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 中国经济多项指标首次转正
2020/10/19 17:36:19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GDP同比增长0.7%,上半年为同比下降1.6%。三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4.9%,较二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复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GDP同比增长0.7%,上半年为同比下降1.6%。三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4.9%,较二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复苏。
10月19日,国新办举行发布会公布了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多项主要数据指标首次“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三季度当季增长0.9%;前三季度同比下降7.2%,降幅较上半年明显收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8%,上半年为下降3.1%。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增速年内首次转正,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7%。
民生方面,物价涨幅回落,前三季度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9月份CPI同比上涨1.7,时隔19个月重回“1区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4%,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表示,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多;国内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
GDP:三季度同比增长4.9%,预计全年保持增长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0.7%,经济增长由负转正,上半年为同比下降1.6%。三季度当季GDP同比增长4.9%,较二季度提高1.7个百分点。疫情冲击下的中国经济正在逐步复苏。
在前三季度0.7%的GDP增速中,最终消费支出向下拉动GDP2.5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3.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0.1个百分点。从当季表现反映出的变动趋势上看,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逐渐上升,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有所回落,整体来看,内需的贡献在上升。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中国经济经历了“V”型反弹、持续上升的过程。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出现了自1992年以来首次单季度负增长。随后,二季度“由负转正”,实现3.2%的正增长。整个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
进入三季度,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经济呈现强劲复苏态势。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认为,中央前期出台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在三季度落地显效加速。投资方面,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提高,新旧动能转换明显提速。消费方面,服务业的限制措施放宽,加上六稳六保措施“护航”,消费持续修复。出口方面,国际疫情仍处于较长的高峰平台期,但全球经济修复不会停滞,外需边际回暖。
对下阶段经济走势,刘爱华表示,从需求、生产以及市场信心等方面来看,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在四季度乃至全年保持增长态势。伍超明则预计,四季度GDP增长6%左右,全年约增长2.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给出判断,与6月的预测相比,最新预测调升了对中国2020年经济增速预期0.9个百分点至1.9%,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
IMF指出,“中国的复苏速度快于预期”,称在4月初大部分地区重新开放后,经济活动正常化的速度快于预期,在强劲的政策支持和出口弹性的支撑下,第二季度GDP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正增长。
中国经济为何能够实现“逆势”正增长?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原副主任杨伟民10月15日在公开场合表示,中国经济快速修复,得益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条件没有变,政府短期内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出台了力度较大的对冲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给力。
杨伟民同时指出,目前经济的恢复并不平衡,供给侧的恢复快于需求侧,需求侧中投资的恢复快于消费,第三产业中数字化程度较高的金融和信息服务业增长快于其他行业。此外,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在疫情的叠加影响下被暴露出来,比如居民消费率持续降低,制造业和民间投资不振,房地产价格上涨压力等,都非常值得关注。
CPI:涨幅较上半年回落,9月CPI再回“1区间”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CPI同比上涨1.7%,是该项数据自2019年2月以来,时隔19个月再次回到“1区间”。
受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以及翘尾因素减弱等共同影响,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自年初同比涨幅5.4%的高点一路下滑,至5月回落至“2区间”。随后,6、7两月受到南方暴雨洪涝灾害影响,蔬菜和猪肉价格出现“抬头”,鸡蛋价格也一度短时迅猛回升,拉动CPI微涨。随着上述因素减弱,9月CPI重新回到“1时代”。
“猪肉跌了”,成为近期百姓热议话题。9月份,猪肉价格在连续三个月上涨后“转跌”,价格由8月份上涨1.2%转为下降1.6%;同比上涨25.5%,涨幅比上月大幅回落27.1个百分点。
分析近期猪肉价格“先涨后跌”的原因,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认为,此前猪肉价格连续上涨主要受到需求持续增加影响,近期下降则是由于生猪生产持续恢复,存栏不断改善,储备猪肉投放增多,猪肉供给有所增加所致。
记者注意到,中央今年加大了冻猪肉储备的投放力度和频次,截至目前,今年已经投放35次中央储备冻猪肉,年投放总量预计将达60万吨。同时,生猪产能在逐步恢复,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10月10日表示,截至目前,全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均恢复到正常年份80%以上的水平,生猪规模养殖比重提高至53%。
“双节”过后,猪肉价格在继续下降,分析后势,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猪肉价格已经迎来拐点,未来几个月将持续回落,重新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较小;多位业内人士也认为,“猪周期”进入下行通道,猪肉价格已经见顶回落。
连平表示,在去年四季度猪肉价格达到峰值,同期历史基数较高的影响下,猪肉价格对CPI的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预计四季度CPI同比数据会出现较明显的回落。
就业:城镇新增就业898万人,仍面临较大压力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4%,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重点群体中,高校毕业生9月份就业压力减轻,农民工调查失业率逐月下降,就业形势趋好。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就业市场承压。今年2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从1月份的5.3%陡升至6.2%,创数据发布以来最大升幅,3月-5月仍维持在5.9%-6.0%的高位水平,随后小幅回落。
疫情以来,政府相继出台多项措施“稳就业”,正在逐步落地见效。刘爱华表示,尽管就业形势稳定趋好,但目前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重点群体中,9月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尽管比上个月下降了2.4个点,但比去年同期上升了4个百分点,说明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还是很大的。三季度末外出务工劳动力虽然有所增长,但和去年同期相比减少380多万人。下阶段还需要进一步通过保市场主体、助企纾困、鼓励灵活就业等措施,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进一步缓解这些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
就业和经济活动密切相关,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就业情况会否得到相应改善?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持保守态度,他认为,就业改善首先要等到经济恢复到一定程度。目前来看,经济的恢复可能有短期因素,下半年和明年的情况仍有待观察,还面临很多困难。因此,未来一两年仍然可能面临就业压力问题。
在当前形势下,如何“稳就业”?王小鲁认为,改善就业问题的主体是市场,要靠市场本身创造就业机会。政府则主要起到兜底保障作用,比如现在采取的重点保民生的一系列措施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他还建议,加强失业保险覆盖。目前我国失业保险覆盖不全,农民工等由于没有纳入范畴而得不到社会保障,已经成为突出问题。
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国内就业形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认为,尽管现阶段就业市场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但影响我国就业市场的一些有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比如,劳动力供给减少,就业压力总体减缓;服务业成为拉动就业主力军,就业创造弹性增加;新经济和新业态不断发展,灵活就业潜力巨大等。这些有利因素将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持久、积极的作用。
同时应当清醒看到,我国就业市场仍将面临经济增长压力加大、城镇调查失业率位于5%以上和就业总量问题等挑战,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就业状况不平衡,部分人群就业质量不高。此外,尽管新经济、新业态和新就业潜力巨大,对我国缓解就业压力有极大贡献,但要承认,这些领域社保覆盖、劳动合同以及法律保障等就业正规化程度仍不清晰。
消费:社零总额降幅收窄,走出疫情深度冲击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三季度当季增长0.9%;前三季度同比下降7.2%,降幅较上半年明显收窄。
今年以来,消费的修复始终不及预期。分析原因,王小鲁认为,消费恢复首先要等到居民收入和就业恢复正常,因此,消费的变动可能是个慢变量。从过往经验看,经济下行时,消费随之下降会慢一些;经济走向恢复时,消费的恢复可能也会慢一些。
进入三季度,“迟滞”的消费恢复态势开始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度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实现正增长。刘爱华表示,从趋势上看,消费可以说已经走出了疫情的深度冲击,正在恢复过程中。
记者注意到,9月份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5.3%,高于同期社零增速2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增长快于整体社零增速。伍超明表示,这从侧面说明代表低收入群体消费的限额以下消费恢复依旧偏慢。
他认为,疫情下低收入群体遭受的收入和就业冲击更大,且国内低收入群体基数较大,对整体社零消费的拖累不容忽视,政府需继续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政策扶持力度。
对今年消费恢复的预期,伍超明表示,国内经济特别是服务业有望加快恢复,叠加六稳、六保等政策“护航”,预计社零增速继续环比回升,但消费回升力度不宜高估。
这一方面是由于近期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上涨,居民购房支出有所增加,对消费支出形成一定挤占;另一方面,秋冬第二波疫情隐忧犹在,考虑到居民的担忧情绪,餐饮收入要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仍然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更长期的因素是,居民收入提升面临压力,对消费持续形成制约。
收入:年内首次转正,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困难
前三季度,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同比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其中,城镇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下降0.3%,降幅收窄。
伍超明认为,疫情对中小微企业造成最严重冲击,上半年居民经营净收入下降5.1%,是拖累居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居民收入未来会否显著提升?伍超明从历史数据展开分析,工业企业利润增速约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3个季度左右,自2018年三季度以来国内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回落,至今已经连续19个月累计增速维持负增长,预计未来居民收入大概率仍难以大幅提升。
投资:增速年内首次转正,长期应鼓励消费回升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2.7%。
“两新一重”被视为疫情之后国内经济恢复的关键一招。伍超明认为,目前基建投资恢复仍然偏慢,主要由于专项债资金尚未全部使用。不过,这也给后续基建投资发力留足了空间。随着专项债资金陆续拨付使用,基建投资有望加快恢复。同时,由于各地基建项目储备充足,因此后续基建投资增长的延续性也较强。“新基建”也将迎来快速发展。
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5.6%,增速比1-8月份提高1.0个百分点,累计增速连续4个月正增长,单月增速连续7个月正增长。
伍超明从货币环境和调控政策两个方面分析,认为今年内房地产投资增速仍将继续反弹提高,但边际增幅将放缓,整体投资增速低于去年水平。
从货币环境对房地产投资的影响来看,为应对今年的疫情冲击,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降,全年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将大概率下行,有利于房地产资金来源稳定。
从政策角度出发,各地均落实“房住不炒”的总体定位,多地还出台了更为严格的调控措施“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伍超明认为,由于前期一二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热度上涨,出于防风险的考虑,年内房地产政策或将收紧。
依靠投资拉动经济从颓势中复苏是在遭遇危机或重大事件时的“固定动作”,也同时引发担忧:这会否加剧我国现阶段由“过高投资率与过低消费率”导致的结构性问题?
王小鲁认为,在疫情冲击下,政府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扩大投资,采取一些短期措施促进经济恢复是合理的。但要注意限度,不能无限扩张,同时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投资项目,注意投资效率。时间上不能长期延续,政府投资是短期政策,适当时机要及时退出。
长期来看,扩大投资会挤压居民消费,居民消费占比太低就起不到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反而可能造成经济疲软,因此长期还是要继续鼓励消费回升。
从数据看,消费正在逐步回升。最终消费支出对GDP的贡献由二季度下拉2.3个百分点转正,三季度正拉动1.7个百分点,上升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从二季度的正拉动5个百分点,三季度下降到2.6个百分点,回落2.4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表现相对平稳,二季度拉动0.5个百分点,三季度拉动0.6个百分点,基本持平。
刘爱华认为,从当季表现反映出的变动趋势上看,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逐渐上升,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有所回落,整体来看,内需的贡献在上升。
外贸:年内首次正增长,得益于外需整体回暖
据海关统计,前三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3.1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0.7%,累计进出口年内首次实现同比正增长。其中,出口12.71万亿元,增长1.8%;进口10.41万亿元,下降0.6%。其中,三季度进出口总值、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均创下季度历史新高。
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李魁文表示,前三季度外贸进出口整体表现好于预期。进出口逐季回稳向好,出口表现出较强韧性,从4月份开始,连续6个月正增长,前三季度累计增长1.8%。
出口表现好于预期有几个支撑因素,李魁文表示,防疫物资对拉动出口起到了支撑作用,前三季度出口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医疗器械、药品合计1.04万亿元,增长36.5%。同时,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宅经济”商品拉动出口增长1.1个百分点。此外,国内有序复工复产也推进了出口订单的增加。
植信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罗奂劼表示,出口实现增长也得益于外需的持续改善。三季度以来,虽然海外疫情仍在反复,但海外经济体生产经营活动持续修复。数据显示,9月我国制造业PMI新出口订单指数已经重回荣枯线以上,印证了外需整体回暖态势。
分析后势,伍超明认为,四季度出口大概率延续增长势头,但增速可能放缓。积极方面看,我国出口将继续受益于外需的进一步回暖,同时国内疫情防控成果显著,生产端恢复较快,弥补全球因疫情冲击造成的供给缺口,尤其在防疫物资和“宅经济”商品上,我国依然是全球供货主力。
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海外遭遇第二波疫情,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欧元区和美国都处于新一轮疫情中,对我国出口需求造成冲击。
李魁文表示,当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依然受阻,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上升,不确定不稳定性明显增多,我国外贸发展面临复杂严峻形势。但中国外贸发展的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大,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预计我国外贸进出口企稳向好势头将继续巩固。
转自:新京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