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电“一体化”有望破解能源价格体制性困局
2009/11/22 21:08:0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煤电“一体化”有望破解能源价格体制性困局近年来,随着煤价的不断上涨和电价调整的停滞不前,火电行业出现全面亏损。“煤电之争”愈演愈烈,甚至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争战。“市场煤”与“计划电”的矛盾,由此成为中国能源价格体制中最大的困局。
然而,许多人注意到了,在全国火电厂全都不景气的情势下,却有一家电厂一枝独秀,自投产以来始终保持着盈利状态。这就是颇受业界关注的安徽省田集电厂。
本报记者近日在分别走访了田集电厂的两大东家——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和淮南矿业集团公司之后,找到这样一个答案:“煤电一体化”有望成为打破“市场煤”与“计划电”能源体制性困局的突破点。
电为核心煤为基础 中电投求“优”求“强”
在五大发电集团组建之初,就电力资产而言,中电投曾是名符其实的“小弟弟”,但近年来却成长为利润和效率的排头兵。去年,其利润总额位列五大发电集团第二位,今年预计也将取得较好的利润水平。
“我们的经营方略是: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中电投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展的方向则是:求结构更优,求企业更强。”
加大煤炭投资比重增强抗风险能力
“作为一家发电集团,按现代社会化分工的原则来讲,我们不应该加入煤炭行业。”陆启洲说“然而,面对‘市场煤’和‘计划电’的体制性困局,我们必须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加大对一次能源投资的比重,进入上游煤炭行业,以增强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被业界视为“煤电一体化”发端之作的“淮沪模式”,就是由中电投上海电力公司和淮南矿业集团联手“打造”出来的。2005年1月,合作双方按照50%的股权出资成立了淮沪煤电有限公司,公司下辖田集电厂和丁集煤矿。后来,在煤炭价格不断大幅上涨,煤电之争日益激化的情况下,田集煤电联营项目却“风景这边独好”。
“‘淮沪模式’只是中电投进入煤炭行业的一个案例。”陆启洲说,“其实,早在2004年,我们就在霍林河煤矿开始实施‘煤电一体化’战略。通过资源整合和项目开发,建立蒙东大型煤电基地。近几年来,中电投在宁夏、新疆等地都在积极应用这种‘一体化’联营模式,并取得巨大成功。”
据介绍,蒙东煤电是中电投资源优化配置,构建“一体化”产业集群的最大亮点之一。2008年,在国内煤炭供应趋紧,电煤价格大幅上涨的形势下,蒙东的协同效应愈加明显。原煤产量突破3700万吨,电解铝达到45万吨,完成发电量291亿千瓦时。按照规划,到2015年,蒙东能源产业总规模将达到年产煤一亿吨,铝100万吨,电力装机1400万千瓦,铁路1000公里,港口吞吐量5000万吨。
“在我国目前的能源价格体制下,如果发电企业不占有一定的煤炭资源,风险就太大。”陆启洲举例说,“去年为什么五大发电集团出现全面亏损?主要原因就是煤价涨得太狠。就中电投而言,因为煤价上涨这一项就增加亏损104亿元。”
陆启洲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电煤价格高企的状况很难改变,甚至还有可能恶化。“因此,发电企业必须向上游煤炭资源领域延伸,要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他说,“中电投将不在没有煤炭资源保障的地方再上火电厂。”
以电为核心延长产业链
“产业‘一体化’,不等于产业‘多元化’。”陆启洲强调说,“中电投进入煤炭行业,不是因为煤炭赚钱,而是因为在现今能源价格体系没理顺的情况下,要提高电力板块的竞争能力,不搞煤不行。中电投是发电集团公司,电是核心产业,其它都是围绕电做的。”
据陆启洲介绍,近年来,中电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除进入“上游”煤炭行业以处,还进一步加大了对“中下游”市场的进军力度,比如加大铁路和港口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对铝产业的投资力度。
“首先,中电投挥资进军铁路、港口等交通运输领域,是为了实现大范围资源配置、跨区域的煤电联营,打通物流通道,最终提高电力核心竞争能力。”陆启洲说,“其次,中电投进入下游投资铝业,是要提高自己对电力下游市场的掌控力,最终是为了提高电力的竞争力,并由此形成了一个‘煤电铝路港产业一体化’链条。”
据了解,中电投的煤电铝联营主要集中在蒙东地区。该地区主产褐煤、低热值煤,市场半径相对较小,而且容易自燃。用这部分低热值的煤炭发电,搞铝业,通过打造和延伸“低热值煤-坑口电厂-电解铝”产业链,实现就地转化。一方面,发电成本下来了,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不浪费。另一方面,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也上去了。中电投搞电解铝基于“连锁生产”,最终提高了电煤核心产业的竞争能力。
陆启洲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实施“电为核心,煤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战略,适度延伸了企业的产业链。不仅可有效防范、规避、化解单一产业结构在市场环境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而且是企业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用自己的煤发自己的电上市公司皆可扭亏为盈
在五大发电集团中,中电投的优势在水电与核电,火电资产质量相对较差。去年,集团公司旗下6家上市公司,除露天煤业以处,其余5家发电公司皆报亏损。但陆启洲表示,今年底所有上市公司皆可扭亏为盈。
分析上市公司亏损的原因,陆启洲认为,主要还是电价问题。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发电设备的利用小时数下降。“煤炭价格虽然也下降了,但总体上还是在高位运行。”
他说,火电厂的盈亏平均点当初是按5000小时/年核定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发电设备利用小时大大降低,火电机组亏损加重。目前经济形势向好,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虽有提高,但受山西煤炭资源整合等因素影响,电煤价格也出现上扬。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中电投上市公司扭亏依据何在?陆启洲的回答是:“发挥控股母公司的‘产业一体化’优势,用自己的煤发自己的电。”他举例说,对于吉电股份,将调度蒙东的煤向它供应;同时,通过自己的铁路和港口,将煤炭资源南运,供应到东南沿海的电厂,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产业一体化联营”。据了解,目前中电投发电用煤的自给率已达40%左右。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期。看你是被迫调整还是主动调整,不管怎么样总要调整。”陆启洲说,“就发电企业而言,面对金融危机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需求下降的机会,定位市场,加大电源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投资的比重;同时,进一步加快‘产业一体化’进程,把企业做优、做强。”
“淮沪模式”让百年老矿“化蝶”
谈及安徽省最大的煤炭企业,很多人会想到淮南矿业;如果谈及安徽省最大的发电力企业,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淮南矿业。作为一家始建于1903年的百年老矿,淮南矿业集团沿着“煤电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从一个单纯的煤炭企业,变身为集煤电为一体的现代能源集团公司。
煤电“顶牛”变“携手”
煤电“顶牛”,由来已久。从“煤电价格联动”到“煤电企业联营”,业内人士想出种种办法,却始终难以破解“市场煤”与“计划电”的体制性困局。
“煤和电处于一条产业链上下游,原本唇齿相依,却在近几年的矛盾中争斗不休,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淮南矿业集团董事长王源说“如何让煤电双方建立一种利益共享机制,我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探索,一种新的模式诞生了,这就是被业界称为‘淮沪模式’的煤电一体化之路。”
2005年1月,二者按照50%股权出资兴建的淮沪煤电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下辖一座4×600MW设计装机容量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的田集电厂和与电厂同期配套建设的设计年产600万吨煤炭的丁集煤矿,运作模式是以丁集煤矿开采的煤通过铁路专用线专供田集电厂发电,电厂所发电量通过华东电网全部送往上海。
2007年7月26日,国内第一个均股合资、煤电一体化的创新项目———田集电厂第一台60万千瓦机组正式移交生产投入商业运营;同年10月15日,第二台60万千瓦机组又顺利通过168小时试验正式投入商业运营。田集电厂一期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我国煤电行业创建“煤电一体化”获得圆满成功。2008年12月24日,田集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举行了打桩仪式,标志着淮南煤电化基地建设迈开了新步伐。
淮沪煤电公司下属丁集煤矿与田集电厂实现产能完全对接,即煤矿生产的煤全部供应电厂发电使用,电作为公司的产品直接并网入沪,构建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同时,淮沪煤电公司依托淮南矿业集团在煤炭资源与煤炭经营方面的天然与技术优势,保证供应电厂所需原料,而上海电力公司作为中电投集团电力上市公司,拥有先进的发电技术与管理经验,配备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皖煤东运”变“皖电东送”
2005年6月,由淮南矿业集团和浙江能源集团合资成立的淮浙煤电公司在淮南成立,双方投资股比均等。这是继“淮沪模式”之后,淮南矿业集团在“煤电一体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二步。
2008年8月6日,淮浙煤电凤台电厂1号60万千瓦超临界发电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为浙江省电网注入第一度电。2号机组也于8月底投产发电,标志着这一煤电一体化项目全面进入生产经营期。
“和田集电厂一样,凤台电厂最突出特点在于体制上的创新。”王源说,“它既不同于一般的坑口电厂,也不同于一般的煤电联营,而是两个不同行业的企业通过产业融合,产权链接,实施了煤电一体化,变输煤为输电,克服了铁路运力瓶颈制约,即减少了铁路运力等运输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通过淮浙煤电一体化项目,原来的“皖煤东运”变成“皖电东送”。据测算,到2010年,就地发电的原煤将达到2000万吨,按现行同比价格,较直接出售每年平均多产生100亿元的经济效益,其中绝大部分是节省下的中间环节的运输费用。淮南煤矿紧邻中国经济最发达也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与沪、浙、苏等地经济有着互补性,沪、浙、苏电力的市场需求量大。淮南矿业的电力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淮沪模式”为煤电一体化建立了标杆
“淮南煤矿的‘煤电一体化’模式和经验,成为了中国煤炭和电力两大行业融合发展的方向。”淮南矿业宣传部副部长孙学海介绍说,2008年岁末,国家“两淮亿吨级大型煤电基地竣工投产”仪式在淮南举行,这也是国家规划建设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中首个完成建设任务的基地。淮南矿业“煤电一体化”模式作为能源工业体制改革的方向被推向全国。
2009年2月3日,在全国第一次能源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在提出大力推进大型煤电基地建设的同时,对“煤电一体化”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张国宝明确表示,国家扶持大集团发展,鼓励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合作,鼓励煤、电、路、港、化工相关产业联营或一体化发展,发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在保障国家煤炭供应中的骨干作用。
“煤电一体化”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为全国煤电行业提供了一种模式,也为淮南矿业集团自身发展带来动力。在展望企业发展的未来时,王源毫不掩饰自己的雄心。他说:“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淮南矿业不仅要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企业、安徽省最大的煤电企业,而且要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大型能源企业。”
据王源透露,目前,淮南矿业亿吨煤炭基地的规模大局已定,1000万千瓦至1500万千瓦电力规模也成竹在胸。他表示,企业下一步将加大资本运作力度,朝着以煤电为主具有金融功能的新型能源企业奋进。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未来八成用户或将使用无线上网
- 下一篇:手机浏览器用户1.32亿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