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国消费金融业务模式分析
2017/2/8 10:38:1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1 、受托支付业务和现金贷款业务组成消费金融公司两大业务受托支付业务完成场景搭建,为消费金融公司积累客户和数据 。支付依托于场景、产生于场景,支付与消费场景同时发生,但并不同时结束,因为授信贷款则可能是长时间存在的授信行为。在这种业务模1 、受托支付业务和现金贷款业务组成消费金融公司两大业务
受托支付业务完成场景搭建,为消费金融公司积累客户和数据 。支付依托于场景、产生于场景,支付与消费场景同时发生,但并不同时结束,因为授信贷款则可能是长时间存在的授信行为。在这种业务模式中,从业务理念、业务内涵到营销模式、风控模型都是基于消费行为,而不再像传统金融业,以人为标准。
受托业务主要有三个特点:1. 信贷与消费行为同时发生,依附于消费行为而产生。从银行的角度,更多将它作为一种贷款业务,包括信用卡分期和现金贷款、消费分期等,但从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的角度,他们提供的是一种支付方式,为客户提供一个更为便捷、财务上更为体贴照顾客户的支付方式。 2. 套现风险可控。依托于消费场景和行为,通过超出借款人本身的维度的第三维度来进行风险控制,从而达到降低整个贷款风险水平的目的。 3. 实现三方共赢。传统金融业务只涉及贷款人、借款人,而受托支付业务还涉及到商品的卖出人/服务的提供者。因此,这种模式能够实现贷款方有利息收入、借款方解决了自己的资金问题、产品的销售方实现了自己主营产品的销售这一三赢的局面。
现金贷款业务极大丰富信用数据 ,银行系有优势 。现金贷款业务核心理念仍是以借款人本身的资质、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工作等指标来考量借款人取得现金贷款服务的资质。很多具有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在刚刚进入消费金融市场时会更多选择以现金业务产品为基准。
选择现金贷款业务主要原因是 : 1. 产品自主性强。目标客户、推广方式、受理方式、利率水平、还款周期等均可以由银行消费金融公司自主确定。 2. 继承历史经验。许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拥有银行股东背景,并且公司的很多员工都来自于银行系统。在风控、客户挑选、数据挑选等方面,银行的所有资源都有机会借鉴到消费金融业务中。 3. 现金业务人力需求量达。现在的银行机构仍然是以面签为主,当然现在也出现了很多以 APP 形式、在网上进行自主贷款的产品,随着时代的进步,银行也越来越降低或简化了授信受理时候的流程上的需求,这个也是借鉴了受托支付或者消费场景给客户带来良好用户体验。
消费金融的两大模式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受托业务与现金业务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受托支付业务会给消费金融公司带来大量的客户源,尤其是对于银行背景的消费金融公司,其本身并没有商业渠道,做受托支付的意义在于搭建场景从而获客,能够获取更多的用户信息,为日后推出银行自主的现金类金融产品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现金贷款业务也会极大的丰富信用数据,从而让受托支付的快速决策系统有一个数据基础。
Payday n Loan 引领消费金融热潮。市场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产品为现金贷款、场景类分期和 Payday Loan。Payday loan目前是整个市场上非常热门的投资题材。
Payday Loan 是以低收入人群为目标客户的小额或超小额贷款,客户整体的收入水平相对比较低,业务风险相对比较高。相对于传统产品来说,Payday Loan 受理通过速度非常快,可以在第一时间得知贷款审核结果,一些产品甚至最快可实现当天放款,传统银行贷款是做不到当天放款。Payday loan 是一个比较大的创新,跟结算渠道,资金安排有很大的关系。
消费金融代表性产品特点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消费金融公司的支柱 :风控是重中之重,低资金成本吸引更多优质客户
对互联网金融和消费金融公司来讲,核心系统、风控机制和资金是三大支柱。核心系统是物理性的运营处理的系统;风控机制是一个金融机构永远的核心;资金在运营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来源比银行吸储吸存的模式更为广泛,各家企业情况不同、资源不同,所能拥有的资金资源也不同。
核心系统 的三个环节:贷前、贷中、贷后。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系统对于它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核心系统对于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都发挥重要影响:1.贷前:核心系统的竞争优势在于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用户体验是互联网系的消费金融公司在规模增长速度和品牌知名度上领先于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的原因。2.贷中:结算账务系统(如结算、账务、运行、数据统计系统)是它是一个公司能否正常运行的基础。如果账户容易出错、扣款扣不到,出现大量的投诉,那么公司的品牌将无法在市场中生存。3.贷后:往往是比较完备的核心系统能够为金融机构的贷后管理、数据收集、统计提供强大的支持。因为受限于商业的条件,公司未必有那么充足的时间去精心挑选客户,所以数据分析、事后评价、调整公众模型就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这一块对于一个非常好的核心数据体系,包括各项数据接入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
风控是消费金融公司重中之重 。风控机制在传统金融机构的公共体系上加入了大数据,接入了海量的数据源,基于大数据风控模型,接入了更多的贷后管理和机制。风险控制相比传统金融机构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的精度来度量用户的风险水平。
大数据与风险控制管理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资产荒”大背景下资金成本差异不大,长期看将决定不同公司利润水平 。消费金融行业的收益和风险永远成正比,从长远周期来看,金融产品的利率越低,客户将越优质,客户风险低。资金成本较高的消费金融公司放贷利率一般也较高,这样吸引到的客户风险也较高,如果不能通过有效的风控模型降低风险,坏账率的持续走高是不可避免的,所以长期来看能以较低成本获取资金的公司更有可能胜出。
消费金融公司的三大支柱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3 、消费金融新蓝海:农村市场和蓝领市场
消费金融机构以及商业巨头纷纷瞩目农村市场。随着农村互联网普及率的提高,以及农村消费支出的提高,农村市场将贡献巨大增量。近年农村消费支出保持高速增长,增长率维持在 9%左右,目前农村客户群体是被市场所忽视的蓝海市场。包括海尔、京东等在内的商业公司和互联网公司都开始瞄准农村客户群。农村市场几乎没有竞争压力,覆盖农村客户群体的机构甚少,目前只有农行、建行和邮储银行接入了农村市场。如果开发出真正涉及基础民生生活所用、是农民刚需的产品,农村市场的消费将带来巨大体量的金融服务机会。
城镇与农村互联网普及率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农村消费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网贷平台逐步开发蓝领市场。工人蓝领人群是低收入的稳定人群,且使用消费金融的用户在逐年增加,2015 年达到3.3 亿人,预计在 2019 年用户数将达到 3.6 亿人。蓝领人群的消费能力和意愿也在逐年增加,并保持着超越用户数增长的高增长率。2015 年消费金额为 2.3 万亿元,预计 2019 年消费金额将达到 3.6 万亿元。以买单侠为代表的公司逐步向蓝领人群开放,并且获得良好的市场反响,这些公司从买手机、交房租、交电费等小额消费切入,来拓展市场,获得了高速发展。
蓝领人群消费金融用户规模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蓝领人群消费金额情况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有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公司有显著的竞争优势 。深耕所在的商业领域,依靠对现有客户的了解和成熟的商业渠道,让消费金融的开展水到渠成。例如唯品汇,在细分产品市场拥有较高的占有率,在这种主场上推行自己的消费金融服务就会非常容易,收益将会十分可观。单一市场可能是消费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某一类市场具有市场主导权、话语权的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和消费金融贷款类服务进行结合的时候,会爆发出非常大的能量。
消费金融公司拓展市场策略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5 、消费金融业务三大风险:无效营销风险、套现风险以及回收失效风险
导致无效营销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对目标客户的定位不准确。第二,市场游戏规则认识不清 。很多市场是碎片化、多样化的,以单一的标准产品杀入未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三,价格脱离实际 。消费金融是高收益、高风险的行业,有些市场的价位空间非常小,并不适合开展消费金融业务,例如汽车车贷市场,对于利率的要求相对较高。目前做的比较出色的车贷消费金融公司是将利率价格降到了几乎可以与银行贷款水平相当。 第四,不能与时俱进 。不能按照市场的要求改变自己。 第五,枉做市场先驱 。蓝海市场有机会也有陷阱,是否要进入蓝海市场做市场先驱要慎重考虑。
无效营销风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套现对于消费金融市场的伤害巨大。消费金融基于消费场景和消费行为,期间发生的所有交售和支付,借款人自身拿不到现金。套现则是借款人不买商品,与套现机构合谋骗取消费金融公司的贷款。手机消费金融是不良率很高的业务领域,单一手机消费金融业务的公司最高不良贷款率能达到 60%。套现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商品极易变现且商品价值相对比较低的渠道,最典型的的是 iPhone 手机,此外还有家装领域等。套现会对消费金融公司的风控和现金流造成一定冲击。然而这种客户在背景数据中未必能筛选出来,可能会把大量的信用风险高的客户吸引到贷款体系中来,而风险分析和市场预判、人群分析等完全失效。因此评价消费金融公司需要关注其具体的业务领域,商品销售是否易追溯,套现风险是否可控。
套现风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回收体系是衡量消费金融企业长期发展的关键指标。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消费渠道或消费机构卖出产品之后,需要从客户那回款。现金贷款以及受托支付类业务,都需要人员系统、公关、催收服务、大数据公司、第三方征信等的配合,回收体系是否完善,是否具有较强的贷款回收能力,将是考察消费金融企业能不能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标准。
回收失效风险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