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6/7/8 11:05:1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加快,中国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牛羊肉生产,特别是奶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反刍动物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饲料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拉动了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步伐加快,中国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牛羊肉生产,特别是奶业得到了优先发展。反刍动物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饲料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拉动了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其生产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势头。
一、我国主要反刍动物现状
1、 我国主要反刍动物的分布
经过多年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反刍动物生产逐渐形成如下区域化格局:
肉牛产业带:主要是以黄海、淮海平原为中心的中原肉牛带,其次是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的东北肉牛带,这两个区域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
我国活牛饲养总量较大,肉牛饲养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形成了中原、东北、西北、西南四个肉牛产业带。根据中国畜牧业统计年鉴,我国活牛存栏量基本保持稳定,2009年全国活牛存栏量为10572.2万头,2013年为10,420.5万头,占同期世界活牛存栏量的10%,是世界上主要的养牛国家之一。
我国活牛存/出栏量规模(万头)
在肉牛产业链的各环节利润率方面,呈现两头利润率高、中间低的现象。根据艾格农业对2014年我国肉牛产业链各环节的盈利状况报告,屠宰和批发环节利润较低,平均为631元/头和300元/头;养殖与零售利润较高,平均有1486元/头和1700元/头,“U型”牛产业链曲线特征明显。
肉牛产业链毛利率分析
肉羊产业带:有中原、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西北和西南四个肉羊优势生产区域。中原肉羊优势区域包括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5省的6个地市20个县市。中原区是我国肉羊的主产区,拥有全国3分之1的羊存栏量,羊肉产量占全国近2/5.内蒙古中东部及河北北部肉羊优势区域包括内蒙古和河北两省的2个地市10个县市。该区域绵羊个体较大,产肉性能好,是华北地区的绵羊肉主产区。该地区已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如地处内蒙古东部的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所开发的羔羊肉产品在全国享有声誉。西北肉羊优势生产区域包括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4个省区的5地15个县市。该地区是我国传统的羊肉生产区域,由于污染少,羊肉质量好,味道香,深受国内消费者欢迎。西南肉羊优势区域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和广西5省区的5个地市、16个县。该地区气候温和,有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和较多的优良地方品种。近年来我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山羊肉市场行情看好,西南省份靠近这些市场,所以肉用山羊发展较快。
奶牛产业带: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大中城市郊区。黑龙江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牛奶产地。2005-2014年我国羊饲养数量统计(万头)
年份羊年底只数山羊绵羊2005年29792.71465915133.72006年28369.81376814601.82007年28564.714336.514228.22008年28084.9215229.212855.72009年28452.215050.113402.12010年28087.914203.9138842011年28235.7814274.2413961.552012年28504.1314136.1514367.982013年29036.2614034.5415001.722014年30314.9314465.92158492005-2014年我国羊饲养数量规模(万头)
2、主要反刍动物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反刍动物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
奶业:2004年,我国奶业生产继续超常规发展,牛奶产量2261万吨,同比增长29.5%;人均牛奶量17.39kg,比上年增加了3.96kg。
肉牛:2004年,我国牛业生产持续增长,牛肉产量676万吨,同比增长7.2%;肉类结构不断优化,人均牛肉5.2kg,比1980年增长21.7倍。
肉羊:2004年,我国羊业生产持续增长,羊肉产量达399万吨,同比增长11.8%;肉类结构不断优化,人均羊肉3.1kg比1980年增长4.9倍。
虽然近年来,我国反刍动物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牛奶的人均产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根据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到2015年,全国人均牛羊肉、奶要达到9kg和23kg。总需求量要达到332万吨和3 322万吨。
差距是发展的空间,需求是发展的动力。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牛羊肉和奶业生产仍将呈快速发展态势。
二、我国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现状
1、 发展中有波折
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的研制和生产在我国饲料工业体系中一直是薄弱的一环,这一局面随着近年来反刍动物生产的快速发展有所改变。
2001-2004年,我国反刍动物工业饲料总产量由165万吨增长到327万吨;其中,配合饲料由123万吨增长到188万吨;浓缩饲料由38.7万吨增长到121万吨;复合预混料由3.4万吨增长到18万吨。
2004年我国饲料总产量为9660万吨,同比增长10.89%。但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的生产出现波折,总产量仅为327万吨,同比下降2.1%。
2001-2004年我国反刍动物饲料产量 万吨
年份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复合预混料合计200112338.73.4165200217885.510.32742003204114.615.43342004188121183272、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的特点
2.1 优势产区产量大
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是我国主要的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生产基地。2004年,黑龙江、陕西、北京、内蒙古四省、区的反刍动物饲料占全国总量的54.45%。
2.2 质量大幅度提高
三个原因促成了质量大幅提高:一是青贮饲料标准、氨化饲料、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奶牛精料补充料等标准的制定和应用,规范和提高了反刍动物饲料的技术含量要求;二是全面禁用哺乳类动物性饲料和严禁使用违禁添加剂等措施,有效消除了反刍动物饲料的安全隐患;三是市场竞争加剧使得饲料企业的质量意识提高,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经国内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对奶牛饲料进行的检测,目前我国反刍动物饲料产品的总体合格率达90%以上。
2.3 品种以奶牛饲料为主
近年来,我国的反刍动物生产增长迅速,乳业尤为突出。1995年全国奶类产量才672.8万吨,2004年就到了2368万吨,增长了3.52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乳牛商品饲料占反刍动物工业饲料总产量的比例高达90%。
2.4 复合预混料、浓缩饲料的增幅大大高于配合饲料
2001年反刍动物复合预混料产量3.4万吨,2004年为18万吨,增长5.29倍;2001年反刍动物浓缩饲料产量38.7万吨,2004年为121万吨,增长3.13倍;2001年反刍动物配合饲料产量123万吨,2004年为188万吨,增长1.53倍。
2004年,虽然反刍动物工业饲料总产量下降,但浓缩饲料产量仍增长了5.37%,达到了121万吨;复合预混料产量增长17.42%,达到了18万吨。增幅远远高于配合饲料的-8.01%。
三、我国反刍动物工业饲料快速发展的原因
1、需求决定发发展。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畜牧业提供更丰富和优质的动物源食品,需求推动了牛羊肉和奶业生产的快速发展,相应带动了反刍动物饲料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耕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大力发展以牛羊为主的节粮型反刍动物生产,有助于解决人与动物争粮的矛盾,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国情要求我国加快反刍动物的生产,并提高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的能力。
2、国家饲料工业产业政策调整影响所致
根据《饲料工业“十五”计划和<SPAN lang=EN-US>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和《畜牧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国家对饲料工业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调整,提出“要加快发展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饲料添加剂及其预混合饲料”,并出台了系列政策进行扶持,从政策层面为我国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支持。
3、适应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水平的结果
与猪禽生产相比,我国反刍动物生产水平较低,而工业化的饲料产品是现代营养科技和工艺技术的重要载体,对畜牧业的增长贡献率最大,发展反刍动物饲料,对于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水平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4、反刍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的进展,推动了反刍动物饲料的发展
全国开展反刍动物营养和饲料科学研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至少在<SPAN lang=EN-US>10所以上。研究方向包括牛羊营养需要和饲料营养价值评定、营养调控理论和技术、新型饲料产品研制和开发、放牧家畜营养检测和科学补饲技术、提高秸秆饲料利用率,等等。这些研究催生了一批新型添加剂产品,特别是脲酶抑制剂、酶制剂、抗应激添加剂、金属螯合物、蛋白和脂肪保护性产品、原虫控制剂等的成功研发并迅速产业化,为加快反刍动物饲料更新换代和推广的步伐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5、饲料市场变化推动了反刍动物工业饲料加速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饲料市场竞争加剧,猪禽饲料的利润率不断下滑,市场相对饱和,再加上原料价格的持续上升,饲料企业经营处于极大困境中。这种情况下,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以其较高的利润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饲料企业所关注,许多饲料企业纷纷调整产品结构,把反刍动物饲料作为企业新的重要增长点,从而直接促成了反刍动物饲料的快速发展。
四、反刍动物工业饲料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技术体系不完善
我国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的研究与开发近<SPAN lang=EN-US>20年来进步很快,但还不能满足反刍动物饲料生产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使用的反刍动物饲养标准不全,仍然使用传统的可消化粗蛋白体系,在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面,尚未涉及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等关键养分。
反刍动物饲料的标准体系建设也不完善,才刚起步。产品标准只有奶牛精料补充料,原料标准也仅有瘤胃微生物脲酶抑制剂等为数不多的几个。标准是生产的依据,其体系的不完善会影响饲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原料资源利用不合理
我国对反刍动物的饲料原料资源利用不合理,秸杆的青贮、氨化等加工调制技术储备不足。同时以苜蓿为代表的优质牧草种植推广力度不够,这些都限制了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的发展。
3、饲养管理水平低
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反刍动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绝大部分农区养殖户仍然是低水平粗放饲养,生产水平低。对阶段饲养、高产饲养、饲养机械、计算机管理技术等尚未进行配套研究。总之,反刍动物生产集约化水平低的现状,限制了反刍动物饲料的生产。
4、缺乏“微软”、“可口可乐”式的反刍动物饲料企业
我国反刍动物饲料生产现阶段的快速增长建立在需求迅速扩容基础之上,没有经过充分市场竞争。目前反刍动物饲料企业中缺乏“微软”、“可口可乐”那样的领头羊,也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群体。反刍动物饲料生产企业的种弱质现状,将会给产业的发展步伐带来不利影响。
5、安全体系不健全
我国对反刍动物饲料安全利用技术研究不够,这会直接影响反刍动物生产的健康发展,反过来又会影响饲料生产的进一步发展。
6、乳业龙头企业对奶牛饲料生产的关注不高
以伊利、蒙牛、光明、三元等为代表的乳业龙头企业资金实力雄厚,不过,上述企业只顾跑马圈地,对奶牛基地的建设投入不够,对奶牛饲料的生产更是不够重视,这一现象影响了我国反刍动物饲料的发展速度。
五、反刍动物工业饲料的发展前景展望
1、根据《饲料工业“十五”计划和<SPAN lang=EN-US>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 2015年,我国牛羊肉产量要达到1 352万吨,饲料产量要达到811万吨。奶类产量要达到3 322万吨,饲料产量要达到398万吨。
2015年反刍动物工业饲料产品社会需求量万吨
动物产品种类产量料比工业饲料普及率工业饲料需求量牛、羊肉1352230%811奶类33220.340%398从表<SPAN lang=EN-US>2中可以看出,到2015年,我国反刍动物产品社会需求量会达到4 674万吨,工业饲料需求量会达到1 209万吨。2004年,我国反刍动物饲料总产量327万吨,据此估算,2005-2015年,我国反刍动物饲料生产将会以年均增幅约14%的速度增长,这大大高于2000-2004年我国饲料总产量6.79%的年均增。
2000-2004年全国饲料产量 万吨
年份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004966010.89200387124.7200283196.6200178065200074298事实上,2004年我国奶类总产量已达到2 368万吨,牛、羊肉的产量分别为676万吨、399万吨,总产量达到3 443万吨,大大高于《饲料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中2005年反刍动物产品的社会需求量估值(2 306万吨),据此估算,2005-2015年我国反刍动物饲料生产年均增幅将很有可能超过14%。
2、浓缩饲料将成为发展中的亮点
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反刍动物浓缩饲料将呈现超出平均增幅的快速增长态势。2004年,全国反刍动物浓缩饲料产量121万吨,占反刍动物饲料总量的比例从2001年的23.44%增长到37%。2001-2004年,反刍动物浓缩饲料年均增幅为47.6%,反刍动物饲料总量年均增幅仅为25.1%。加上我国农户手中有大量秸秆和余粮的现状客观上也有利于浓缩饲料的发展。据此估算,我国反刍动物浓缩饲料年均增幅将大大超过14%。
3、复合预混料将成为发展最快的领域
2004年,全国反刍动物复合预混料产量18万吨,占反刍动物饲料总量的比例从2001年的2.1%增长到5.5%。
2001-2004年,复合预混料年均增幅为74.2%,大大高于年均25.1%的总量增幅。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复合预混料将成为反刍动物饲料中发展最快的领域。
4、奶牛饲料将成为重中之重
随着奶业市场需求的大幅提升,近年来我国奶业生产大踏步前进,1998年我国奶类产量才745.4万吨,2004年就达到了23 681万吨,加上奶业有伊利、光明、蒙牛、三元等大企业强力推动,从需求看生产,奶牛饲料大发展已成必然。
同时,随着中国奶制品进口关税降低,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节本增效是未来5年内中国奶牛养殖业面临的最大挑战,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核心内容。饲料占奶牛养殖成本的<SPAN lang=EN-US>70%以上,因此,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开发新型饲料添加剂,强化奶牛饲料内抗生素与激素监测技术和推广先进适用饲养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已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加快奶牛饲料配套技术研究,力争突破技术难点。从科研看生产,奶牛饲料大发展也已成必然。
当前我国牛羊生产仍以家庭饲养为主,小规格生产与大市场、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等矛盾已经出现。与之相比,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优势十分明显,农民不仅可以获得养殖效益,而且还可参与后续环节的利益分配;加上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两大战略,环保政策、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又相继出台,划区轮牧、舍饲圈养和异地育肥等生产方式已成为主流,牛羊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将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牛羊商品饲料必须有一个大发展。
反刍动物饲料的发展,目前取决于乳业的发展。近两年,我国乳业竞争激烈,去年出现了“大头娃娃”事件和“奶农倒奶”事件,前不久发生了雀巢“碘超标”事件和光明“回奶”事件,直接影响了消费者对乳品的消费,以及奶农养殖奶牛的积极性。这一现象直接影响着反刍动物饲料的生产,2004年我国反刍动物饲料同比下降8.01%即是最好的证明。
由于乳业市场还处于整合中,一些不规范的市场现象还会出现,因此,饲料企业固然要认识到反刍动物饲料将会持续发展,但还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中会有波折,这样才能发展得更稳健。
六、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和保障
根据中国饲料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结合反刍动物饲料研究和应用的趋势,我国确定了反刍动物饲料的发展思路为“依靠科技,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大力发展奶牛、肉牛羊基础饲料,加快发展复合预混料和浓缩饲料,稳步发展全混合日粮饲料”。
1、技术领域
1.1 营养需要研究与推广
建立以小肠可吸引氨基酸为基础的营养需要量预测、饲料营养供给及生产效应预测三者为核心框架的反刍动物营养需要量体系。提高饲料配方科学性,以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和增强环保。
1.2 加强精料补充料加工技术研究
一是针对高产奶牛能量不足的难题,研究脂肪类饲料的加工利用,增加过瘤胃脂肪的数量。开发饲料脂肪的过瘤胃保护技术。二是研究碳水化合物饲料的加工利用技术,提高奶牛能量利用效率和生产性能。测定不同加工方法对产奶净能效率的影响。
1.3 加强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与研制
选择对奶牛瘤胃有益的微生物和益生素,通过外源微生物和益生素对奶牛体内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调控廇胃的内环境,促进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速度,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
1.4 加强反刍动物饲料内抗生素与激素监测技术的研究
饲料安全是反刍动物产品安全的关键环节,应该尽快针对反刍动物饲料的特殊性,分别制定反刍动物精饲料和粗饲料的质量安全标准。研究制定反刍动物饲料内抗生素与激素监测技术,制定治疗用药的规范和处理规程。
1.5 饲养新技术研究应用
研究适合广大农区的奶牛高效高产混合日粮生产与应用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快速饲料成分分析技术,研究开发奶牛全混合日粮配方软件、全混合日粮加工工艺与饲养技术,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全混合日粮饲养体系。
2、政策领域
2.1 继续推进反刍动物饲料资源开发工程建设
饲料资源状况直接关系我国反刍动物可持续发展生产战略目标的实现,在落实“十五”期间饲料业重点建设项目中规划的“确保建成秸秆养畜示范区20个,力争达到25个,新建秸秆养畜示范县80个,力争达到100个,计划总投资72亿元。5年内建设苜蓿等专用饲料作物的种植和开发示范点200个,面积2 000万亩,建设苜蓿等专用饲料作物加工厂200个,生产能力达到1 000万吨,5年项目总投资为80亿元”的基础上,国家要出台政策支持继续搞好苜蓿等专用饲料作物的种植和开发。
2.2 落实对饲料工业的投入
落实国家《饲料工业“十五”计划2015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加大对饲料工业的投入,重点加强饲料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饲料科研开发、秸秆养畜示范项目和优质饲料粮基地建设,增强饲料工业自我发展能力”的规划。
2.3 继续推进企业改革
鼓励和引导反刍饲料生产企业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小型饲料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等形式进行产权制度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形成规模优势。继续支持、鼓励和引导私营、个体饲料企业的发展。鼓励外商和国内大型乳企投资反刍饲料的生产。
2.4 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反刍饲料市场竞争环境
饲料粮、饲料添加剂流通是关系饲料加工生产的重要环节。结合国家的粮改政策,研究制定完善饲料粮流通的方案和措施。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和发展不同类型的饲料市场,制定市场规则,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尽快制定《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配套细则和规章。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饲料安全法》的起草工作,以维护反刍饲料市场的健康有序。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