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米面村走上现代产业路
2021/11/15 10:49:15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米面村要富起来,一定要建造自动化工厂、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是来帮大家解决问题的。”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的文化大舞台上,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米面村要富起来,一定要建造自动化工厂、发展特色产业。我们就是来帮大家解决问题的。”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的文化大舞台上,浙江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开一开讲,就响起一阵掌声。杨教授的话,大伙都爱听。
下浦郑村从事米面生产加工已有百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香味浓郁,但传统工艺较为复杂,一些关键环节全凭老师傅的手法经验。同时,缺乏生产标准、品牌形象模糊、产品结构单一等问题,也制约着产业规模化、精细化发展。为此,街道专门找到浙江工业大学食品学院,决定采取校地合作,借智引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拓宽群众致富路。
两年来,“联姻”成果迭出:立标准、推新品、建工程……20多趟走村入户,让杨开俨然成了“半个村民”。在团队的指导下,原先零散的小作坊被集中在一起,设立集中加工点,采用半机械化方式生产。“机器换人”后,产量产值双双飙升:去年的产量达1100多万斤,产值一举超过了4000万元。
几年前,在城区上班的胡晨戬回到村里接手母亲的米面生意。自从专家来了,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尤其是新产品“七彩米面”的推出,一下成了香饽饽。“以前在家里纯手工做米面,一天最多两三百斤米,平均每年收入就一两万元。加入园区半机械化生产后,需要手工操作的部分变得简单,制作米面轻松多了,一天能用掉七八百斤米,年收入也增加到五六万元。”胡晨戬说。
“目前,我们跟浙江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正在谋划建设米面3.0时代。”下浦郑村村委会主任林保平告诉记者,预计3年内完成升级,届时,米面制作将采用全自动化生产模式,预计年产值可达到1亿元。这回,村里一些老人们也能加入其中或资金入股,带动全村村民走向共同富裕。
值得一提的是,接下来,高桥街道还将继续发挥校地合作的优势,结合美丽城镇建设,通过产业振兴辐射带动共富,着力将下浦郑村打造成为以米面产业为主导,集乡村休闲度假、多元文化体验于一体的农业主题型米面特色小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朱海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