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政、信贷、社会资本齐发力 多方增资重仓战略性新兴产业
2021/3/13 9:36:1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支持。“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正迎来新一轮支持。“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应用,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与此同时,央地正加紧谋划年度重点投资项目,财政、信贷、社会资本等多路新增资金将进一步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结,为产业发展筑牢资金保障网。
多地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态势。2020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至10272.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7.1%,成为深圳经济2020年保持正增长的主要引擎;新疆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20.5%,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3.6个百分点。
面向“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2021年是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的关键之年。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8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要进一步加强宏观指导、统筹好产业布局,聚焦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
地方也积极谋划投资重点项目。例如,天津提出将加快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包括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力争到今年底,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9%。江苏2021年度重大项目清单出炉,其中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73个。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周期长、技术性强、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撑的特征,多部门政策也将集中发力加大资金支持。例如,财政部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好相关政府投资基金作用,聚焦集成电路、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推动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银保监会也多次发声,表示下一步将会更好的服务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大幅增加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长期的资金支持。科技部发文表示,重点支持符合国家战略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政策引导下,银行等金融机构纷纷行动,加大资源倾斜。国家开发银行董事长赵欢表示,国开行2020年发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贷款3304亿元。下一步,将继续加大信贷资源倾斜,今年计划安排战略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贷款投放4000亿元以上。浦发银行广州分行与广东省工信厅签署协议,未来五年为广东省战略性产业集群企业提供2000亿元人民币新增融资支持。
直接融资方面,科创板也为相关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化的资本市场融资渠道。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2020年以来上市的167家科创板企业中,生物医药及相关产业有35家,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分别有24家、17家和11家。
地方支持也在持续加力。深圳市工信局日前公示2021年数字经济产业扶持计划拟资助项目名单,共有159个项目上榜,涉及资金共计约2.65亿元。东莞市发布《东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实施方案》,其中提出投入200亿元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布局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规划研究所产业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杨幸指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国内国外双循环新格局的关键时期,将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仍不尽顺畅。厦门国际银行投行分析员任涛指出,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轻资产特征较为突出,且技术升级较快,对技术研发和投入力度要求较高,因此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投融资渠道较为单一、民间资本介入不深,投融资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
对此,杨幸建议,一方面应发挥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等政府性基金的引领性带动性作用,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专业化管理,提振社会资本对长期投资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利用资本市场,鼓励重点培育一批IPO预备役企业,鼓励创新型企业和高技术企业在科创板、创业板注册上市,强化产融合作平台对接服务作用,鼓励金融机构探索产业链金融服务。
此外,任涛还建议,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拓展投贷联动业务试点范围,鼓励商业银行与创投机构、政府产投基金等现有渠道加强合作,以更好发挥商业银行的全周期、综合化金融服务能力。同时不断优化服务战略新兴产业的长效机制,通过科创板与投贷联动的直接和间接融资协同机制,搭建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精准输送金融血液的体制机制。(记者 向家莹 郭倩)
转自:经济参考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湖北发布春季“十大赏花游”线路
- 下一篇:“农业芯片”卡脖子,中国种业如何变局?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