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极速车王》与历史事实的偏差
2020/2/13 16:50:36 来源:法治中国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对于电影来讲,很少有电影将题材百分之百的还原。因为电影想要达到预定的效果或者做到一定的启发性,就必须采用一些特别的处理,或对事实作出一定的改编。对于电影来讲,很少有电影将题材百分之百的还原。因为电影想要达到预定的效果或者做到一定的启发性,就必须采用一些特别的处理,或对事实作出一定的改编。《极速之王》就是根据亨利·福特二世试图收购法拉利未果,与恩佐·法拉利——意大利跑车制造商法拉利的强硬主人——摩擦出火药味后,发力制造福特跑车,直至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夺冠的故事改编的。你想知道电影对哪些情节做了修改吗,快跟我一起来看一下吧!
对于好莱坞来说,不是所有的对决都足够诱人,《极速车王》的编剧John-HenryButterworth、JezButterworth和JasonKeller对史实做了一些创意加工。如下是电影对于真实历史的改编:
马特·达蒙(左起第三位)在驾驶GTMKIISuperperformance前,接受指导
虚构情节:里奥·毕比与卡罗尔·谢尔比、肯·迈尔斯的冲突
电影中为了营造戏剧性效果,将谢尔比、迈尔斯与毕比的冲突矛盾放大,肯·迈尔斯的火爆脾气与福特的冲突成为一大看点,而里奥·毕比则被塑造为“反派”。
虚构情节:卡罗尔·谢尔比赌上自己的全部生意让肯·迈尔斯加入项目
在电影中,毕比极力反对谢尔比请迈尔斯加入勒芒项目,卡罗尔·谢尔比用自己的全部生意与亨利·福特二世打赌,好让肯·迈尔斯驾车参赛。但事实中并没有发生这样的赌约。
虚构情节:福特拒绝肯·迈尔斯参加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
尽管毕比在历史中的确有提过不要冒险让迈尔斯参加勒芒,但肯·迈尔斯驾驶福特赛车参加了1965年的勒芒24小时耐力赛,由于变速箱故障未能完赛。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福特会反对他参加1966年的勒芒。
虚构情节:卡罗尔·谢尔比带亨利·福特二世试乘体验GT40赛车
电影中,卡罗尔·谢尔比将里奥·毕比锁在办公室内,带亨利·福特二世上GT40MKII试乘的情节为虚构。福特汽车公司的CEO绝对不可能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登上一台赛车。
虚构情节:福特通过转速借口压制肯·迈尔斯
在电影情节的比赛过程中,卡罗尔·谢尔比发现福特告诉迈尔斯赛车转速不能超过6000转是为了压制他,因此在赛道边举着“7000+Golikehell”(转速7000+,拼命跑)的牌子,让肯·迈尔斯放开跑,是虚构的情节。
虚构情节:肯·迈尔斯和卡罗尔·谢尔比是福特GT40项目背后的唯二英雄。
在电影中,除了谢尔比和迈尔斯外,仅提到了菲尔·雷明顿对于刹车的功劳,简略的提到了RoyLunn,而Broadly和Wyer等人的功绩均被埋没或一笔带过。但福特GT40项目是福特汽车公司倾尽全力的成果,最终的成功不仅是两位主角的功劳,还包括了无数福特工程师团队辛勤工作的结晶。
1963年,福特建立团队,开启GT赛车项目
历史上的1963年,在收购法拉利受挫后,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了高性能特殊车辆运营团队,意在打造一台有潜力赢下赛百灵、勒芒等赛事的GT赛车。RoyLunn、EricBroadly和JohnWyer开始着手设计福特GT40。他们需要在10个月内,打造一台能够参加1964年勒芒赛事的赛车。
1964年,福特团队打造出具有争冠潜力的GT40赛车
福特工程师RoyLunn被称作福特GT40的教父,正是因为Lunn的建议,车高被控制在40英寸(约1米),也便是GT40传奇名称的来源。EricBroadly则因为LolaGT赛车的出色表现被福特招致麾下,将与RoyLunn共同开发赛车。而JohnWyer曾作为车队经理,带领阿斯顿马丁赢下勒芒。因此在福特GT赛车项目中主要负责组建福特的GT赛车队。这一阶段的试车手则是BruceMcLaren,也就是最终赢下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车手。而卡罗尔·谢尔比此时是项目顾问。在1964年,尽管车手PhilHill使用GT40赛车破了赛道记录,但车辆的稳定性不够,最终颗粒无收。
1965年,谢尔比和迈尔斯加入,不断完善GT40赛车
在1964年一系列失利之后,团队从英国搬回美国,RoyLunn负责赛车开发,而卡罗尔·谢尔比负责车队运营。卡罗尔·谢尔比的首席工程师肯·迈尔斯也在此时加入了车队。此时,福特多项领先工程技术也参与其中,例如通过位于迪尔伯恩的风洞、福特Aeroneutronics电脑和传统的车身贴线条法共同优化的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菲尔·雷明顿调整了车身的进气口,优化了气流走向,最终让赛车风阻更小,解锁了79马力。
1965年,RoyLunn的团队开发出了7升V8发动机,用于提升GT40的性能。肯·迈尔斯在测试这一新发动机时,极速达到了338公里每小时。虽然在1965年的比赛中因为变速箱故障,福特赛车依旧未能完赛,但优异的性能有目共睹。里奥·毕比在赛后召集整个赛车团队开会,表示:“这是一次胜利的会晤,我们明年将回到这里并取得胜利。”
1966年,集公司之力,在勒芒获得传奇胜利
1966年,福特专门成立了勒芒委员会,由各个相关部门的高管组成。让福特GT项目能够破除前几年所遇到的阻力。于此同时,福特引入了纳斯卡车队Holman&Moody(最终在1966年获得第三的车辆由Holman&Moody运营),一同使用GT40赛车参加勒芒。JohnCowley负责福特GT项目的日常运营,而HomerPerry则是福特勒芒协会与谢尔比和Holman&Moody的日常联络员。车辆方面也在继续提升,应用马力机模拟真实比赛状况及时长,以提升发动机稳定性便发生在这一年。再例如刹车。除开菲尔·雷明顿的快拆刹车系统,福特与Kelsey-Hayes的工程师们经过实验并开发出了新的刹车碟、刹车片材料配方,使得刹车性能和稳定性大大提升。
最终,在全球福特工程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了这样一款标志性的赛车,也让这场非凡胜利成为了赛车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能自豪地回顾在那段时期中公司所取得的成就,并回忆起每一位为此项目努力作出贡献的人。
虚构情节:亨利·福特二世在密歇根州迪尔伯恩RougeRiver工厂的生产线上的演讲。
在他的管辖之下,产线上有20名领队都可以作这样的演讲。不需要出动公司最高领导。
虚构情节:LeeIaccoca参与了与恩佐·法拉利的谈判。
在亨利·福特二世的指示下,的确有一支福特代表团前往意大利马拉内罗去收购法拉利,但Iacocca并不在代表团中。
虚构情节:肯·迈尔斯与卡罗尔·谢尔比在准备勒芒时打了一架。
谢尔比和迈尔斯都是意志坚定、富有激情的聪明人。他们无疑会有意见不合的时候,电影中也提到了这点。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他们有过肢体冲突。
虚构情节:福特高管在1966年赢下勒芒后在P房喝醉了。
若赛会在围场内发现了这一行为,将会取消赛车的比赛成绩。
虽然电影内容并不完全符合福特发展过程中的事实,但福特永远会记住那些为福特做过贡献的人,将他们的成就载入史册,代代相传。此外,我们也从《极速之王》这部电影里看到,福特表面是因为收购失败憋了一口气,但实质上跑车的制造是福特品牌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我们也可以看到福特对品质的卓越追求,永远向着王冠之路迈进,用最好的成绩说话,事实胜于一切雄辩。也正是福特这种骨子里的倔劲儿,成就了今天的福特。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