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期食材“腐蚀”品牌形象
2021/12/14 10:10:15 来源:广州日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调查发现,在所谓的“金标准”下,一些门店触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近日,新京报记者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调查发现,在所谓的“金标准”下,一些门店触碰了食品安全的红线: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星巴克作出回应:已关闭涉事门店,启动深入调查。
实际上,这并非星巴克个别门店问题,也非星巴克品牌独有,此前新式茶饮第一股奈雪用腐烂原料也曾冲上热搜,似乎只要深究严查多数都存在问题,无论单价多么贵、广告多么美、品牌多么牛,都无法给消费者以最基本的绝对食品安全保障。
丑闻的曝光,让人们看到了唯美的品牌宣传背后不堪的一幕幕。如果品牌并不等于质量可靠,甚至让人有相反的联想,品牌价值何在?
每次问题一出,品牌企业不约而同地进入道歉、关停涉事门店、宣称整改、一轮验收、提档升级、增加宣传投入的模式,锅似乎就能这样甩给个别门店,甚至是个别员工。但食品安全还是接二连三出事,原因几乎大同小异:监督管理不到位,安全操作不规范。有标准、有制度,还是行不通,深层次原因无非是利益驱动。品牌企业一面制定严苛制度,一面疏忽管理,既要从消费端要利润,又想从员工身上榨价值。员工和单店若完全遵章则可能陷入赔钱上班的尴尬,用潜规则耍滑头维持了日常却坑害着消费者,终究要出事。
在国家食品安全宏观制度框架下,品牌企业在制定规范时,要充分考虑到企业、员工、门店、消费者、供应链等参与者的利益,规范本身要权衡利弊兼顾公平,有了规范就应令行禁止,不能在局部利益诱引下忘掉责任,不能让制度沦为摆设。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食品企业的底线和生命线。品牌的树立依靠的不仅是唯美颜值的宣传、动听的故事和理念的灌输,更应回归产品质量本身,品牌食品企业更应肩负起美味公平的责任,让所有人都公平地享用安全美味。一饮一啄的出品皆与宣传所示一致,每个出品流程皆能慎独而行,方为至善。
(李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