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自主品牌"换道超车"勃发新动能
2021/7/25 9:36:1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一个世纪以来,汽车的演变激发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点燃着人们的激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之一,汽车工业就像一部强大引擎,促进着一个个大国崛起,推动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一个世纪以来,汽车的演变激发着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点燃着人们的激情。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之一,汽车工业就像一部强大引擎,促进着一个个大国崛起,推动着世界经济迅速发展。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我们看到了文明的演进,看到了由技术驱动的社会变革,看到了汽车企业永不停止的创新和探索。追寻汽车的足迹,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从交通工具到艺术品,从公路建设到城市发展,汽车不仅带来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亦决定国家经济的命运兴衰。当汽车的世界出现了中国的身影,历史又再次见证中国制造力量的崛起。
从无到有 汽车工业一路追赶
百年岁月峥嵘,百年初心如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国汽车工业从零到一,历经合资时代、稳健发展、驶入快车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巨变。
从解放、红旗、井冈山等改变历史的车型诞生,到中华、熊猫、东方之子等深具中国韵味的车型问世;从一汽、东风、上汽、长安、北汽等大型国有车企成型,到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等优秀民营车企崛起……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汽车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汽车工业几乎是空白。直到1953年7月15日,毛主席为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题字,从此新中国汽车工业正式起步。
1956年7月13日,我国第一辆国产汽车——“解放牌”载货汽车在长春完成装配,结束了我国不能生产制造汽车的历史,中国的汽车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跨越。
两年后,新中国第一批轿车亮相。1958年先后成功生产第一辆国产小轿车——CA71型 “东风牌”小轿车和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CA72型红旗牌高级轿车, “红旗牌”高级轿车成为我国礼宾用车,并作为国家领导人乘坐的庆典检阅车。
随后,国产小轿车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担当我国汽车工业主力军的还是各种用于生产建设、国防军事的商用车和特种车辆。到二十世纪80年代,我国汽车工业初步成型,建成了一汽、二汽、南汽、上汽、北汽等一批初具规模的汽车生产厂,汽车生产厂达到200多家,汽车年产量达到20万~30万辆。
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汽车带来新的曙光,通用、大众、丰田等国外汽车品牌纷纷到中国寻求合作,一种新的经营模式开始在不断探索中发展起来,中国汽车工业改革大幕由此拉开。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汽车工业以 “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汽车生产制造技术,形成了一批著名的合资汽车企业,如:上海通用、海南马自达、南京菲亚特、广州本田等。合资这一模式首次出现在公众视线。中国汽车工业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国际先进制造技术,合资企业发展方兴未艾。
1991年2月8日,我国汽车工业最大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投资额为42亿元人民币。第一汽车制造厂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比例为6∶4。同年12月5日,一汽-大众生产的第一辆捷达轿车下线。
到2000年,我国汽车年产量达到200万辆以上,但轿车品牌销量前十名均为合资或外资品牌占据。此时,我国汽车工业仍处于学习消化外国先进汽车制造技术阶段,国内汽车制造以组装为主。
随着加入WTO,我国经济飞速发展,汽车工业也开始了真正的“井喷期”。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突破1000万辆大关,一跃成为全球第一。以吉利、奇瑞、长城、比亚迪为代表的国产自主品牌逐渐成长,2010年国产汽车品牌占有率达到了30%以上。我国已逐步发展成为汽车生产大国。
1986年11月6日,李书福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了吉利创业历程。1997年,奇瑞汽车的前身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芜湖经济开发区一块80多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破土动工,吉利正式进入汽车产业。2001年,吉利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2001年1月,安徽省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上汽奇瑞。长城汽车则成立于1984年,前身是保定市长城工业公司。1996年5月,长城成为专业皮卡生产企业。2003年长城成为国内首家在香港H股上市的民营汽车企业。比亚迪创立于1995年,于2003年正式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了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
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配套产业的壮大。1992年,汽车销量突破百万时,福耀玻璃、华域汽车、均胜电子等注册成立。如今,曹德旺的福耀玻璃,不仅挺进了美国,更挺进了好莱坞。华域汽车已经成为年产值近1500亿元、市值超800亿元的国内最大综合性汽车零部件厂商。均胜电子先后收购了7家海外企业,成功打入全球产业链。
经过近70年的发展,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但在燃油车上,汽车发动机技术十分复杂,涉及大量基础材料和工艺等,属于工业产生的顶端技术之一。德国、日本和美国等老牌工业强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沉淀,在发动机核心技术上一直处于领先和垄断地位,我国短期内仍难以超越。
以乘用车为例,目前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市场占有率在40%左右,产值比重仅占20%,利润份额还不到5%,显示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仍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特征。没有自主化、无法掌握核心技术,核心车型、高端车型的市场只能拱手相让,原本用来抑制国外资本,发展自主品牌的高额税收,最终将由消费者买单。
“换道超车” 新能源汽车撬动新动能
在中华民族血脉里,不仅流淌着工程师的基因,对“造车”亦有着强大的执念。由新能源汽车引发的新一轮大变局、大洗牌不仅改变着全球汽车工业格局,还让全球财富分配发生着巨变。
当未来汽车产业的核心价值不再聚焦发动机、车身、底盘,而是电池、芯片、车载系统、数据时,中国汽车工业再次迎来 “换道超车”的机会。经过十余年的规划和培育,中国新能源汽车已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中国汽车人离汽车强国的梦想愈来愈近。
我国从2011年开始就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断出台相应政策和措施支持新能源汽车行业。经过十年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基础材料、电机、电控、电池及整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步,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位居全球第一。
从2008年到2014年,以特斯拉为首的美国车企与以蔚来、小鹏、理想等为首的中国新能源车企,隔着宽广的太平洋,兵分两路,各自向前。
2014年5月,国家领导人视察上汽时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要加大研发力度,认真研究市场,用好用活政策,开发适应各种需求的产品,使之成为一个强劲的增长点。
2020年,新能源汽车堪称全球资本市场的 “最牛板块”。A股的宁德时代涨幅超过230%,缔造出七位百亿富翁;港股的比亚迪苦尽甘来,涨幅517%,问鼎中国第一车企市值;美股的特斯拉更是创下770%涨幅,一骑绝尘,将马斯克送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全球最大车企大众宣布,将成为一家软件驱动的公司,并设立了DigitalCar&Service部门,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丰田公司则透露,将从汽车公司转型为移动出行公司,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不是曾经的奔驰、宝马和大众,而是苹果、谷歌等。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不断抢占传统车企市场份额,加速了汽车产业格局的转变。通用、福特等传统车企陆续裁员,FCA(菲亚特克莱斯勒)和PSA(标致雪铁龙)合并成为全球第四大车企,传统车企抱团取暖与新势力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半导体等科技巨头跨界进入这一全新的 “赛道”,汽车产业竞争格局重塑、核心价值链正在重构。最新数据显示,谷歌、高通、英伟达、华为、阿里、百度等巨头已通过合作、授权或供应商等身份嵌入智能驾驶细分环节,未来可能占据行业重要的价值点。而部分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车企只能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沦为代工厂。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伴随5G与AI技术的发展,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悄然改变。一方面,电池、电机、电控将取代发动机,汽车动力总成面临百年来最大变革;另一方面,智能网联将提升对于整车感知、交互与决策的需求,传感器、中控屏、芯片将成为汽车的核心零部件。
面对占据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量半壁江山,保有量达580万辆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能否守住先发优势?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最新统计显示,2021年1~5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6.7万辆和95万辆,同比均增长2.2倍,市场渗透率达到8.7%,增长势头强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贯通,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产业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国际前列。
然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大部分依靠内销,部分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2019年1~9月美国、欧盟、日本市场畅销电动车型无一中国品牌。部分核心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如电控核心零部件IGBT器件和图像处理芯片。2018年全球IGBT市场中德国、日本、美国分别占比34.3%、7.2%、24.9%;图像处理芯片基本被英伟达和Mobileye(被英特尔收购)垄断。而近半年来,芯片短缺现象不断持续,不少车企生产节奏受到影响。
2020年11月,国务院印发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21~2035年)》,新能源汽车 “十四五”规划正式出炉。 《规划》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攻关、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国际合作、政策支持四个主要方面做出了指引。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到25%左右;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与能源、交通和信息通信等融合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发布,对我国汽车产业下一个五年发展提出了指引。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衡分析,该规划纲要为下一阶段的自主品牌发展提供新动力、新机遇,明确了新方向。 “‘十三五’时期,汽车大市场出现波动,竞争加剧,叠加疫情带来的影响,自主品牌市场份额连续下降,形势一度十分严峻。但自主品牌车企经受住了考验,吉利、长安、长城、上汽、比亚迪、一汽等企业的产品水平持续提升,总体实力逐渐提高;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理想等企业发展势头也非常好,并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安庆衡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认为,规划纲要特别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 “卡脖子”技术和装备、开放发展以及通过强制性的节能减排指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等,这些都对汽车产业提出了新要求和新目标,也意味着 “十四五”期间国内汽车市场将迎来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更加艰巨的减碳重任。
汽车工业百年大变局之下,中国汽车强国之路何时实现?我们相信,在未来的5年、10年、30年内,这一幕终将出现。
转自:中国工业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卡帝英皇(CARD HUAN),高性价比的男士机械手表选择
- 下一篇:今夏荔枝别样红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