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一步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2020/8/30 10:49:15 来源:经济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一段时间,几则有关粮食安全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一是一则主产区小麦收购同比减少的新闻引发关注,后来人们注意到是“收购减少”;二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早稻实现增近一段时间,几则有关粮食安全的新闻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一是一则主产区小麦收购同比减少的新闻引发关注,后来人们注意到是“收购减少”;二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早稻实现增产,扭转了连续7年下滑态势;三是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今年我国粮食还将有望丰收;四是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3500万吨,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6%。
这几则新闻反映出人们对国家粮食安全十分关心。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我们对粮食安全仍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更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那么,如何进一步抓好粮食生产、减少粮食浪费?如何进一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一些读者来信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始终保持危机意识
王恩奎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宝中之宝,任何国家都注重粮食生产,我国也不例外。我国用世界7%多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0%左右的人口,解决了14亿人的吃饭问题,对全球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单产不断提高,谷物自给率超过95%,口粮自给率达到100%,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库存充足,稻谷和小麦库存均能满足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中国人的“米袋子”充实,“菜篮子”“果盘子”更是丰富多彩,人民幸福感不断提升。可以说,我国粮食产能稳定、供给充足、市场平稳,进入了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粮食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农业耕作方式和粮食增产方式仍需进一步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低,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过剩;当前还面临人增地减的矛盾,粮食连续增收压力增大。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更是敲响了粮食安全的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抓好粮食生产和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是永不过时的真理。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毕竟,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解决14亿人吃饭问题,必须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不忘“饥饿风险”,这样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端牢。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邮政局)
牢牢守住耕地红线
朱金良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国家禁止或限制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产品出口,让粮食主要靠进口的国家和地区颇感压力增大。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上排名偏后。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土地,要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必须始终保持严守耕地红线的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
首先,要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逾越,要按照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求,依法加强耕地占补平衡规范管理,整治存在的突出问题,把握好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大力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其次,要坚持节约集约用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占用一定数量耕地在所难免。要解决日益尖锐的土地供需矛盾,必须积极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要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拓展发展空间与内部挖潜的关系、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规划引领,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优化土地要素保障,大力挖掘用地潜力,严把项目准入关、投资强度关、亩均效益关,切实提高土地节约集约水平。
第三,严防城乡资本违规占用耕地,并遏制农村良田撂荒现象。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严防各类资本违规占用耕地,尤其是不能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不论是城市资本还是乡镇企业,都不能假借开发之名肆意侵占红线内耕地。要继续执行并及时完善种粮奖补政策,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防止良田撂荒。
(作者地址:湖南省桃江县松木塘镇)
让种粮更“有利可图”
付 彪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绝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只有进一步增强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种粮收益,更加“有利可图”,才能端稳中国人自己的饭碗,确保粮食安全。
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近年来,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稳定了粮食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但随着种粮成本增加,种粮直接补贴等国家优惠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感逐渐被抵消,种粮积极性受到了一定影响。因此,在完善水稻、玉米、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同时,应加快推进实施主要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让农民种粮有可预期、可保障的合理收益。尤其是应进一步加大种粮补贴和奖励力度,增加农民种粮底气。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种粮合不合算,农民自己最清楚。在做好土壤改良、培育优质高产种子的同时,要通过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工程,鼓励支持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加强农民技术培训。结合实际,着力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代耕代种、代育代插、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形式,加快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同时,应积极培育和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形成品牌优势和品牌效应,使种粮农民获得更多收益。
切实加强管理监督服务。个别地方“压粮价”“卖粮难”等现象损害农民利益,农资价格上涨、假冒伪劣等行为侵蚀着种粮效益。有必要建立专业化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为种粮农民提供清理、储存、加工、销售等“一条龙”服务,满足农民售粮需要。合理制定和调整农资价格,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农资、农药、肥料等坑农害农现象。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人民检察院)
减少浪费也很关键
周怀生
粮食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保证粮食安全极为重要。除了要抓好粮食增产丰收,减少粮食浪费也很关键。
节约粮食要抓好一些餐饮细节。餐饮企业要改进管理办法,推出节约型菜品,主动引导消费者节约点餐和用餐。对于吃不完的饭菜,餐饮业要提供免费或低价包装袋,做到“光盘行动”有效落实。某些单位食堂的免费工作餐,可改成发放补助的办法,吃多少买多少,减少因为不合口味随意浪费行为。对大中学校学生也要加强节约粮食的教育。我国有14亿人口,如果人人行动起来,每人每天节约一点粮食,一年下来就是一个大数字。
餐饮浪费只是粮食浪费中的重要一环,育种、收获、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的浪费同样不可忽视。所以,遏制粮食浪费须有全产业链思维,注意涵盖从育种到餐桌的所有环节,确保每一粒粮食都不被浪费。从某种程度上说,节粮减损、杜绝餐饮浪费等,与提高粮食产量同样重要。而且,节约粮食就等于节省了耕地和水资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对此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力措施,减少粮食储藏、流通、加工等环节的浪费损耗。
尽管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人们对粮食安全要始终保持危机意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更是给粮食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作为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笔者对我国当时粮食不足的问题记忆犹新。对于出生于改革开放后的年轻人来说,基本没有这方面感受,有必要对他们加强粮食安全重要性教育,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节约粮食光荣、浪费粮食可耻的社会氛围。
(作者地址:山西省原平市永安东街)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粮食储备保障“靠得住”
- 下一篇:餐饮零售化成新选择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