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业碳汇: 获取收益同时还存在瓶颈
2009/12/24 21:37:5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林业碳汇: 获取收益同时还存在瓶颈“林业碳汇也是这次会议(哥本哈根大会)讨论的焦点,KP(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主席草案有一半是关于这部分的。”
刚刚在哥本哈根参加了气候大会的美国斯坦福大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何钢,12月15日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说。
森林具有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碳汇”,而《京都议定书》形成了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使这种“能力”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在中国,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TNC)、保护国际(CI)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和林业部门合作,已经在广西、四川、云南运作了三个林业项目,展开了国际碳汇交易。
“我们紧接着还会做一个比较大的森林碳汇项目。”四川省大渡河造林局副局长涂绪中12月14日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
四川、云南项目的效益
“我们的护林人员都是当地村民,总共有120人,平均每个月工资1000块钱。”涂绪中介绍说。
涂绪中是林业技术人员背景,“对森林碳汇的概念理解起来更快一些”,他对本报记者说。
由大渡河造林局担任经营主体的“中国四川西北部退化土地的造林再造林项目”,11月16日,已经在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下的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EB)成功注册。
而云南腾冲项目,早在2007年就已经成为了全球首个基于CCB标准(社区、气候、生物多样性标准)的金牌项目。
根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编写的中国林业碳汇项目优先发展规划图,云南省南部及西北部、四川省西北部及南部,属于林业碳汇的优先发展区域。其他优先发展区域则包括:重庆南部、贵州北部、广西西北部、海南南部等,主要处于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南亚热带、热带雨林、雨林带、青藏高山针叶林区内。
“四川和云南等地都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很多地方水热条件很好,适合树木生长。而且在一些地区,老百姓普遍贫困,项目能起到一个示范作用,让老百姓看到森林碳汇对他们的收益确实有好处。”TNC中国部气候变化项目负责人马剑说。
据介绍,四川项目总面积2251.8公顷,项目设计第一期为20年,预计可以固碳46万多吨,可以更新两次至60年。也就是说,第一期(20年)内,平均每亩森林大约可以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13.6吨,按目前该项目的售价6.5美元/吨计算,每亩地的收益为88.5美元。
云南腾冲项目总面积467.7公顷,可固碳15万余吨,项目期为30年,目前出售的2万多吨,售价10美元/吨。项目可实现碳汇收益每亩214美元。
根据在联合国气候公约组织(UNFCCC)网站公示的项目设计文件,川西北项目中,作为回报,农民/社区将获得70%的木材净收入和30%的碳的利益,以及自己的非木材森林产品收益。
在腾冲的项目设计文件中介绍,农业是当地社区的主要收入来源,平均每年人均GDP只有228美元,傈僳族村民组甚至低于100美元。
马剑为项目区村民算了一笔账:
1.碳汇的收入每年每亩有几十元;
2.如果在造林过程中付出了劳动,会得到大约50元/天的工资;
3.树木理论上属于农民,可以间伐,此外加上可以种其他林产品,平均下来每年能获得300-400元的收入;
4.如果被选为护林员,大概能获得900元/月左右的工资,如果没有被选为护林员,劳动力就可以节约出来,从事其他工作。
而对经营主体(四川大渡河造林局和云南苏江林场)来说,他们本来就要承担造林任务,现在执行林业碳汇项目,能获得额外的碳汇收入,而且未来仍然可以获得一些木材收益。“所以他们都很积极。”马剑说。
但马剑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邓强看到的是,除了固碳、提高社区收益,发展林业碳汇对推进植树造林、探索林业生态补偿以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国家每年花大量的钱造林,其中有不少是符合造林/再造林标准的。为什么不利用现有规则,吸引国际上的钱,来造更好的林子呢?”马剑说,“关于生态补偿怎么做,一直有讨论,原来是用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但这不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量化手段。现在,一吨二氧化碳的价值可以货币化,或许可以在生态有偿服务上进行一个大的尝试。”
“更好的林子”,是马剑常用的一个词组。他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冰雪灾害以后,中国林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原始林、多种树种的森林受到的危害远远小于纯林,存活率远远大于纯林。
“因此,造林不光光是把林子造下去了,还要看重生物多样性、社区老百姓的生存,以及净化水质等多重的效益。”他说。
实践者的困难
“根据《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08—2012年)可用的碳汇量预计为5000万吨,但是现在全球不到100万吨,所以,市场是有的。”马剑说。川西北项目,就是利用了京都市场,而拟开发的另一个四川项目,主要目标也是京都市场。
即使是没有加入《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没有强制性的减排任务,但是依然采取了一些减排的措施,这就形成了志愿碳市场。云南腾冲项目的目标,就是面向国际志愿碳市场。
但马剑承认,仅从碳汇收益的角度讲,项目还不完全具有吸引力,退耕还林或者种植烤烟、核桃、油茶、经济林等,或许更能让老百姓看到经济收益。
腾冲项目最初的计划是总面积666.7公顷,最后却只有467.7公顷。四川项目,最初的预计也是3000多公顷,而最终也只有2300多公顷。“有一些村民最初计划参与项目的,最后又退出了。”邓强说。
“碳汇林项目所用的土地经济性都是很差的。”马剑说,现在用于开发碳汇林的土地,如果用于种玉米,计入劳动力成本的话,收入是负的。“这些土地种庄稼不好,造林也还是有风险的。”
邓强也认为,在中国实施了10多年造林再造林工程以后的今天,碳汇林要发展,所能选择的土地已经很有限。
要国内的民众接受“碳汇”这一个概念,也有难度。“人家不要你的树林,只买你的空气?这个概念一下子比较难接受。”马剑说。
“做这个项目,与国内其他项目相比,程序繁琐,资料复杂,时间比较长,技术标准比较高。”涂绪中感慨说。在执行川西北项目的时候,他们的文件曾经被反复否定、反复修改。
碳汇交易,基本类似于期货交易。以川西北项目为例,据涂绪中介绍,在与低碳亚洲公司签订协议以后,大渡河造林局能获得一部分前期投入的补贴,但真正的第一笔收入,还要等到5年后,由第三方核查机构监测后,根据实际吸收和储存了多少二氧化碳的量获得,以后每5年还要监测一次,分期取得收益。
“做起来很难,做的人很少。”马剑说。现在,TNC、CI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从事林业碳汇项目的,不到10人。“云南和四川也有一批人,都是通过我们的项目培养起来的。”
国内志愿碳市场尚缺乏机制
彭建雄,目前在一家日资CDM(清洁发展机制)咨询公司工作,主要从事技术转移和绿色投资项目,但他所在的公司没有林业项目。
“据我了解,国内私营性质的咨询公司基本都没有做林业CDM项目。”12月15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可能是涉及到方法学、融资等一系列的问题。而且中国的林业项目整体而言项目数量太小,对于市场开发者而言,可复制性不强。因此CDM商务吸引性不足。”
目前,国内许多省市已经展开了启动了碳汇林项目,如北京、广东、山西等,而这些项目,均是针对国内的志愿市场,也就是说,由国内的企业和个人来购买。
“很多企业想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抵消自己的碳排放,森林碳汇是一个好的出口。”马剑说。邓强也认为,国内现在启动的碳汇项目,价值在于“能够让公众参与到碳减排中来”。
但一个问题是,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在第一个承诺期内并不需要履行碳减排义务,在以后是否会履行,用马剑和邓强的话说,也不明朗。尽管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排放减排比2005年低40%—45%,但这一承诺目前还没有和碳汇、碳交易挂上钩。
马剑和邓强都有一种希望,那就是,国家能建立一种机制,将40%—45%的碳减排指标下放到企业上,“假如不能完成这个任务,可以通过购买碳汇来完成。”马剑说。
但是国内志愿碳市场尚缺乏机制。
“要形成市场的话,要有一套完整的市场准入机制,有标准去规范。”马剑说,“比如,项目标准,是按CDM的标准,还是自己制定?是不是只要种下林子就行了,规模要多大?采用什么样的保障机制来规避环境风险?采用什么样的计量方法和标准,是实测法,还是估算法?等等”。
目前,包括北京环境交易所、中国绿色碳基金都在制定中国的林业碳汇项目的准入标准,中国绿色碳基金还编制了一个《中国绿色碳基金造林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指南》,但马剑认为这些标准和方法需要很好的推广并形成国内的规范。
马剑和邓强其实都认为,CCB标准应该被应用。
此外,邓强认为,国内志愿碳市场同样需要建立第三方核查机构,应该对项目实施监督。“不能花了钱就算了,还需要进行实际的监测,了解花的钱最后种了多少树,而实际又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广交会签约30亿元
- 下一篇:温州:购碳汇为二氧化碳埋单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