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机器人产业分析:转型是机遇 发展空间大
2015/1/6 14:43:1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一条327字的消息,这条消息称,在见报两天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开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了一条327字的消息,这条消息称,在见报两天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工业机器人开发和生产的高科技企业。在当时,这或许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消息。但是在跨入21世纪的千禧之年,中国总算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机器人开发和生产企业这件事,让15年后的人不得不感叹:幸好中国没有再错过。
起步,与工业生产无关
上世纪70年代,微电子学和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并带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当时,在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从事自动控制理论应用研究的蒋新松敏锐地感觉到:智能控制是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1977年,作为中科院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起草人之一,蒋新松极力推荐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列入中科院长期发展项目。从那之后,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研究被载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史册。
在当今社会,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是比较常见的机器人种类,特别是用于制造业的工业机器人,在智能化工业概念备受关注的今天,它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但我国最初的机器人并不是用于工业生产的制造机器人。
“上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研制成功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曾经研制了我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蔡鹤皋表示,当时的美国因工业发展异常迅速,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劳动力成本也水涨船高。最初的工业制造机器人就是为了代替工人进行各种作业而诞生的。汽车企业是一批使用机器人代替工人作业的“吃螃蟹者”,“这些机器人根据程序可以做各种动作,‘手’里拿着焊枪就可以焊接,拿着喷枪就可以喷漆,有手爪的可以搬运。”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遇到美国工业所面临的问题,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将目光投向了海洋和航天。1980年,蒋新松担任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所长之后,智能机器人在海洋中的应用成为他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目标。同样致力于机器人研究的蔡鹤皋,也在1983年开始为航天应用卫星研制工业弧焊机器人。但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在其他工业制造领域使用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几乎可以忽略。
被国外列强瓜分的市场
1994年,李刚还是初入瑞士ABB公司的基层销售工程师。那一年,为了解我国的机器人市场,他跟着原机械工业部组织的调研团走访了全国数十家主要汽车厂商。“老总们说的话都差不多:中国人工那么便宜,不可能用机器人来代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如今已为ABB公司机器人业务单元中国区负责人的李刚如此说道。
可2014年,再也没有哪个制造公司的老总说中国不可能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了。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2014年的统计数据,中国在2013年就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36560台机器人都被卖到了中国,这差不多是当年全球工业机器人销量的20%。
但中国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却不由中国本土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主导。仅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和德国库卡四家国外机器人企业,就占据了2013年中国全年机器人消费市场的53.8%。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统计数据,2012年中国本土品牌机器人销量仅1112台,而独资及合资品牌销量高达25790台,市场占有率分别为4%和96%。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