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用好电”到“用绿电” 我国绿证市场活力大增
2025/3/28 15:01:46 来源:中国工业报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大国,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证市场,深度融入国际绿色贸易体系,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智慧”。3月18日,国家能源局绿证专题新闻发布会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大国,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证市场,深度融入国际绿色贸易体系,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智慧”。3月18日,国家能源局绿证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的《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4年,全国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28.36倍,其中可交易绿证31.58亿个。云南省、内蒙古自治区、四川省等8省(区)绿证核发数量均超2亿个。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累计核发绿证49.55亿个,其中可交易绿证33.79亿个,全国绿证累计交易5.53亿个。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绿色电力供应和消费国,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绿证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合作交流的重要议题,有力支撑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认为,我国绿证工作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目前绿证市场供需不平衡,绿证价格较低,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尚未充分体现;绿证纳入碳排放核算的具体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相关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健全;绿证国际互认仍需持续推进。
近年来,我国绿证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绿证市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绿证单独交易和绿色电力交易规模稳步提升。“随着绿证制度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快购买绿证,我国绿证市场活力不断增强。”李创军表示。
核发全覆盖基本实现
2025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第三十四条第二款明确,国家通过实施绿证等制度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李创军介绍,国家能源局加快构建以绿证为基础的绿色电力消费体系,推动从“用上电”到“用好电”再到“用绿电”,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
按照国际通行的概念,绿证是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发放的“工资卡”,1个绿证对应1000度可再生能源电量,准确记载了生产时间、生产位置、生产技术类型等信息,每张绿证对应唯一的绿证编码,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的精准溯源。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潘慧敏表示,为充分发挥绿证作用,实现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精准溯源,国家能源局进一步细化了相关法律和政策要求,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明确,通过实施绿证等制度建立绿色能源消费促进机制,确立了绿证制度的法律地位。“政策明确,绿证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量环境属性的唯一证明,是认定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消费的唯一凭证。需要重点说明,单独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合同不能实现溯源。合同主要是约定交易电量、价格和曲线,结算按照实际执行为准,要证明用户使用了绿色电力,依然需要绿证作为追溯凭证。”潘慧敏说。
实际上,绿色电力交易作为绿证交易的一种特殊形式,也通过绿证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电力溯源。为防止出现其他类型证书用于证明绿色电力消费,引起可能的市场混乱,政策明确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不能再申领电力领域同属性凭证或国外绿证,确保中国绿证的权威性、唯一性、通用性。
目前,我国已建立绿证核发、交易、应用、核销的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绿证基本实现核发全覆盖,交易规模和用户数量快速扩大,绿证国际互认积极推进,绿色电力消费理念日渐深入人心,全社会绿色电力消费水平稳步提升。值得注意的是,受供需不协同影响,目前绿证价格不断走低,市场上绿色电力的环境价值被严重低估。潘慧敏表示,国家能源局拟从价格、时间、空间、品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绿证绿电交易机制,推动交易机制更加灵活多样,更好满足用能单位多样化用能需求。
核发质效显著提升
为全面、准确地反映我国绿证发展情况和发展水平,国家能源局组织编写了《中国绿色电力证书发展报告(2024)》。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主任陈涛认为,总体上看,我国绿证发展主要有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绿证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成。国家能源局通过试行绿证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扩大绿证核发范围,开展绿证绿电交易等举措,不断健全建档立卡、核发、交易、应用、核销等绿证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机制。
二是绿证核发质效显著提升。绿证全覆盖政策实施以来,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组织电网企业建立由电力交易机构牵头、电网相关部门配合的月度电量数据归集机制,制定数据归属、管理、安全防护工作方案,绿证从由发电企业申请调整为以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提供的数据为基础,经审核后按月批量自动核发,实现当月电量次月核发绿证,核发时间缩短85%。
三是绿证市场活力持续增强。在政策支持和市场机制双重驱动下,绿证交易规模、参与交易主体数量均取得显著突破。2024年,全国绿证交易规模实现翻两番,交易绿证数量达4.46亿个。
四是绿证应用需求不断释放。围绕证明和核算绿色电力消费等功能,绿证应用场景得到不断拓展,有力推动了绿色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证明绿色电力消费方面,很多大型活动、用能企业、公共机构、居民用户均通过购买绿证实现绿色电力消费,2024年居民自主购买绿证近118万个。
五是绿证国际互认积极推进。绿证国际互认是实现“双碳”目标、应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关键路径,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绿证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多双边国际交流渠道,将绿证合作列为政府交流的重点议题,大力宣介中国绿证政策和应用实践,政府层面议题交流不断深入。
六是绿证系统支撑保障有力。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集成绿证核发管理、交易调度支持和辅助支撑保障等核心功能,通过“一个账户、两类数据、三个环节、四条专线”,以信息化方式支撑绿证核发交易高效运行。按照统一的编码规则,为参与绿证核发交易主体建立唯一的绿证账户,打造绿证核发交易“权威底账”;汇集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月度电量数据和发电企业填报数据两类数据,形成数据互补、自动校验、自动比对核发方式;贯通事前初核、事中比对、事后处理全流程,形成绿证核发监督闭环管理。
力促绿电消费新活力
为高质量建设绿证市场,推动绿证价格合理体现绿色电力环境价值,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提出2027年、2030年绿证市场建设目标基础上,从市场供给、消费需求、交易机制、应用场景、绿证走出去等方面提出了十七条可操作可落地的相关措施。一是稳定绿证市场供给。二是激发绿证消费需求。三是完善绿证交易机制。四是拓展绿证应用场景。五是推动绿证应用走出去。李创军表示,《意见》主要聚焦推进绿证消费,从五个方面提出政策措施:一是绿证供给,就是谁来卖;二是绿证消费,就是谁来买;三是交易机制,就是怎么买;四是应用场景,就是买了有什么用途;五是走出去,就是国外能不能用。
潘慧敏分析,《意见》对钢铁、有色、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企业和数据中心,以及其他重点用能单位和行业提出了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目标要求,到2030年原则上不低于全国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消纳责任权重平均水平。同时,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绿电工厂、绿电园区,将绿色电力消费信息纳入上市企业ESG报告。鼓励企业打造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绿电建筑、绿电社区,特别是紧贴用户需求新设立两个场景。
陈涛介绍,国家能源局资质中心依托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与北京、广州、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和国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相关信息系统衔接,强化数据互通和业务互联,每月22日归集电网企业、电力交易机构批量推送的绿证核发所需电量信息。一是分布式发电项目绿证核发方面:绿证核发全覆盖政策实施以来,国家能源局始终积极推进分布式项目绿证核发,并取得积极进展。2024年全国分布式项目核发绿证5695万个,同比增长27.80倍。
二是常规水电项目绿证核发方面:2024年,我国正式对常规水电项目核发绿证,进一步拓展了绿证核发范围,全年核发常规水电项目绿证15.78亿个,占总核发量的33.73%“核销机制是绿证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的重要一环,目前国家绿证核发交易系统相关功能已完成开发并上线运行,为我国绿证环境权益的归属认定提供有力支撑。”陈涛强调。(记者 孟凡君)
转自:中国工业报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