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汽车亟需在全球碳博弈中争取主动
2021/10/13 9:36:1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全球加速奔向“脱碳”时代,亮点频现的中国汽车出口正迎来新一轮“碳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中国、驶向全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全球加速奔向“脱碳”时代,亮点频现的中国汽车出口正迎来新一轮“碳机遇”,越来越多的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出中国、驶向全球。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出口82.8万辆,同比增长115%;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实现了342%的同比大幅增长。根据国际清洁运输理事会(ICCT)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2010~2020年间,全球共生产超过1000万辆电动汽车;中国的电动汽车产量占全球产量的44%左右,过去10年,中国电动汽车的累计产量和销量都在460万辆左右。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生产国,随着欧洲等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日渐旺盛,新能源汽车正成为拉动中国汽车出口增长的新引擎。近两年,已经有多家车企在积极布局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上汽集团、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包括蔚来、小鹏、爱驰在内的造车新势力也试图抢占欧洲电动汽车市场先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迎来“碳机遇”的同时,中国汽车出口也面临着不容忽视的“碳压力”和“碳挑战”。
以法律、法规、标准等强制性规制进行约束,确保减碳、脱碳效果和目标的达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欧盟国家的选择。7月14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公布碳边境关税政策提案,宣布将逐步推进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初步将针对钢铁、水泥、化肥、铝和发电等进口商品征收碳边境关税,2023~2025年为过渡阶段,2026年正式征税。根据该提案,进口商必须购买出示进口货物中二氧化碳排放吨数的数字证书。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一旦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所有进口到欧洲的商品都将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并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挂钩,根据碳价的动态变化,通过碳排放核算,向进口商品征收碳税。
采取调节机制的目的,是将进口到欧盟的商品与欧盟本地商品“一视同仁”,承担相同的碳成本。日前,结合欧盟的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最新动向和进口产品碳排放核算公式,中汽数据进行了相关测算,以6月底、7月初欧盟碳市场价的平均值计算,一辆出口欧盟市场的纯电动乘用车大约将被至少征收近110欧元的碳税。这就意味着,面对海外市场日益抬高的“碳门槛”,中国汽车所具备的价格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将被消减和弱化。
未来,中国汽车出口到欧洲市场,不仅要在整车质量、性能和排放上过关,减少生产全流程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符合欧洲的相关法规标准,也成为是否能够顺利进入欧洲市场的关键指标。事实上,不仅是整车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以性价比优势著称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也遇到了不小的“碳压力”。整车企业在实现减碳、脱碳目标过程中,会对供应商提出更高的环保减排要求,促进全产业链合力脱碳,这也决定了在“双碳”目标下,国内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体系将面临新一轮洗牌。部分“高碳”企业如果找不到降碳的有效途径和措施,将无法进入整车企业的采购名单,甚至被行业逐步淘汰。同样,未来在全球市场上,更加低碳的零部件、材料和技术才更具竞争力。
以减碳、脱碳为由头制定更加严苛的游戏规则,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大势所趋。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具备优秀的碳减排能力,才能争取到主动。如何将“碳压力”和“碳挑战”转化成“碳优势”,是对中国汽车的挑战。对中国车企以及零部件供应商而言,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上,亟需建立覆盖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体系,全面提升自身以及全产业链的碳排放管理能力。(王璞)
转自:中国汽车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