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微盟智慧导购大赛看数字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2023/3/10 19:14:57 来源:天极网资讯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45.5万亿元,占GDP39.8%。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各行各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呈井喷之势。数字人才短缺成为普遍现象,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45.5万亿元,占GDP39.8%。在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下,各行各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也呈井喷之势。数字人才短缺成为普遍现象,制约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相关议题也引起了两会代表的关注。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德勤中国主席蒋颖指出了当前数字化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她认为职业教育数字专业人才供给乏力,原因包括学校数字教育资源匮乏,课程质量不高且教学团队力量不足等多个方面。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则进一步提出了关于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的3点建议:强化产教结合、拓宽和延展数字化相关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地方政府加大对数字化人才吸引和激励力度。
数字经济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人才?
数字化人才缺口来自于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压力。
从移动互联网到原宇宙再到近期爆红的ChatGPT,不断迭代的数字技术引领着数字经济一路高歌猛进,也推动各个行业对数字化人才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同时,数字化人才
供给的增速却相对平稳,与受教育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基本同步,进而导致数字化人才供需矛盾日趋严峻。
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大量新型的数字化人才需求,他们需要熟悉数字科技的同时亦对传统产业有所了解。但供给端往往无法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整,以满足这些新型需求,这又造成了数字化人才的结构性短缺。蒋颖就表示:“数字化人才的一大特征是复合型,数字经济本质是数字技术与产业、场景、业务深度融合,往往需要人才至少具备两个专业能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数字技能相关的学科仍缺乏资源投入,学科之间存在壁垒,无法提供复合型人才。德勤一项针对数字人才的调研显示,虽然有88%的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但受访学生中真正有机会参与其中的仅有19%左右。
以赛代训 发展数字化复合型人才
面对数字化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融合了教学和竞赛的“比赛”模式开创性的将日常教学引入到赛事的大框架下,形成了全新学习形式,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数字化人才培养的全新探索。
以参赛群体来划分,这类赛事主要包括两大类型。一类是企业面向高校学生或直接与高校合作举行的行业赛事,以此让部分优秀人才在步入社会之前便有机会参与到企业实际经营的场景中,完成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例如自2015年起便开始举办的华为软件精英挑战赛,华为邀请来自全球范围的高校软件精英们共同探索技术编程与竞技的更高境界,利用软件设计和编程的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目前,大赛已成功举办八届,共有来自全球1000多所高校的160000余名大学生参与。
另一类则是企业基于所处行业特点,针对垂直领域内的特定群体和场景开展的赛事,其目标是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数字化能力,主要着眼于培养数字化的应用型人才。
微盟的导购大赛便是这类赛事的代表。过去两年,这家SaaS服务商通过导购大赛对零售业数字化人才培养进行了全新探索。在“以赛代训”的模式下,微盟将全国头部零售企业导购与最先进的数字化工具、最新颖的理论课程和最火热的实战舞台进行结合。目前正火热进行中的“2023微盟智慧导购大赛”吸引了来自联想乐呗、来酷科技、GXG、特步、哈森、361°、生活家地板、水星家纺等上百家头部品牌的数十万导购参与,是微盟对培养零售数字化人才的最新探索。
结语
无论是面向学生群体,还是一线从业者,“以赛代训”“以赛促学”的背后是企业在数字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然,比赛赛程终归短暂,而对人才的培养则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企业在组织赛事的同时,亦需要通过其他方式确保培训的可持续性和长期性,构筑起多维的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微盟在打造导购大赛的同时,还参与了腾讯智慧零售的私域人才认证计划,以公开课的形式,持续赋能零售从业者的数字化能力。微盟集团副总裁凌芸曾对此总结,微盟借助多种活动聚焦企业数字零售转型的中坚力量——“数字零售操盘团队”的孵化和培养,通过培训指导、实战演练、主题直播、专家点评、舞台展现等多种形式帮助企业实现团队数字化能力跃升。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无论是产业数字化还是数字产业化,都需要千千万万掌握数字化知识和数字化应用能力的人才,需要学校、培训机构、协会、企业等全社会资源的支持。“以赛代训”让学校和企业在数字化人才培养上形成了互补和分工,相较于高校等教育机构侧重于对数字化基础人才的栽培,企业肩负起了数字化应用人才的培养,缓解数字化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为数字中国的前进保驾护航。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