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煤必化”种下苦果 煤化工产业化发展仍需理性
2014/5/22 9:42:33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逢煤必化”种下苦果 煤化工产业化发展仍需理性前不久,国电集团从煤化工领域全身而退的消息在业界产生了较大反响。不止国电集团,其他企业陆续退出煤化工行业的消息也时有所闻。以往雄心勃勃,如今放缓煤化工发展步伐的企业更多。我国新型煤化工在经历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之后,开始趋于理性。笔者通过对一些渐趋理性的企业调查发现,几乎大部分企业都是在谋取煤炭资源的过程中,按照煤炭富集地区的地方政府就地转化的政策要求,而被迫上马煤化工项目的。多数企业因煤而化,仓促上阵,准备并不充分,导致煤化工项目上马后,又因种种原因骑虎难下,力不从心,甚至铩羽而归。
由此可见,是地方政府“逢煤必化”的土政策,绑架了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种下了苦果。地方政府逢煤必化的土政策是煤化工发展一度跑马圈地、盲目争上、遍地开花的直接责任者。
首先,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地方政府坚持逢煤必化的初衷是发展地方经济,带动当地就业。这些地方希望高投入能带来高回报。殊不知,煤化工不仅是一个高回报产业,还是个高耗水、高污染的“高危产业”。而我国煤炭与水资源逆向分布的现实,使得大力发展煤化工的地方,已经开始出现水资源的严重匮乏。黄河水道被沿途的煤化工项目过度索取,成严重透支局面;个别地方的地下水资源被过度开采,已经对当地的生态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更为要命的是,煤化工的“三废”对地方的环境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堪忧。废水、废气难以实现零排放,废渣难以全部综合利用。个别地方因煤化工的排污问题还引起当地百姓的集体上访,对地方的维稳造成巨大压力。
其次,重挫了企业经济实力。实事求是地说,我国对新型煤化工的产业化发展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所以才有5种技术路径的示范项目。从一些项目示范的效果来看,虽然个别企业的个别路径实现了产业化,但大多数煤化工企业仍受困于技术不成熟、人才不够用、设施不配套等瓶颈问题。即使已经投产的项目,其效益也未必尽如人意。最要命的是环保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逼迫企业必须就地转化,而企业为了得到煤炭资源,即使缺乏化工方面的能力,也只好接受“城下之盟”,步入这一“高危产业”。结果,进来了真的吃了大亏,弄得自己筋疲力尽,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最后又不得不退出。特别要说的是,此轮煤化工项目的“大跃进”,又多以大型国有企业为先锋,以国有投资为核心。而国有企业和国有投资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计代价、不讲成本、不顾效率,是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就地转化诱惑的,其结果也是损失最大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地方政府就地转化的土政策使市场规律失灵,显然有悖这一精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我国钢铁业资金链面临风险再引关注
- 下一篇:中国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投资前景广阔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