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2013/1/15 14:25:11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2010年,生物产业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生物产业迟迟未有具体的发展规划。此次《规划》的出台对整个生物产业的具体构成及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了实质性明确。业内人士表示,《规划》的出台对推进国内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同时有助于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参与竞争。
推动生物产业做大做强
《规划》提出,2013-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推动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投放市场,形成一批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中度和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对此,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表示,生物医药产业保持年均20%的发展速度问题不大。因为过去15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已经连续15年增速超过20%。”
同时,《规划》的深入推进也意味着行业洗牌将加速。业内人士认为,《规划》提出的增速目标对部分盈利能力较差的医药企业无疑形成了考验,《规划》的深入推进意味着行业洗牌将愈演愈烈,无法获得超额收益的企业难免沦为行业巨头的收购目标。
作为生物产业中最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生物技术药物创制和产业化将得到进一步扶持。《规划》提出,将优化审批程序,强化生物技术药物监管体系建设,制定和完善生物技术药物纳入医疗保险产品目录相关政策;化学药物招标机制也有望完善,《规划》要求研究完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和药品招标机制,鼓励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提升药品品质,推行药品原、辅料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建立药品参比制剂遴选指南和目录。同时,还将提高中药标准化发展水平,对质量标准提高、用药安全显著改善的中药,研究制定优先纳入医疗保险目录等优惠政策。
此外,《规划》中还分别对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生物农业等制定了2015年的年产值目标,其中,生物制造产业规划目标高达7500亿元。
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服务业成亮点
在《规划》中,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服务产业被列入七大重点领域,成为一大亮点。
《规划》提出,将推动高性能医学装备规模化发展,加速高附加值植介入材料及制品的产业化,大力发展新型体外诊断产品。到2015年,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年产值达到4000亿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高端化发展的生物医学工程制造企业。
“近年来,我国医疗设备行业发展迅速,但高性能医学设备依然大多源自进口,国内高端医疗设备的缺位与进口医疗设备高昂的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医疗费用。”业内人士表示,《规划》将生物医学工程从生物医药产业中单独列出来,提升其在生物产业中的地位,有助于生物技术在高性能医学设备研发、生产中的应用,促进先进医疗器械产业链高端化发展,提高国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整体诊疗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或可下降。
作为伴随着生物技术不断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新的服务业态,生物服务业在《规划》中被首次阐述。它是生物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交叉领域,既包括依靠生物技术和其他现代科技手段为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提供的新型服务业态,也包括针对生物产业自身特点,为生物产业自身的发展提供的专项技术服务。
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青表示,《规划》的亮点之一是对生物服务业这一新领域的阐述。与传统的实体制造业相比,生物服务业更具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点:降低能耗、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等。生物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生物产业发掘市场需求,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产业发展的空间。
据介绍,生物服务业在“十一五”期间刚刚兴起,经过几年的发展,生物服务业初具规模,今后将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规划》提出,到2015年,生物服务业年产值将达到1500亿元,出现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物服务大型企业。
配套政策待完善
对于企业来说,《规划》出台之后,还需要有更多配套政策出台。一家生物服务企业负责人表示,现有的政策是对整个生物产业制定的,而产业内企业业务类型差别很大,需要细化政策。除了政策,生物服务业行业规则和标准规范的制定,也要提上政府和行业内企业的议程。
在中国医药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主任芮国忠看来,生物制造业的长期发展必须有与之配套的生物服务体系的支撑,《规划》中首次提出生物服务业,体现了国家对完整的生物产业链结构建设的决心。“然而,《规划》中对生物服务的具体范畴有待厘清,如果提到的相关内容都归属生物服务,2015年的产值将远超1500亿元。”
业内人士表示,《规划》出台后,下一步要出台具体的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市场环境、补贴、招商政策、激励措施等。
对于配套措施的完善,于明德认为,惟低价是取必须改掉,一味攀比价格低,只能是对上述目标的破坏。鼓励生物技术创新药研发的医保配套政策也必须调整,如果国内新研发的生物药在上市后不久即能享受医保报销,将是对新药创新最大的支持。此外,新药注册审批滞后的问题也必须重视,新药审批需要重视安全和有效,但一个新药在各方面条件符合上市要求后,还要等10年才能上市,这一现状必须改变。
-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