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礼来4亿美金买中国制药技术 与信达共同开发抗肿瘤药
2015/3/25 8:32:2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3月23日消息,近日,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制药与中国一家本土企业信达生物制药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协议,将在中国和全球联合开发潜在肿瘤治疗药物。这是迄今为止生物技术药物3月23日消息,近日,美国制药巨头礼来制药与中国一家本土企业信达生物制药签订了全面的战略协议,将在中国和全球联合开发潜在肿瘤治疗药物。这是迄今为止生物技术药物开发领域跨国制药公司和国内企业最大规模的合作项目。
根据协议,在未来的十年里,礼来和信达将合作推出至少三种潜在肿瘤治疗药物。其中,信达负责牵头这三种潜在药物的开发和生产,礼来则负责这三种药物的商业化。
礼来为此将支付给信达5600万美元的首付款。如果其中处于临床前阶段的肿瘤免疫治疗单克隆抗体分子在开发、注册和销售方面达到了特定的里程碑式节点的话,礼来还将支付不少于4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部分产品一上市,信达可享受销售提成。
“当时礼来美国总部派人去我们公司考察,真正开始谈战略合作是在2013年4月份,洽谈了差不多两年时间。”信达生物制药董事长俞德超告诉新浪财经。
信达生物制药成立于2011年8月,主要开发肿瘤、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领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目前有10个在研新药。董事长俞德超曾当选国家生命医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海归人才。
早在2012年,信达就已获得礼来旗下风险投资部门——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的风投,当时包括礼来在内的几家基金共计投资了3,000万美元。成立三年多,信达已经完成了3轮融资,第三轮融资高达1亿美金,投资人包括联想控股旗下君联资本、淡马锡等等。
“中国的原研生物药得到世界五百强的转让授权,这种全面合作是从来没有过的,”俞德超表示:“药物质量是不是被认可,关键在于,别人是不是愿意掏钱买你的东西。”
根据双方的协议,礼来将提供其cMET单克隆抗体项目,用于开发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而信达将提供其以CD20蛋白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以期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目前,以CD20蛋白为靶点的单克隆抗体已在中国获得了临床研究批件,进入一期临床开发阶段。
、风险高,开发一种创新药往往需要企业耗费10年左右的时间并投入巨额资金,而且新药上市以后仍然面临较大的风险。而国内医药行业研发水平低、新药自给能力差已是共识。
再者,除了市场原因,中国药物审批制度的速度众所周知,创新药的研发投入多、周期长也是屡遭诟病。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年度报告,至去年年底,仍有18597件药品注册申请待审
俞德超对此也是深有体会。信达是俞德超的第三家创业公司,2006年时,一款自主创新的抗体单体药,临床报批的时间大约5个月,但现在一款药花了两年时间才拿到临床研究许可,俞德超觉得,这些年来,尽管国家一直致力于医疗改革,但从审批速度来看,创新药的研发环境并没有得到好转。
“国内的审批主要问题是人手不够,中国待审批的药比美国多得多,但是国内真正看报批材料的人手只有80多名,美国却有2000多名,中国只有美国的二十分之一,这也真不能怪他们。”俞德超感叹道。
因此,在选择投资人的时候,俞德超选择了相对来说,实力比较雄厚,而且对回报周期期望值比较低的那些投资人。
“通常情况,中国的创新药都是产品上市后通过销售赚钱。我们的优势在于,产品上市前就可以有源源不断的收入,销售那是5年、8年以后的事情,这样企业就有了足够的资金专注研发,也不需要依靠卖股权来得到收入。其实这种模式在美国是非常普遍的。”俞德超说。
他认为,国家需要建立支持、鼓励和促进创新的国家支付体系:药品的定价要充分体现创新药研发的风险和投入;医保目录应频繁更新,让创新药有机会短时间内进入医保目录;创新药物应有政策倾斜,让致力于创新药开发的企业能有投入上的回报。
“现在做创新药的人少,做流通领域的人反而多。国家的支付体系要有倾斜,你不能尽让流通的人赚钱,那还有谁来做创新药?”不过,他也希望一些领先的企业做出表率作用:“这有点像,一个湖边有很多鸭子,湖里好像没什么可吃的,但其中有一只鸭子跳下湖去并吃到了东西,那别的鸭子都会纷纷跟着跳下去。”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