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撂荒地重新种上粮 产量效益双提升
2022/2/14 11:28: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曾经的抛荒地重新种上了粮食。《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安徽淮南市调研了解到,该市自2019年起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采取“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模式,引导分散农户将土地“曾经的抛荒地重新种上了粮食。《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安徽淮南市调研了解到,该市自2019年起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采取“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模式,引导分散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同时协调“跟进”农技、贷款服务,引入保险“托底”,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截至2021年底,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已从3个村8000亩地扩大到420个村240万亩地。这项改革试点实现了“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助力了乡村振兴。
局地粮食生产遭遇困境
近期,《经济参考报》记者来到淮南市谢家集区杨公镇前瓦村看到,6台挖掘机在一片耕地里来回穿梭,正在平整高洼不平的土地。不远处已经被平整的土地上,绿油油的麦苗随风飘扬。前瓦村党支部书记王军说,2021年11月以来,前瓦村对3600多亩耕地进行平整,然后种上小麦,而往年小麦季有的地就抛荒了。
王军所在的淮南市,地处淮河中游、安徽省中北部,总人口390万,耕地总面积511万亩,兼具淮北平原农业和江淮丘陵农业的特征,农业主导产业为一季小麦、一季水稻轮茬耕作。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淮南市谢家集区、寿县、凤台县、毛集实验区等地走访了解到,近年来局地粮食生产遭遇困境,部分村庄出现耕地撂荒抛荒问题,影响粮食增产。
这个传统的“鱼米之乡”为何会出现耕地抛荒问题?“近年来,受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气象灾害和小麦赤霉病等病虫害频发、农产品市场价格走低等因素影响,农民种植小麦的效益不高,有时甚至出现亏损。”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兆亮说,这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有的农民只想每年种一季水稻,因此局地出现耕地撂荒问题。
看着眼前绿油油的小麦,寿县小甸镇杨圩村党总支书记张宇深有感触。“前几年,我们村有的农民种粮不赚钱,小麦季存在抛荒现象。”张宇说,本来要种植两季粮食,但受种植效益影响,有的农民只习惯于种植水稻,小麦季看着荒地挺惋惜。
“老人农业”种粮粗放管理,种粮大户“跑路”接连发生,也给粮食生产带来影响。毛集实验区农业发展局副局长李兆新等表示,从当前各地种粮实际来看,种地的不少是年龄大的村民,由于存在粗放管理情况,粮食产量和品质上不去。
“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
“要破解耕地撂荒、种粮大户‘跑路’等问题,唯有因地制宜进行改革。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是被‘逼’出来的。”淮南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王连之说,2019年,该市在凤台县3个村8000亩地率先推行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随后总结经验并进行复制推广。
据王连之介绍,这项改革采取“两委托两跟进一托底”模式,引导分散农户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再由其将土地“委托”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农业生产服务主体生产经营,依托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协调农技部门“跟进”农技服务、协助银行“跟进”贷款服务、引入保险公司给予收入保险“托底”。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改革试点村庄均采用“保底收益+分红”的委托经营模式。在寿县安丰镇谷贝村,记者看到已经签订的《寿县村集体农业生产大托管合同》《2021年淮南市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合同》,详细列明了“两委托”等相关事宜。
“合同里要写明面积、保底收益等内容。”寿县安丰镇谷贝村党总支书记王教宇指着一份合同说,根据田块性质及往年收益情况,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和农户双方共同商定,每亩每年(稻麦两季)土地保底收益500元。
在探索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凤台县县长熊寿宏介绍,该县改革试点产生的收益刨去保底收益后,约定盈利部分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和农业生产服务主体按2:3:5的比例进行分红。据了解,这一分红比例,在试点各地因地制宜制定。
“我们充分尊重农民的不同意愿,探索推行三种大托管服务方式。”淮南市农业农村局经管科科长吴震宇说,针对愿意将土地全年委托的农户,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提供“保姆式”全程托管服务;针对每年只想种一季水稻的农户,提供“租赁式”按季托管服务;针对不愿托管土地的农户,签订“代耕代种”协议,提供“管家式”全程机械化服务并按服务项目收取费用。
坚持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做,通过专业分工、高效服务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打造闭环管理,是安徽农管家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重要目标。“我们开发的这个平台2021年7月上线,定期开展卫星遥感监测,为病虫害预报、产量测算、受灾定损等提供卫星技术支撑,实现‘农业一张图’管理。”公司经理祁缘点开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平台说,“我们与村集体、农业生产服务主体合作,规范托管程序,并对接农资厂商,开展统一供应,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比如,2021年水稻试点村化肥采购每亩降低25元。”
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贷款难”“保险难”问题,淮南市强化金融下乡保融资,推动银行开发支持大托管的信贷产品,开展精准服务,鼓励金融机构降低对试点乡镇、村的贷款利息和担保手续费用。2021年,4家银行为大托管新增贷款6350万元,无一笔违约。
在引入保险保收益方面,淮南市积极推动多家保险公司量身定做农业保险新产品,在国家政策性保险的基础上提供商业补充保险。据国元农业保险淮南中心支公司负责人沈耀华介绍,该公司结合农业生产大托管“保底收益+分红”的特点,创新保险模式和保险产品,提高保额使风险保障更加符合托底需求。2021年午、秋两季为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试点工作提供了近4000万元的风险保障。
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淮南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2021年底,淮南市农业生产大托管改革已经从2019年的3个村8000亩地扩大到420个村240万亩地。
“这项改革试点围绕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在耕地出现撂荒抛荒、粮价比较低、部分农民不愿种粮的粮食主产区,是一种有效的破题方式。”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科院副院长赵皖平认为,改革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有效之举,具有推广价值。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改革后部分地区曾经的撂荒地持续减少,种植小麦等粮食作物。据张宇介绍,杨圩村托管3600亩地,其中,种上1600亩小麦、2000亩油菜,2021年共收了80多万斤小麦、40多万斤油菜。
与此同时,村集体通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集中采购农资、组织生产、分红等环节中实现增收。2021年上半年,淮南市开展全程大托管的135个村22835户农民户均增收2600元,农业生产服务主体获利3200万元,村集体平均增收近18万元。
“改革锤炼了村‘两委’干部在产业振兴中的经营管理能力,筑牢了基层战斗堡垒。”寿县县长孙奇志认为,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村集体造血功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资金支持。
此外,改革扭转了“老人农业”种粮粗放管理困局,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改革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农忙回家抢种抢收”之忧,农村富余劳动力得以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二三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生产大托管,农民当老板。”毛集实验区焦岗湖镇臧巷村村民臧习银说,两个儿子都在外工作,家里6亩多地,他和老伴年龄大种不了,现在搞了大托管,每亩地保底收益900元,年底还有分红,每年增收超过5400元。
改革还推动了粮食产量和效益“双提升”。“改革让小田变大田,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机械生产效率,控制用水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同时有助于实施品牌粮食战略,让优质粮食工程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淮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艳景说,2021年,凤台县小麦亩均产量同比提高5%,收购价提高3%,总体效益提高8%。
“我们将继续解放思想、探索创新,推动大托管改革试点不断创新完善、全面推广,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贡献。”王连之说。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