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产豆市“内忧外患” 粮商入市脚步迟缓
2016/1/26 9:01:09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近期,黑龙江东部地区大豆价格继续走低,但近日跌幅有所放缓,近段时间期现价格同步下跌,市场悲观气氛蔓延,粮商入市脚步迟缓。进口大豆冲击明显俄罗斯及加拿大产大豆对近期,黑龙江东部地区大豆价格继续走低,但近日跌幅有所放缓,近段时间期现价格同步下跌,市场悲观气氛蔓延,粮商入市脚步迟缓。
进口大豆冲击明显
俄罗斯及加拿大产大豆对我国东北大豆的冲击作用显强,黑河一带进口俄豆蛋白含量在39%以上的毛货价格为3520元/吨,过2.5筛或者过4.0筛掺兑豆瓣出售的价格仅在3550~3580元/吨区间,而东北大豆蛋白含量39%以上过筛后的价格要达到3800~3840元/吨。
俄豆的优势明显,我国大型加工企业九三以及益海均收购俄罗斯大豆进行加工生产,河北秦皇岛金海也用少量俄豆进行加工。加拿大大豆转基因及非转基因品种均进入我国,进口地主要集中在河北、天津及广东等地,食品加工企业采购居多。
2015年11月份我国进口加拿大大豆总量为6.9万吨,俄罗斯大豆进口总量为3.9万吨。在国内上海、江苏及浙江等港口,美国和南美大豆分销市场近期较为活跃,且近期价格不断下滑,进口大豆几乎覆盖了周边加工企业,国产大豆在这些地区无人问津。
未来优质优价局面或现
东北产区及沿淮地产大豆价格均呈现稳定格局,但各地交易清淡,山东、江浙一带市场需求更多地被进口大豆替代,这进一步加剧国产大豆滞销的局面。东北地区收难卖难的现象较为突出,当前市场价格偏低,达不到农民的心理预期,多数农民依然惜售,粮商低价收购不上量,而高价收购无利可图,在收购和出售均面临压力的情况下,部分地区粮商停收观望。
目前黑龙江省内油厂大豆收购报价普遍集中于3200~3400元/吨区间,但开机工厂寥寥无几。饲料粕压榨工厂多转型压榨低温粕或者食品粕,而这些转型企业采购原料则更青睐于价格低、蛋白高的进口俄罗斯非转基因大豆。
2015年东北大豆品质较差,进一步削弱其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普通小颗粒蛋白含量在37%左右的大豆市场优势并不明显,而38%蛋白以上的大豆多数被蛋白厂收购。
春节后东北地区高蛋白大豆数量可能进一步减少,未来市场优质优价的局面将更为明显。
蛋白厂节后收购量恐减
近期各地基层毛粮收购价格相对坚挺,但豆农惜售心理有所减弱,农民询价增多,急于出售余粮。各地粮库收购目标即将完成,市场缺少收购主体,蛋白加工企业是当前行情的主要支撑,市场贸易粮购销僵持。
近两年,东北大豆铁路及公路出省量均呈现下滑趋势,黑龙江省内市场消耗量有限,大豆南北流通不畅,也持续压制价格上行。目前黑龙江余粮比例高于往年,春节前农民卖粮心切,可能要集中售粮,但市场实际需求薄弱,所以,现货价格近期仍有下滑空间。
春节后大豆市场同样不容乐观:一方面,企业收购量将下降,本土油脂压榨企业及山东蛋白厂每年在新作大豆上市时期集中收购,春节过后企业收购量减少,主要消化库存,未来市场以贸易粮购销为主;另一方面,贸易粮市场更多地被进口大豆所替代,江浙及山东各港口进口分销大豆大量进入食品市场,未来市场销量下滑态势还将延续。
期盘杀跌现货深陷僵局
近期,国内外大豆期货价格持续走低,CBOT大豆期价在全球市场熊市格局背景下继续下探之路。
现阶段巴西中西部降水明显,预计能够缓解马托格罗索州等地旱情,但降水分布不均,巴西农业生产面临水患以及干燥的双重压力,大豆生长前景仍存变数。虽然市场给予极高的关注度,但并未引发更多忧虑,在未来庞大的供应前景下,美盘继续震荡走弱。
受国际大豆价格走低及国内现货市场低迷气氛影响,连豆主力05合约元旦过后持续走低,期价跌至3600点附近,逼近2009年以来的低点水平,显示市场看空气氛浓厚。
期货盘面的恐慌性杀跌,令现货市场压力备增,供需双方入市脚步迟疑,因对未来前景存悲观预期,多数需求主体随用随采,粮商或者企业存货热情低,导致东北大豆贸易量大幅降低。
近几年本土压榨企业及蛋白加工企业的用量也呈萎缩之势,受国际大豆价格持续走低影响,下游产品豆油、豆粕价格下滑,而东北大豆因与进口豆价差过大,本土企业压榨利润微薄甚至无利可图,目前黑龙江维持常年开机的压榨企业不足10家。山东蛋白加工企业因受近几年产能过剩、出口不佳等影响,加工量也有小幅下降趋势。
近期市场无论是消息面,还是供需面均无利好,利空因素居多,因此,短期国内大豆现货价格或将延续弱势下行走势。
总体上看,目前产销两地的市场主体对当前大豆行情均表现出大致相同的态度,即经营无利可图,缺少入市动力,这也是导致目前大豆价格软弱无力、市场交易难以活跃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进入1月份以来,国内大豆市场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即人气日渐稀薄,可以说,缺少对交易者的吸引力,也是目前大豆市场所存在的最大问题。
由此来看,目前现货市场人气已严重受挫,若非出现实质性利好因素,将很难修复现货厂商的入市信心。而即便出现,市场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接受,寄望于消息面引领迅速恢复人气并摆脱弱势格局并不现实。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粮食去库存要警惕生产滑坡
- 下一篇:预计2016年一季度食糖价格稳中有升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