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中国猩红热发病人数及诊断标准分析
2018/8/14 20:46:06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以咽喉疼痛、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以及特征性的鲜红色皮疹为主,伴有脱皮。猩红热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极易感染尚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曾在上个世纪早期大规模流行以致大猩红热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症状以咽喉疼痛、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以及特征性的鲜红色皮疹为主,伴有脱皮。猩红热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极易感染尚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曾在上个世纪早期大规模流行以致大量儿童死亡,造成了家庭和社会的重大损失。目前,猩红热尚无疫苗可预防,人群对猩红热普遍易感,疫情多发生在幼托机构和学校。猩红热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冬季的11-12月多见。发病年龄以3-8岁小儿为主,6个月以内婴儿因从母体获得被动免疫力,故很少发病。近几年,全国猩红热病例不断增加,特别是2011年猩红热病例剧增。目前,猩红热依然是我国法定乙类传染病,虽然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广泛采用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早期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但远期并发症仍然可造成肾脏、心脏瓣膜以及关节的损害,甚至可以导致败血症、蜂窝组织炎、坏死性筋膜炎以及链球菌毒性休克综合征等重症感染,增加社会经济和医疗负担。同时,随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使用,耐药菌株也呈现增多的趋势。
2018年1-6月中国猩红热发病数为41744例,2017年中国猩红热发病数为74369例。
猩红热的诊断应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诊断。(1)流行病学史:当地有本病发生及流行,有与猩红热患者或与扁桃体炎、咽峡炎、中耳炎、丹毒等链球菌感染患者接触史。(2)临床表现:①普通型猩红热:起病急骤,出现发热、咽峡炎、皮疹。发热第2天开始发疹,皮肤呈弥漫性充血潮红,期间有针尖大小充血性红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少数患者可见有带黄白色脓头且不易破溃的皮疹。皮肤皱褶处可出现“巴氏线”。面部充血而无皮疹,同时有“口周苍白圈”。病初起时出现“草莓舌”,以舌尖及边缘处为显著。2d-3d后白苔开始脱落,成为“杨梅舌”。2d-5d后皮疹消退。疹退后皮肤有脱屑或脱皮。②轻型猩红热: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很轻。③中毒型:临床表现主要为毒血症,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高热、头痛、呕吐、出血性皮疹、神志不清等,而咽峡炎不重。可出现中毒型心肌炎、中毒性肝炎及感染性休克。④脓毒性:咽部红肿,渗出脓液,甚至发生溃疡,引起颈淋巴结炎、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窦炎等,还可引起败血症。⑤外科型及产科型:病原菌由创口或产道侵入,局部先出现皮疹,由此延及全身,但无咽炎,全身症状大多较轻。(3)实验室检测:①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严重患者可出现中毒颗粒。②A群链球菌快速检测试验阳性。③细菌培养后镜检,为β溶血性链球菌。④杆菌肽敏感试验阳性。⑤生化鉴定为化脓性链球菌。⑥咽拭子或其他病灶分泌物经血清学分群,鉴定为A群β型血性链球菌。
具备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中①即诊断为疑似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或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测②、③、④、⑤中的至少一项,即为临床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测⑥,即为确诊病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