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
2012/1/9 10:19:3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分析根据国务院要求,2007年,我委、农业部会同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环境保护部(原环保总局)、国务院法制办、原国家能源办成立了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工作组,并于同年12月19日召开了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机制第一次会议,确定了《秸秆综合利用统筹协调机制组成成员名单》,推动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形成了有关部门共同推进的良好格局。近年来,各地区、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文件精神,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扶持下,2010年秸秆综合利用量约为5亿吨,综合利用率达到70.6%,与2008年相比提高了3.6个百分点,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利用途径不断拓宽
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拓展到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等多个领域。秸秆能源化利用发生质的飞跃,从农户低效燃烧发展到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干馏等高效利用。截至2010年底,全国投产和在建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170多个,总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据测算,年可消耗秸秆3300万吨,其中已投产的装机容量约为150万千瓦。工业领域应用发展迅速,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部分产品已在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世博会等多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技术水平明显提高
通过自主创新、引进吸收,多项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取得突破。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综合利用技术以及秸秆联合收获、粉碎、拾拣打包等机械装备得到应用推广;秸秆乙醇高效转化酶技术研发取得阶段性成果;秸秆直燃发电技术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秸秆清洁制浆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部分造纸工业污水循环利用和达标排放;自主研发的秸秆人造板粘合剂已实现甲醛零排放,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通过推进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地区的秸秆焚烧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还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秸秆综合利用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0年,我国秸秆直燃发电消耗秸秆约1800万吨,为农民增收40多亿元,并带动农民就业和周边运输服务业的发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消化秸秆1.07亿吨,有力的改良了土壤结构、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养畜消耗秸秆2.18亿吨,相当于节约粮食5000万吨。
虽然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一些地方和群众对秸秆的潜在价值以及就地焚烧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许多地方下大力气抓秸秆禁烧,主要精力放在“堵”上,忽视了秸秆综合利用这条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疏”的渠道。二是政策支持力度不够。国家已经出台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推广等一系列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但配套措施不健全,难以形成政策合力;资金投入不足,农民对秸秆综合利用积极性不高;一些秸秆综合利用新兴产业需要优惠政策扶持。如高效、清洁、应用前景广泛的户用秸秆成型燃料专用炉具缺少购置补贴。三是产业化程度较低。秸秆分布散、密度低、季节性强,收集储运成本较高,专业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服务市场难以形成,制约了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同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加工转化能力不高,难以推动秸秆大规模综合利用的发展。四是科技支撑能力不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系统性研究不足,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如秸秆便捷处理设施配套不足,缺乏适应小地块、便于操作的还田、打捆机具;秸秆固化与炭化生产设备耗能高、关键部件寿命短;适宜农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化、实用化技术缺乏,技术集成不够等。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