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集聚发展 孵化器催生中国经济新力量
2018/10/28 10:12:02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31年前,一个杂乱无章、荒草丛生的四层闲置营房里,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1991年11月21日改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31年前,一个杂乱无章、荒草丛生的四层闲置营房里,我国第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者中心(1991年11月21日改为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诞生了,一块牌子、一部电话、5辆自行车,便是它的所有家当。可谁能想到,这个在当时并不起眼的“另类”,在短短几年时间,便把创业孵化的“火种”播撒到了全国各地。
如今,孵化器已经从星星点点发展到遍地开花,众创空间也随时代发展应运而生,推动“双创”大潮风起云涌;遥感卫星、光通信核心器件等一批硬科技在孵化器中诞生,饿了么、美图等一批互联网企业在孵化器的呵护下迅速成长,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中国孵化事业三十载,走过的是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积累的是沉甸甸的硕果。“让创新‘火炬’薪火相传、铺天盖地,更好普惠大众普惠社会。”这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中国创业孵化事业的殷切期望。随着“双创”工作的深入推进,创业孵化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双创”升级的号角已经吹响。站在新的时代潮头,科技企业孵化器正以昂扬的姿态,推动中国经济阔步前行。
孵化成果不断涌现 成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
2000多家科技企业被孵化,造就了像陈义龙、张海澎、王丽丽、孙文、孙小蓉等一批本土企业家队伍,孵化培育了凯迪电力、三特索道、楚天激光、开目软件、银泰科技、立得空间、四方光电、悦然心动、安天信息等一批本土新兴产业的源头企业和龙头企业——这,仅仅是武汉东湖新技术创业中心一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新成果。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建设有5739家众创空间、4069家孵化器及500余家加速器,孵化体系完善。可以想象,每天都会有大量的创业团队被孵化出来。仅在孵化器发展的原点——武汉,截至目前建有221家孵化器、130家众创空间以及73家大学生创业特区,平均每天诞生科技创业企业60多家;30年来,仅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里,就走出了140多家上市公司。
企业的成长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一批技术领先、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成果通过孵化器提供的优质孵化服务,实现转化。如,西安中科创星孵化器孵化的西安奇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研发出全球惟一高折射率差、低损耗、低成本、三维大规模光通信核心器件,目前估值2亿元;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孵化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仅三年就自主研发并成功发射6颗光学遥感视频卫星,开创了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先河;张江跨国企业联合孵化平台孵化的上海蓝眸科技公司,是全球首家实现全透明成像屏幕技术的解决方案提供者,在国际上引起轰动。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在互联网突飞猛进的发展中,一批模式创新、跨界融合的“互联网+”企业也得以迅猛发展,通过孵化器搭建的服务平台,快速成长为行业领头羊,助推生产、消费、服务方式变革。创新工场孵化的美图公司于2016年年底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发行价8.5港元,轰动一时,成为港交所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科技企业IPO。饿了吗、猪八戒网等在成立初期通过孵化器获得快速发展,并迅速成长为独角兽企业。达安基因内部孵化的广州天成医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打造“互联网+医疗产业服务”平台,成立三年多就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医疗产业服务平台。
创新成果和优质企业从孵化器内持续涌现,一批高成长、潜力大的科技企业在孵化器里成长、壮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微缩影。孵化器内的企业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来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孵化器内在孵企业一半以上从事电子信息产业,近15%从事高端制造,8%从事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8%从事文化创意。在孵企业当年知识产权申请数高达19万件,当年知识产权授权数达9.5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1万件,占当年度全国发明专利授权数的5%。
“众创空间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已经成为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发展新动能,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关键抓手,成为优良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一环,也成为这个充满创新活力的伟大时代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张志宏表示。
集聚发展形成磁场效应 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随着“双创”的深入推进,孵化器集聚发展,在全国形成了若干创业创新生态圈,营造了良好的创业创新氛围和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投身创业。
“中关村创业大街、杭州梦想小镇、苏州金鸡湖长廊等各类创业大街、创业社区、创业小镇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在各地形成创业高地并辐射周边,正在带动区域创业不断发展。”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管理处处长陈晴表示。
据悉,截至2017年,中关村创业大街累计孵化团队1900个,其中海归和外籍团队222个,日均孵化1.7个创业项目,近四成孵化企业获融资,总融资额91.04亿元,其中融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40多家,培育独角兽企业2家。苏州金鸡湖创业长廊,在一定的物理空间内实现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目前累计孵化创业项目超过1300个,总估值近百亿元,有力支撑了苏州乃至江苏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西安创业咖啡街区,集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新实验室和创业会客厅于一体,开街仅2周,多家孵化器、众创空间的企业入驻率就达到50%,IC咖啡、颐高新经济基地等机构甚至已近“满员”,成为激发西安乃至陕西地区创新创业的强大磁场。
“强大的磁场效应,使得孵化器已成为各地方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标准化手段。”陈晴介绍说。
据悉,2017年,各地出台的“双创”政策累计超过300项。尤其围绕孵化器发展,地方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解决孵化器发展中的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问题,推动孵化器补足短板,长效发展。如,杭州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初创企业入驻孵化器,并优先予以资金支持;北京创新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立项机制,所有立项企业均需由孵化器、众创空间或投资机构推荐;青岛出台创业孵化与投资基金管理细则,政府和孵化器共同出资成立6支孵化器种子基金,专门用于推动孵化器持股孵化企业;贵阳高新区出台促进孵化器建设运营的10条措施,条条与奖励资金挂钩,针对孵化器建设、服务、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均给予相应资金支持,为贵阳大数据等特色产业蓄力。
如今,孵化器已经成为带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强引擎。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4000多家孵化器中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7.5万家,累计毕业企业11.1万家,全国实有企业中大约每百家就有一家是孵化器培育的企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1万家,占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的8.2%。创业带动就业达256.5万人,其中吸纳应届毕业大学生27.3万人。拥有有效知识产权30.7万项。毕业后上市和挂牌企业达到2777家,占创业板上市企业的1/7,占新三板挂牌企业的1/10。
“我国创业孵化载体量质齐升,创业孵化取得了显著成效。”陈晴表示。
新时代新要求 孵化模式不断创新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快速应运兴起,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层出不穷,“双创”大潮风起云涌。随着“大众”投身创业浪潮,创新创业的形式更加多元,内容更加丰富,相应地对孵化服务也提出了新的需求。
据陈晴介绍,2017年,全国孵化器总收入达到383亿元,其中综合服务和投资收入达173亿元,占比超过45%,创业孵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更加精准、更加专业、更具体系的孵化模式持续涌现,助推创业企业从零到一、高速成长。
谈及孵化模式,令陈晴感到欣慰的是,在孵化器建设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行业龙头企业的身影,他们扶持与自身业务相关联的创业企业发展,为其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产业资源等全方位支持,从而拓展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成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据悉,达安基因、科大讯飞、海尔、浪潮、先声药业等都是“龙头企业+孵化”模式的典型代表。截至目前,达安基因已参股孵化大健康领域企业200余家,形成了“一家达安基因,催生百家药企”的达安特色产业生态圈。科大讯飞则聚焦人工智能上下游优质项目的发掘与孵化,构建“大创客”带动“小创客”的发展模式,在安徽省的支持下全力打造“中国声谷”,四年来汇聚400余家人工智能细分领域企业及创业团队,2017年“中国声谷”产值超500亿元,同比增长52.9%。
在龙头企业积极投身孵化器建设的同时,新型研发机构也站在了创业孵化的链条之上,开创了“新型研发机构+孵化”模式。据陈晴介绍,在广东、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高水平创新团队开展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已经成为其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的新方式。
截至2017年年底,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超过180家,占全省科研机构的1/3。依托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打造的华科城科技孵化器,在高端制造领域已孵化企业300余家,其中自主创办企业50余家。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结合佛山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智能制造技术为核心,成立仅四年就培育了60多个高端创业团队,申请专利400余件。江苏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创新“一次买断,二次开发,三方合作”模式,累计孵化30余家光电领域高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入股实现股权增值50多倍。
大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参与,让孵化器的创业孵化服务变得更加专业,而全链条孵化模式的出现,则让整个孵化器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据陈晴介绍,在前期41家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示范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孵化器、众创空间开始向前端或后端延伸,有规划、有布局地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条,提供贯穿企业发展整个生命周期的精准化、专业化服务。浙江高度重视创业孵化链条建设,已加速推动创业孵化链条在嘉善、德清、长兴等县域布局,从而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黑龙江哈尔滨高新区联合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成立孵化器,打造创业孵化链条,累计孵化企业114家,其中落户高新区企业74家,占企业总数的65%。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工大雷信、新光光电等13家孵化企业获投资达12.4亿元。鄂尔多斯市天骄众创园构建创业项目从入孵到壮大的完整链条,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吸引350多家创业企业入驻,带动就业2000多人,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活动和教育培训200多场次。
国际化步伐加速 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
随着联合国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写入大会决议,中国的“双创”经验开始走向全球,开辟了“双创”的国际发展新空间。
陈晴介绍说,我国发出“一带一路”倡议,许多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内的国家对我国的“双创”经验都表示出浓厚的兴趣,孵化器作为内引外溢的有力手段,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内容。同时,孵化器自身也加快“走出去”步伐,目前已在24个国家建立离岸孵化基地,与74个国家建立海外合作机构。
“孵化器已经成为政府间科技合作的重要内容。”陈晴表示,目前很多国家都要求与我国开展孵化器相关的科技合作。中澳火炬创新园自2016年4月建设以来,在推动中澳双方产学研合作方面成效显著,澳方强烈要求尽快启动火炬创新园二期实体园区建设,主要吸纳科技初创企业、孵化器、投融资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和载体,致力于建成澳洲创新创业示范区和城市发展新地标。菲律宾政府近期也高度重视园区发展,对我国的孵化器建设表示出浓厚兴趣,多次表示有意与我国开展相关合作,从而带动菲律宾本土经济的发展。此外,印尼、越南、泰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均表示有意与我国开展孵化器建设相关的科技合作。
另据介绍,孵化器已经成为内引外溢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的孵化器走出国门,将海外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回归,促进了全球创新资源的流动。2017年,由北京瀚海、启迪之星、太库科技、SBC等9家孵化器发起成立了国际创业孵化联盟,目前该联盟会员单位已达80家。瀚海控股集团目前已在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8个跨境孵化器园区,累计为100余家海外优秀项目提供跨境孵化服务,帮助30多家海外优秀企业成功跨境落地国内各高新区,帮助国内外200多家企业进行融资,融资金额累计超过3亿美金,成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高效通道。启迪之星目前已在美国、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7个海外孵化基地,并将成熟的运营经验运用到俄罗斯、埃及、巴基斯坦、马来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成为中国科技服务输出的典型代表。
从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再到输出海外,我国创业孵化事业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器”之形到“业”之态的不平凡历程。“当前,‘双创’浪潮正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创业孵化也必将全面拓展、不断升级,成为培育壮大新动能的重要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形式、应对新技术革命的有力举措和推动创新全球化的重要渠道。”张志宏表示。
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让我们拭目以待!(记者 崔彩凤)
转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产业或将迎来兼并重组高峰期
- 下一篇:“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家电产业行稳致远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