入外,考虑参照其他地区经验,重启普通公路(如省道、国道)收费项目。可授权平台公司利用收费权益向金融机构申请融资,将未来收费现金流转化为当前可利用的资金资源,拓宽财政收入渠道,但需充分评估收费项目的合理性与社会影响。
长远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是财政增收的根本源泉。从财政视角出发,地方应致力于发掘新的财收增长点,大力培植培育财源。通过制定产业扶持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促进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从而构建稳定、多元且可持续的财源体系,实现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4.2 节流措施
严格支出管控: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非必要不支出,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行政运行成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电视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等,降低行政办公费用。倡导低碳节能出行,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确保其只减不增,将有限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与重点领域支出。
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强化预算编制与执行管理。在预算编制过程中,提高科学性与精细化程度,确保预算项目合理、金额准确。坚持能预拨的预拨、能早拨的早拨,符合清算条件的尽快清算,切实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实行红绿灯预警机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严禁超预算、无预算安排支出或开展政府采购活动,对超预算行为采取严厉处罚措施,确保预算的严肃性与约束力。
4.3 增效策略
深化财政改革: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传统预算编制的基数依赖,根据实际需求与绩效目标重新评估和分配预算资金。健全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管理机制,加快构建财政支出标准化体系,并将其全面运用到预算编制之中,提高预算编制的标准化、精细化水平,使预算分配更加科学合理,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完善绩效管理:拓宽绩效评价范围,将更多财政资金项目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绩效评价。健全绩效结果与项目设立、预算安排、改进管理挂钩机制,使绩效评价结果真正发挥奖优罚劣和激励相容导向作用。加大财政评价报告公开力度,接受社会监督,促进财政资金使用单位提高绩效意识与管理水平,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监管:坚持向管理要效益,按照“一个专项资金一个管理办法”原则,修订预备费和归口管理资金等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明确资金使用范围、审批流程、监督检查等规定,提升财政资金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提升财政评审效能,制定《本级财政投资评审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筹建初始积分评定专家库,建立重大建设项目委托审前约谈机制,规范财政评审流程,确保财政资金投资项目的合理性、经济性与质量安全。
优化财政服务环境:优化升级政府采购交易平台,推进政府采购项目全周期管理,持续推行政府采购全流程电子化。通过信息化手段简化采购流程,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政府采购市场环境,促进财政资金在政府采购环节的高效使用与规范管理。
五、结论
地方财政运行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实施开源、节流、增效等一系列针对性举措,有望实现财政状况的逐步改善与可持续发展。在开源方面,短期救急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多渠道挖掘财政收入潜力;节流上严控支出,强化预算管理;增效中深化改革、完善绩效、加强监管与优化服务环境多管齐下。这些举措相互配合、协同发力,将有助于地方财政摆脱困境,走上健康、稳定、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财政保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