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出招 东北重装制造业力撑产业安全
2020/10/12 9:21: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川滇交界,金沙江奔涌,像一条摇摆欲飞的金龙,世界上最大在建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正紧张施工。作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节点,哈电集团在白鹤滩项目中攻克了100川滇交界,金沙江奔涌,像一条摇摆欲飞的金龙,世界上最大在建水电工程白鹤滩水电站正紧张施工。作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节点,哈电集团在白鹤滩项目中攻克了100万千瓦水电机组多项世界性技术壁垒,推动水电装备制造迈入百万千瓦机组的“无人区”。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在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集聚着哈电集团、中国一重、沈鼓集团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业企业。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复杂形势,它们在一些关系着国家命脉的行业领域率先突围,成为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和产业安全的“定海神针”。
“以点带面”纾困供应链
9月9日,重量逾2000吨的白鹤滩右岸电站首台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转子顺利吊入机坑,白鹤滩电站工程建设进入全面总装阶段。未来两年,右岸陆续还将有7台大型机组投入总装。
哈电集团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贵说,白鹤滩电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将达624.43亿度,是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今年以来,企业积极化解疫情负面影响,保证了白鹤滩等重点项目正常推进,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和利润都将维持较高增长。
得益于快速反应,在疫情等国内外不利因素叠加冲击下,东北“大国重器”企业发挥大企担当,政企携手共同打通复工复产的“堵点”,从危机中率先恢复,维系了行业稳定。
在吉林省,吉化公司、吉林油田、通钢股份等大型企业春节期间连续生产,中国一汽、长客股份等在疫情初期即复产。中国一汽复工前,吉林省相关部门已经与数百家零配件企业建立对接,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协调采购,带动了目前一汽销售整车同比增长。
这种“靶向”服务实现复工复产提速。2月初,中国航发哈尔滨东安发动机有限公司向哈尔滨市平房区提供了一份名单,列出开工必需的配套企业。平房区副区长黄晓伟说,这些企业规模不大,有些还在村屯,区里及时协调配套企业所在乡镇,在安全前提下帮助了配套企业复工。
“以点带面”激活配套。产业安全的关键在于产业链安全,中国一重在政府助力下打造“一重产业园”模式,聚焦核心装备制造主业,将产品外协向本地企业转移,提高了产业链协同能力。尤其疫情期间,一重在资金给付上优先满足供应链企业,使一重本地配套率提升至52%。
在大企业的带动下,黑龙江省装备工业增速上半年即由负转正,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表现亮眼,成为全省经济回暖的一个缩影。
疫情初期,率先突围,起到“压舱石”作用。现在,这些“大国重器”企业围绕“六稳”“六保”,全力冲刺全年业绩目标。
1-7月,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3.3%、净利润增长84.5%,这是中国一重交出的成绩单。中国一重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明忠说,当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一重多措并举建机制、保预算、稳运营、控风险,陆续签订福建大东海1780毫米热连轧、昌江及苍南蒸发器锻件等一批重要制造项目,完成一批国家重点专项工程项目,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
自主研发夯实产业链
“大国重器”企业率先引领产业复苏,离不开创新支撑。
“依靠自己,创新驱动,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这是哈电的初心。”哈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吴伟章说,长久以来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了企业应对疫情等复杂、突发挑战的能力。
多位受访企业负责人表示,有没有,强不强,一直是东北重装制造业企业的“破题”点,它们在“具备打破行业垄断的能力、具备填补产业体系空白的能力、具备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的实践中持续探索。
过去,一个核电整锻低压转子的进口价格8000万元左右,但在中国一重研发成功后,价格降到2000多万元,扭转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疫情期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循环等方面面临一系列压力。记者采访发现,东北一些“大国重器”企业危中寻机,生产经营逆势增长,一些自主研发产品填补涉及国家安全重点行业的技术空白,增强了产业链韧性、强度。
今年6月,由中国一重大连核电石化有限公司承制的全球首台3000吨超级浆态床浙江石化锻焊加氢反应器完工发运。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程遥说,重大技术装备可快速提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掌控话语权的同时实现市场开拓、应变能力的多重提升。
坚持高创新投入是这些企业的共性。近年来,创造过200多项“中国第一”的哈电集团,每年研发投入都达十几亿元,这里有我国水力发电行业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唯一的电站锅炉国家重点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1万余名。作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行业支柱企业,沈鼓集团研发投入屡创新高,为石油、化工、国防等领域重大工程提供国产装备。今年7月,国产最大130万吨/年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组氮气试车一次成功,沈鼓在乙烯压缩机组研制、改造上继续领跑。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86岁的原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吴爱中说,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他在公派留苏学习归来后,从技术员一步步做起,“我们虚心学习,最初完全按照苏联的设计图纸生产,后来又试着创新,逐渐和各国企业交流,不断创新缩短技术差距。”从“拜师学艺”起步,哈电集团这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明星国企”,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力驱动设备制造基地和出口基地之一。
被誉为“中国铝镁加工业的摇篮”的中铝集团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东轻公司”),始终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高端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在航天长征、神舟、嫦娥、天宫系列等国家重点工程中,独家生产了1000多个规格的产品。东轻公司中厚板厂党总支书记刘海付说,成功研制国产大飞机机翼板材,打破封锁,使国际市场同类产品价格减半。
创新还需久久为功。部分东北企业家表示,从整体看,核心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研发管理模式不够健全、创新布局不够均衡等短板依然存在,制约了“卡脖子”技术的进一步突破,解决这些创新短板将是东北企业长期的主攻方向。
“获得感”释放强劲潜能
东北是相对较晚走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地区,面对体制机制沉疴,坚持改革,是企业不断强化自身机体、释放创新红利的动力源。
上半年,辽宁省公布了69个混改项目,其中包括百年老企业本钢。
“混改将为本钢注入新的体制机制,企业将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本钢集团董事长陈继壮说,疫情给钢铁行业带来巨大压力,对本钢来说,混改正当其时,也机不可失。通过混改,企业能增加资本金,降低负债率,既能轻装上阵,又能提质升级,调整产品结构。
无独有偶,在相邻省份黑龙江,混改也在提速。疫情期间,哈电集团旗下哈电股份控股子公司哈电阀门公司的增资项目亮相北交所,拟通过引入3-5家外部投资者,释放约45%股权,来提升核心竞争力。
哈电阀门公司是哈电集团首家混改试点企业,目前行业综合排名在全国近万家阀门厂位居前茅,尤其在高温高压火电阀门领域占据龙头地位,关键阀门国产化市场占有率达70%。
“三项制度”改革也是企业突破的重点。
2018年,哈尔滨市对连续亏损的哈尔滨空调股份有限公司原领导班子,集体免职,引起巨大震动。这家老牌国企被称为中国“空冷设备制造的摇篮”,是我国生产核电站大型成套空气处理机组的定点生产企业,但因体制机制僵化陷入困境。
“改革是重生的关键。”当时新上任的哈空调董事长刘铭山进行了劳动、人事、薪酬改革,企业部门由原来31个减至21个,纳入高管序列的由12人减为5人,薪酬占比从30%降到15%,当年即一举扭亏为盈。
改革使企业焕发活力,近两年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今年虽遭遇疫情,但上半年仍接到订货合同金额5.25亿元,同比增长39.13%。
东北装备制造业一度受人才短缺和流失困扰。东轻公司探索用人、留人新机制,推出特级技师、主任技师、主管技师等五级技师岗位,建立与之相应的职称评定、业绩评价、贡献激励等机制,拓宽了人才上升通道。近两三年,评聘五级技师131人。
人才队伍逐步稳定,两年来高技能人才一个都没流失,反而一些“离家出走”的人才回流。“五级技师不是一岗定终身,干得不好第二年就下去,反过来也可以破格晋升。”技术工人毕仓兆说,待遇、身份都上来了,获得感更强了。
企业创新能力随之逐年提高。疫情影响下,东轻的产值和利润不但没有下滑,反而逆势上扬,营业收入预计将达36亿。
受访者表示,“十四五”时期,东北重大装备制造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但市场化改革将是其中最难啃的骨头之一,改革不容松懈。
本版图片由记者王建威摄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