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钢铁行业 :真正的大变革正在来临
2014/3/4 12:01:10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钢铁行业 :真正的大变革正在来临如果破解钢铁行业顽症是一场战役,那2014年或许就是吹响冲锋号的一年,因为形势已经刻不容缓。
“不会再像几年前,吹阵风就过去了,钢铁行业将面临实质性的大分化、大重组、大整合。”1月12日,说出这句话的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此时的身份是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也正因如此,这个判断句的分量也就有微妙的不同。
对于一个早已形成固定格局的传统行业,“分化”、“重组”、“整合”谈何容易?可就近几年的钢铁行业的形势来看,徐乐江此言事出有因。
2011年第四季度,钢铁行业主业开始出现亏损。2012年,钢铁行业遭遇了新世纪以来的首次全行业亏损。
2013年,应该是政府、协会、企业等各层面做出反应、应对困境的一年。从2013年交出的答卷来看,虽然在技术进步、环保节能等方面有一定成绩,但影响行业健康发展的产能过剩、行业集中度低等问题仍然未得到遏制。
来自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粗钢产量继续增长达到7.79亿吨,同比增长7.5%,创历史新高。另外,以产量前4、前10位的钢企产量占全国产量的比例衡量,2011年分别为22.6%,42.8%,2012年分别为21%,39.7%,2013年1~11月分别为20.8%,39.1%,行业集中度不增反降。
在全行业产能过剩以及不正当竞争频现的局势下,中国钢铁企业逐步被拉入“微利怪圈”。2005年,钢铁行业利润率达6.25%,而据最新公布的数据,2013年的利润率仅为2.16%。
如果破解钢铁行业顽症是一场战役,那2014年或许就是吹响冲锋号的一年,因为形势已经刻不容缓。中国钢铁行业将如何分化?谁来主导重组?又将以怎样的形式整合?2014年,钢铁行业是否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的观点。
《中国机电工业》:近日,徐乐江在中钢协会理事(扩大)会议讲到行业将迎来“大分化、大重组、大整合”。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多年来,钢铁行业一直在试图遏制产能过剩,但从实际运行效果看,似乎有些“越调越过剩”。这次是否会有质的突破?
李新创:任何一个行业,变革都需要前提条件。从宏观的层面讲,这个前提条件是具备的。从当前的一系列经济改革来看,都是要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钢铁行业的改革当然也是要依靠市场的,这里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必需是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政府制定科学的、可操作的市场准入机制,并严格把关。以环保为例,严格执行环保标准的企业与环保措施不到位、甚至没有的企业相比,其吨钢环保成本会高出100多元,这就导致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这不仅仅是环保的概念,还是一个企业公平竞争问题。
通过对于诸如环保等问题的严格把控,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可以淘汰一部分企业,化解一部分产能。
第二,就是按市场规律办事,实现优胜劣汰。由于钢铁产能的快速增长,企业对于上游矿产行业的把控力度不够以及行业集中度低等因素,钢铁企业的利润空间一度被挤压,这会给经营不善、技术落后、产品同质的企业雪上加霜。很多钢企主业亏损后,通过投资、贸易、金融来弥补,还有个别企业通过降低折旧率来让报表好看点。表面上看这些企业似乎还可以,其实处于亚健康状态,主业实际亏损,再加上过高的负债率,一旦企业的资金链出现断裂,部分钢铁企业随时可能被市场淘汰掉。
当然,不要认为钢铁行业可以像水泥行业那样,通过某几个企业短期内实现行业整合。钢铁行业事关国计民生,产品又涉及几万个品种和规格。这决定了钢铁行业变革的复杂性。
《中国机电工业》:2013年前11个月,列入中钢协财务统计的大型钢铁企业实现利润162亿元,相较2012年同期亏损8亿元,还是有了较大进步。请问这个业绩是如何取得的?2014年,在这样严峻的大形势下,企业还有哪些突破点?
李新创:很大程度上讲,这个业绩主要是靠非钢产业实现的,绝大多数钢铁主业仍然是处于亏损状态。此外,实现利润的因素还有:原料价格大幅下降尤其是煤炭、焦炭的价格大幅下降;降低折旧;钢企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提高质量、降本增效等等。
针对企业而言,行业内企业体量、资源、所处区域各有不同,所以还是得依照自身情况找到突破点。
就全行业来看,还是有很多市场空间可以开发的。例如像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钢结构应用在新增建筑当中达到了50%~70%,而目前我国只有4%左右。随着我国建筑理念的转变、建筑标准的提升,这里面就会有很大的市场。
同时,伴随机电行业、汽车行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高用钢的档次,也会开发出一部分市场。诸如轴承钢、不锈钢、钢结构都会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