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行业市场供需状况分析
2016/4/13 10:38:2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公司所处细分行业的发展概况(1)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路径概述医疗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医疗机构提供诊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在国际医疗信息化产业1、公司所处细分行业的发展概况
(1)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路径概述
医疗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医疗机构提供诊疗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在国际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实践中,医疗信息化普遍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医院管理信息化(HIS)阶段、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CIS)阶段和区域公共医疗管理信息化(GMIS)阶段。
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以收费为中心,将门诊/急诊挂号、核价、收费、配药和住院登记、收费,以及医疗机构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信息,借助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管理,并采集整合各节点信息,供相关人员查询、分析和决策。HIS系统为医疗信息化的基础,由其建立患者诊疗信息主索引和基本身份信息。
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CIS)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临床诊疗行为为导向,借助多种软件应用系统整合患者临床诊疗数据,完成电子化汇总、集成、共享,医务人员通过信息终端浏览辅助诊疗路径、发送医嘱、接受诊疗结果、完成分析,实现全院级别的诊疗信息与管理信息集成。CIS 系统的子系统众多,进入成熟应用阶段的有影像存档传输系统(PACS)、放射信息系统(RIS)、检验信息系统(LIS)、病理信息系统(PIS)等,通过这些系统能够全面收集患者的临床诊疗信息,并经电子病历(EMR)汇总、整合、分析,把相关信息集成到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管理者工作站等终端,从而建立准确、全面、动态、结构化的数据系统。CIS 系统涉及医疗机构的临床诊疗业务,为医疗信息化的核心,对于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提升意义重大。CIS 系统的信息互联互通、实时交互也是区域公共医疗管理信息系统(GMIS)的实施基础。
区域公共医疗管理信息系统(GMIS)将一定区域内的所有医疗机构诊疗业务和管理信息集成整合,将医疗保险、社区医疗、远程医疗、卫生管理机构、药品及医疗器械供应商等相关主体连接为一个用于汇总处理卫生行业数据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区域医疗资源智能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医疗卫生体系运转效率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科学性。
目前,我国大中型医疗机构大部分已经建成了具备基本功能的HIS 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影像、放射、诊断等基础CIS 系统的建设,逐步向手术麻醉、心电等更多种类的CIS 系统延伸。这标志着我国医疗信息化进程已进入了全面建设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阶段。医疗信息化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深入,开始从以费用为中心的基础阶段向以临床业务为中心的应用阶段过渡,通过众多科室级CIS系统的应用,完成临床诊疗行为的广泛覆盖,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平台构建临床诊疗信息数据集成中心,实现临床信息闭环运行,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优化医疗业务流程、完善医院管理决策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根据原卫生部统计,我国60%的医疗机构信息系统还处于以财务管理为主的阶段,30%进入了以业务为主的临床医疗管理信息化阶段,10%进入了全院级别临床医疗管理信息系统整合阶段。由于CIS 系统对于国家医疗卫生体系宏观管理和医疗机构微观管理层面的巨大作用,结合我国政府相关政策导向,我国有望复制发达国家的医疗信息化演进路线。CIS 系统将成为“十二五”期间医疗信息化的发展重点。
CIS 系统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为GMIS 系统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在SARS 疫情、汶川地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处置过程中,充分暴露了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应急机制不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严重滞后等问题。我国政府已将加强区域信息平台建设作为“十二五”期间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工作之一。可以预见,GMIS 系统有望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医疗信息化产业的新增长点。此外,由于区域公共医疗管理信息化要求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均具有基础的信息数据汇总、整合功能,而我国县级以下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与大中型医疗机构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区域公共医疗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和政府投入力度的加大,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化需求将得到充分释放,从而为整个医疗信息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2)医疗信息化产业发展特点
1)医疗信息化产业对于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支出效率、防止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滥用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世界各国的医疗卫生支出普遍持续快速增长。美国医疗卫生支出由2000 年的1.4 万亿美元增至2012 年的2.8 万亿美元,占当年GDP 比重由13.8%增至17.9%。我国医疗卫生费用从2008 年的1.5 万亿元增至2012 年的2.9 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8.76%。据原卫生部2012 年发布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20 年我国医疗卫生费用占GDP 的比重将达到6.5%-7%。
目前,医疗卫生支出已成为了众多国家仅次于国防支出的第二大政府财政支出项,不但成为了巨大的社会负担,而且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根据IMS 发布的研究成果,2012 年度美国医疗卫生支出浪费金额达2,130亿美元。如何在维持社会医疗保障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控制医疗卫生支出增速已成为了世界性的政府公共政策难题。通过完善的医疗信息系统能够汇总、整合相关医疗信息,分析临床医疗行为合理性,控制无效医疗卫生支出发生,为医疗卫生公共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因此美国等发达国家均将医疗信息化作为解决上述公共政策难题的有效措施。美国在克林顿总统任职期间启动了医疗机构数字化进程;2004 年,美国政府提出在10 年内建立全民电子健康记录,并为实现电子病历信息系统设立1,025 亿美元专项基金;2009 年,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案》,同意投入200 亿美元专项基金用于推广电子病历,使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达到“有意义的使用标准”(meaningful use)。我国卫计委等相关政府部门也制定了电子病历规范试点、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并将医疗信息化列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八大支撑之一,以期通过医疗信息化建设提高医疗卫生体系运转效率。
2)医疗数据应用与管理是提升医疗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核心
医疗信息化的基本作用在于整合医疗机构日常运营与医疗业务数据,构建标准统一、门类齐全的数据中心,从而为医疗机构管理、公共医疗支出和居民健康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医疗信息化发展历程中,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旨在解决医疗机构挂号、核算、收费等日常运营信息化需求;临床医疗信息系统(CIS)旨在解决医疗机构临床医疗业务信息化需求。在CIS 系统与HIS 系统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实时共享,构建全院综合信息平台之后,即具备了公共卫生与区域医疗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从而实现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诊疗业务和管理信息的集成整合,形成医疗卫生大数据系统。基于上述数据系统,医疗机构管理者、政府卫生事业部门均能够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挖掘,分别达到提高医疗机构资源利用效率和公共卫生政策决策科学性的目的。
3)电子病历系统为临床医疗数据整合应用的核心平台
临床医疗行为的主导者为医生。医生发出的各项医疗指令为医疗行为的起点和执行依据。医疗行为的结果反馈则构成了医疗行为的中间节点。医生根据结果反馈作出诊断医嘱。上述过程构成了医疗行为的闭环运行过程,包括了临床医疗信息化的基本内容。而在临床医疗信息化系统中,医疗指令的发出、医疗行为的结果反馈和诊断医嘱的下达均通过电子病历完成。由于与临床医疗行为的密切关系,电子病历不仅成为了临床医疗指令的发起和终结平台,更成为了汇总医疗行为结果的唯一数据中心,从而使其具备了成为临床医疗数据整合平台的天然属性。由此可见,电子病历并非医生专用的办公自动化应用软件,而是包括前端数据交互工具、全院级别临床医疗数据中心和信息应用平台在内的完整临床医疗信息系统。在我国原卫生部下发的电子病历规范与欧美各国的医疗信息化实践中,电子病历系统均着眼于其临床医疗信息汇总、集成、整合、应用的核心功能。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