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国绿色建筑及生态城市发展概况分析、市场容量和发展前景分析
2017/3/16 11:51:1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发展图(1)绿色建筑发展概况关于绿色建筑的提法众多,国际上尚无一致的意见,但归纳起来,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我国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发展图
(1)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关于绿色建筑的提法众多,国际上尚无一致的意见,但归纳起来,绿色建筑就是应用环境回馈和资源效率的集成思维去设计和建造的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指在全寿命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绿色建筑产业链构成
绿色建筑产业上游为绿色建筑科技服务业:包括绿色建筑的策划和规划设计、针对环境场地以及建筑的勘察检测,针对建筑和部品材料的认证服务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新材料的研究开发。中游为绿色建筑制造业:包括工业化建造,绿色建材(包括建筑材料回收再利用)和设备制造包括以及绿色施工等,下游为绿色建筑配套服务业,主要是指绿色运营管理包括绿色建筑本身的节能、节水、节材和室内环境管理,以及以绿色建筑为载体和主体开展的绿色相关综合服务业务。这些产业基于循环经济的理念形成了一条关于绿色建筑的完整的产业链。经济活动在此产业链上不断循环往复,经济利益是产业链的驱动力,产业链上下游不断进行着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循环,达到了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的最优化。
1)绿色建筑主要发展历程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两大重要问题。建筑是目前世界能源以及土地、矿石、木材、水等各种资源最主要的消耗源和环境污染源,因此,探索并建立可持续的建筑业发展模式具有迫切需要。在此背景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
20 世纪 60 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把生态学和建筑学两词合并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63 年,V•奥戈亚在《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中提出建筑设计与地域、气候相协调的设计理论。1969 年美国风景建筑师伊安•麦克哈格在其著作《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了建造生态建筑的有效途径与设计方法,标志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确立。70 年代,石油危机暴发后,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注重建筑节能的研究,太阳能、潜层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各种建筑节能技术应运而生。80 年代,节能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广为应用,节能建筑成为建筑发展的先导。在建筑节能取得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生和健康住宅概念的提出,发达国家又把视野扩展到建筑全过程的资源节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提高居住舒适度、安全性等更广的领域。在这期间,各类有关绿色建筑的活动在世界各地风起云涌。
1990 年,英国率先制定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评估标准。1992 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并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概念。1993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 18 次大会发表了《芝加哥宣言》,号召全世界建筑师把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性列入建筑师职业及其责任的核心。
1999 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正式提出“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不断提高环境质量”,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21 世纪,绿色建筑迎来了它的蓬勃兴盛期,其内涵与外延获到了极大的丰富。如日本在绿色建筑方面提出了“建筑的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与“环境共生住宅”的概念。继 20 世纪 90 年代英国、美国等国家之后,全球引发了对绿色建筑评估的热潮,相继出台了符合地域特点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极大的规范和推动绿色住宅的发展。如日本的 CASBEE、德国的LNB、法国的 ESCALE 等。四十多年来,绿色建筑由理念到实践,从个人研究行为上升到国家、国际层面,由建筑个体、单纯技术上升到体系层面,由建筑设计扩展到环境评估、区域规划等多种领域,各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绿色建筑渐成体系,并在起来越多的国家实践推广,成为世界建筑发展的方向。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较晚,首先从建筑节能起步。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提倡建筑节能,但是有关绿色建筑的系统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在许多相关的技术研究领域仍是空白。1986 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发布,建筑节能率目标是 30%,1994 年,该标准修订,将建筑节能率目标提升至 50%,并制订了《建筑节能“九五”计划和 2010 年规划》。1999 年《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发布,并于 2005 年进行了修订,期间还分别出台了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规划。
随着建筑节能工作的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开始逐步被引入和应用。2004 年 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启动,掀开了我国的绿色建筑实质性发展序幕。2005 年,建设部、科技部联合出台《绿色建筑技术导则》,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绿色建筑。2006 年 6 月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开始实施,并于 2007 年启动“100 项绿色建筑示范工程与 100 项低能耗建筑示范工程”(简称“双百工程”)。2007 年 8 月,建设部又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随后北京、天津、重庆和上海等 20 余个省市也相继出台了地方性绿色建筑相关标准,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开始在部分地区大面积推广。
2013 年初,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建绿色建筑10 亿平方米;到 2015 年末,20%的城镇新建建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要求。政府投资的国家机关、学校、医院、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等建筑,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省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以及单体建筑面积超过 2 万平方米的机场、车站、宾馆、饭店、商场、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自 2014 年起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积极引导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执行绿色建筑标准,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绿色住宅小区,引导消费者购买绿色住宅,切实推进绿色工业建筑建设。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继续支持绿色建筑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等,对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的建筑给予财政资金奖励。”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发布,标志着绿色建筑正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随后,北京、上海、江苏、深圳等 10 余个省市也制定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其中,深圳市制定的《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要求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此,全国性的大规模绿色建筑行动开始展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从星星之火开始向全国漫延。
随着我国绿色建筑包括目标体系、技术体系、政策体系、运行机制等在内的整体框架体系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绿色建筑已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将迎来全面深入发展的新阶段。
2)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介绍
自 1990 年英国制定了世界首个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以来,发达国家相继制定和完善了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通过具体和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既为可持续发展建筑赋予了明晰的概念界定,为建筑活动的各类参与者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指导工具,同时也促进和引导了建筑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在众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中,代表性较强、影响较广的主要包括:英国的 BREEAM 体系、美国的 LEED体系、日本的 CASBEE 体系以及由加拿大发起、多国合作的 GBC 评估体系。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较有特色的评估体系,如澳大利亚推行的重视使用者感受的NABERS 体系,丹麦、瑞典、芬兰等北寒带国家出现的侧重于减少能源消耗的评估体系。部分国家甚至已经编制了多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其中,美国 LEED体系是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广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之一。
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 2006 年正式颁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于 2014 年完成修订并于 2015 年 1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我国绿色建筑评价分为设计评价和运行评价。设计评价是在建筑设计阶段进行,对应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建筑应当完成施工图设计并取得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合格书;运行评价是在建筑运行阶段进行,对应绿色建筑标识,申请绿色建筑标识的建筑应当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和绿色建筑标识均分为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等级最高)三个等级 。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正式启动绿色建筑近 10 年时间,期间我国的绿色建筑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地方到全国、从单体向城区、城市规模化发展,特别是 2013 年《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发布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出台绿色建筑发展的激励政策,全国范围内获得绿色标识的建筑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同时还涌现出一批绿色生态示范城区,我国绿色建筑了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截至 2015 年 12 月底,全国累计共评出 3,979 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 4.6 亿 m 2 ,其中,设计标识项目 3,775 项,建筑面积为 4.3 亿 m 2 ,占总数的 94.9%;运行标识 204 项,建筑面积 0.3 亿 m 2 ,平均每个绿色建筑的建筑面积为 11.6 万 m 2 。
2008-2015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发展状况
2008-2015年各绿色建筑申报项目的平均面积
在全国 3,979 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一星级总计 1,618 项,建筑面积为 2.04亿 m 2 ;二星级总计 1,639 项,建筑面积为 1.90 亿 m 2 ;三星级总计 722 项,建筑面积为 0.66 亿 m 2 ,在 2015 年,我国绿色建筑数量及建筑面积继续快速增长,全国共评出 1,441 项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较 2014 年增长了 32%,总建筑面积达到 16,549 万 m 2 ,较 2014 年增长了 28.1%;其中一星级 652 项,占 45.2%,建筑面积 7,606 万 m 2 ;二星级 585 项,占 40.6%,建筑面积 7,062 万 m 2 ;三星级 204项,占 14.2%,建筑面积 1,881 万 m 2 。
2008-2015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发展状况
2008-2015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各星级比例图
2008-2015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面积逐年发展状况
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北和华南地区。其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江苏、广东、山东、上海、河北等省市累计数量位居前列。
2008-2015年各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统计
尽管近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但总体来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尚处于初步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表现如下:
其一,大部分绿色建筑项目尚未在运营过程中得到验证。目前,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标识项目 80%以上集中在设计阶段,运营阶段绿色建筑标识项目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运营阶段评价在时间上会有个滞后;另一方面则是有很大一部分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建筑在运营过程并未达到原设计预期,原因包括:1、部分绿色建筑因在绿色设计时就存在瑕疵,导致未能达到绿色建筑效果;2、部分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设施在实际施工过程存在打折扣现象,未被采用实施;3、我国大部分物业管理水平不高,还停留在保安、清洁等传统功能上,缺乏绿色运营意识和知识技能,绿色物业脱节。比如有的绿色建筑安装有滴灌系统,但是人工浇水还在使用;少数绿色建筑有雨水回收系统,但从未启动过;4、部分绿色建筑常用设备因为有缺陷而没有运行。总之,绿色建筑是涉及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材生产、绿色设备供应、绿色施工、绿色运行、绿色评价、能耗监测以及建筑报废绿色化回收等一体化的系统工程,只有各主体单位分工协作、共同提升技术水平和质量,培育绿色服务产业,形成高效合理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推进绿色建筑产业化发展,绿色建筑才能真正实现绿色;
其二,市场上存在着部分追求噱头、形式片面、盲目进行技术堆砌倾向。绿色建筑的核心是因地制宜,更多的讲究利用自然条件采取适宜的技术从而达到节能、生态环保、人与自然、建筑物和谐共生效果。但市场上部分项目存在过度利用大量的节能高新技术、设备堆砌,采用被动式技术较少,主动式技术措施运用较多的情形,因而不仅造成了高额的投资成本,实际上也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节能设备运行能耗浪费,上述实质并不符合绿色建筑本身原有理念;
其三,由于缺乏对绿色建筑投入产出的科学评价以及社会环境效益的正确认识,从而影响部分开发商投资建设绿色建筑的积极性。通常来说,绿色建筑初始投资成本相比非绿色建筑一般会有一定的增加,但其增加的投资成本将会被运营阶段等节省的运营成本所全面覆盖。据调查,我国绿色建筑节能节水效果明显,如太阳能热水比例达到 78%,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建筑用电量的 15.4%,平均非传统水源利用率达到 24.3%。经济效益也十分突出,一般绿色建筑项目在 5 到 10年内均能收回绿色技术所带来的成本增量。如果加上中央政府的补贴和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一般 3 年之内就可回收增量成本,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其四,目前我国绿色建筑以政府推动为主,以市场为动力的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培育发展。当前我国绿色建筑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主要依靠国家对政府投资建筑、保障性住房、大型公共建筑等实行强制性要求以及政府财政对二、三星级标识绿色建筑奖励支持相结合的方式自上而下推动发展。未来,国家及产业各方还需进一步加大绿色建筑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全社会倡导绿色文明的环境,引导居民绿色住房、办公需求,提升企业发展动力,使绿色建筑发展由政府引导逐步过渡到市场推动,夯实行业长远发展基础。
(2)生态城市发展概况
城镇是人类安居乐业之所,是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的中心,也是现代化前进的主要动力。世界发展史充分表明,当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文明阶段,将不可避免地遇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发达国家在早期工业化进程中遭受了严重的环境安全和污染问题。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可再生能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前提。因此,人类开始重新思索、探索未来城市的走向。19 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化城市”思想,倡导“向自然学习”。20 世纪初,芬兰建筑师沙里宁提出“有机疏散理论”,主张将密集城区划分成一个个集镇,以便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共同生活。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以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现代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城市,逐步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理论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MAB,Man and Bio)研究计划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提出了从生态学的角度用综合的生态方法来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的思路。把生态城市定义为“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与自然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提供高水平的物质和生活方式”。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建设一种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体现了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生态城镇的建设成为了早期工业化国家转型的共识目标,目前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已延续成为大多数欧美国家城市建设的城市更新的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并通过不同语汇演变为如新城市主义、景观都市主义、生态弹性城市、共生城市等理论体系指导城市规划建设。近 20 年来,众多的生态城、低碳城市、绿色城市在全球各地涌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超级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城市规划思想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国生态城市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带来的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矛盾日益加剧而产生的。从我国生态城市评价和发展历程看,我国对生态城市的评价标准经历了一个从以环境硬件指标为主发展到同时注重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等软指标、从简单到综合的逐步发展完善的过程:
第一阶段(1994-2003 年):
1994 年,中国政府继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后率先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并编制实施《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等一系列指导政策,将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融入国家级规划的编制和实践中去,指导各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制定。此后,许多城市相继制定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开展了各类生态示范区的建设与试点。生态城市、山水城市、花园城市、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中国许多城市政府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所追求的目标。
第二阶段(2003-2012 年):
2003 年,国家环保局印发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根据可持续发展三大支柱的内涵,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三个方面制定了生态省、生态市和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对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标准做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标志着我国确立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考核标准,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开始全面推进。
2010 年 8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五省八市低碳试点工作,承担低碳试点工作的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 5 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 8 市未来会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全面纳入本地区“十二五”规划,研究制定试点省和试点城市低碳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本地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降低碳排放强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通过国际合作和签订部省、部市合作协议的方式,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无锡太湖新城、深圳坪山新区、深圳光明新区等12 个生态城的试点工作。
2011 年 6 月,结合低碳生态试点建设情况,为规范低碳生态试点申报工作,住建部出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申报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申报条件、程序。另外,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的指导和要求下,启动了 7个绿色小城镇和绿色村庄试点项目,在“十二五”期间,该项目试点范围预计将增加到 100 个,标志着低碳生态规划项目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
第三阶段(2012 年至今):
2012 年 9 月,为了进一步加强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的支持力度,住建部对低碳生态试点城(镇)和绿色生态城区工作进行了整合,并联合财政部鼓励、支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同年,住建部先后批准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市唐山湾生态城、无锡市太湖新城、长沙市梅溪湖新城、深圳市光明新区、重庆市悦来绿色生态城区、贵阳市中天未来方舟生态新区、昆明市呈贡新区等 8 个全国首批绿色生态示范区。
2012 年 11 月,为规范和推动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构筑城市新形态,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并印发了《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和《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两个文件,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条件、申请文件、评审和验收等进行了明确。
随后国家先后分三批批准了共计近 300 个智慧城市试点。2013 年 4 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提出:“实施 100 个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建设。选择 100 个城市新建区域(规划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等)按照绿色生态城区标准规划、建设和运行,并及时评估和总结,加快推广。
支持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资金补助基准为 5,000 万元。”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作为引导我国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城镇化进程的低碳、生态、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伴随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其意义更加深远。各地绿色生态城区的探索、示范进入了加快推进阶段。
2013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等六部委制定并发布了《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目标通过 5 年的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模式,提出了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成生态文化体系等 8 项主要任务。随后 2014 年,北京市密云县、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承德市等 55 个地区(另福建省、浙江省湖州市也被纳入)被批准为开展第一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在“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步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背景下,各地对生态城市发展的方向已形成共识,随着国家、地方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各地方、不同形式、路径的生态城市发展探索、规划、示范等实践持续升温。随着不同示范区优秀模式、经验不断被复制、推广,生态城市规范标准逐步建立,以及绿色建筑规模成群化发展,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将进一步加快。
(3)我国绿色建筑咨询及生态城市规划行业发展前景
绿色建筑咨询服务是指导客户将建筑物打造成为具有循环经济、低碳节能乃至乐活方式特征,追求建筑与自然平衡、人与建筑的平衡、人与自然平衡的示范载体的咨询活动。绿色建筑咨询服务涉及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包括新建绿色建筑咨询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咨询,需要依托绿色技术/产品研发及数据库积累,为客户提供涵盖绿色建筑方案设计、施工指导(新建或改造)、材料推荐、运营管理、数据监测、认证评价等一系列服务。因此,绿色建筑咨询既涉及建筑设计行业的绿建设计细分领域,更涉及广泛的上下游配套增值服务环节,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集成性和专业性特征。
生态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细分领域,其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社会工程、系统工程、生态工程、环境工程等现代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中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达到既能满足人类生存、享受和持续发展的需要,又能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目的。
1)发展前景分析
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建筑与工业、交通是能源消耗的三大主要领域。据住房建设部统计信息显示,我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材生产、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 33.3%,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占建筑能耗的 70%,建筑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体碳排放的 43.7%。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量还将持续增长。因此,转变建筑领域发展模式,推广绿色建筑,建设生态城市,不仅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也将有效改善民生,对促进新兴产业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已驶入快车道,每年以近乎翻番的速度增长,各地生态城市建设也进行得如火如荼,随着国家政策、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建立完善、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未来我国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发展将继续保持迅猛发展态势,由此将给绿色建筑咨询、生态城市规划等绿色工程技术服务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
①政策、技术体系的逐步完善为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国家《绿色建筑行动方案》、《“十二五”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发展规划》等政策对我国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北京、上海、江苏等超过 20 个省、市也先后出台了地方绿色建筑行动方案,部分地方实行比国家更严格标准,如北京、深圳要求全部新建建筑必须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在财政奖励方面,北京、上海、江苏、山东、陕西、西安、青岛等多地制定了地方财政奖励政策;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已于 2015 年 1 月实施,除该总体标准外,包括工业建筑、施工、民用建筑、医院建筑、超高层建筑等细类评价标准或设计规范也先后制定并出台,2014 年 4 月,由中国和英国合作编制的《低碳生态城市规划方法》正式发布。《既有建筑改造绿色评价标准》、《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博览建筑评价标准》等正在编制过程中。绿色建筑发展机制、体系的不断建立完善,将有助于形成完整的绿色建筑产业链,促进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②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助推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发展
2014 年 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该规划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模式,加快绿色城市建设。同时,将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等列入发展重点,并倡导绿色出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为绿色建筑、生态城市的规模化、快速发展提供重大机遇。
③建筑产业化加速推进将促进绿色建筑市场快速发展
建筑产业化是利用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式施工和信息化管理等方法来建造、使用和管理建筑,其优势体现在加快建设速度、降低能源和资源消耗浪费、减少污染,提升建筑质量等,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趋势。2010 年以来,北京、沈阳、深圳、上海等不少地方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住宅产业化进程的正迅速加快。万科集团、长沙远大、中南建设、黑龙江宇辉等一大批企业积极开展住宅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目前全国有超过 30 家建筑工业化基地落成。建筑产业化逐步具备规模化推广发展的条件,未来随着其加速推进应用,将有利于高质量的大规模绿色施工,加快绿色建筑的推广普及。④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市场广阔
我国既有建筑面积达 500 多亿 m 2 ,由于建造标准和年代不同,这些既有建筑的环境性和节能性普遍较低。截至 2013 年 12 月末,既有建筑改造后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总建筑面积仅占总绿色建筑面积大约 1%左右。绝大部分的非绿色既有建筑都存在资源消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偏大、工作生活环境亟待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问题。拆除使用年限较短的非绿色存量建筑,不仅是对资源和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和破坏。因此,在综合检测和评定的基础上对既有建筑进行绿色化改造是解决我国存量耗能建筑的最好途径之一,该领域市场空间广阔。
2)市场容量
①绿色建筑咨询
2013 年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业务产值达到 12.9 亿元。目前,我国绿色建筑数量规模还很小,2013 年我国绿色建筑标识数量较 2012 年增长 81%,面积较 2012 年增长 112.3%,绿色建筑发展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未来我国绿色建筑设计咨询业务市场规模还将有较大幅度提升。
②生态城市规划
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加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2013 年 12 月,中组部下发的《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要完善干部政绩考核评价指标,将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作为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我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多的地方已要求将生态指标纳入城市规划之中。
目前我国尚未有对全国生态城市规划市场规模的权威统计。根据民政部发布的《2015 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截至 2015 年底,全国共有省级行政区划单位 34 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 334 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 2,580 个,乡级行政区划单位 39,789 个。除去乡级行政区划单位,仅考虑地级和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合计 2,914 个,如果按每个市\县每年平均仅要开展 1 个生态城市(区)规划项目、每个项目平均 100 万元进行保守预测,我国每年绿色生态城市规划市场规模约30 亿元。
中经先略数据中心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分析预测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