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改委:打造十大渔港群新增万亿产值产业规模
2018/5/4 10:36:0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发改委日前发布的《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下称《规划》)提出,力争通过5年建设,推动形成10大沿海渔港群、93个渔港经济区,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改委日前发布的《全国沿海渔港建设规划(2018-2025年)》(下称《规划》)提出,力争通过5年建设,推动形成10大沿海渔港群、93个渔港经济区,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增万亿产值的产业规模,成为渔业的增长点和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渔港基础设施滞后
资料显示,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国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大陆岸线1.8万公里),自北至南分别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四大海区。我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渔船数、渔民数和水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海洋渔业是我国沿海传统基础性产业,也是三百万沿海渔民的重要生活来源。
渔港既是渔业安全生产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也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和枢纽,是沿海众多中小城镇的重要依托。但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目前我国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仍显薄弱,与强化渔业安全生产的需求有一定差距,难以满足推动渔港经济区建设、持续提高渔民收入和加快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的需要。
尤其是,我国地处太平洋西岸,南起海南岛、北至辽东半岛的广阔海岸带均遭受台风侵袭,东南沿海以及长江口等地区受台风影响最为严重。目前,我国海洋渔船和沿海渔港分布还不匹配,福建、广东、海南岛沿海渔港群的有效避风率基本不超过40%,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船多港少”的矛盾依然突出,如广东湛江湾、福建黄岐半岛、海南儋州等渔港经济区渔船数量均超过4000艘,每个渔港经济区只有1座中心或一级以上渔港。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渔港是重要的民生基础设施,与渔民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渔港基础设施仍比较滞后,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渔港,资金匮乏,政府财力投入不足。
“我们的渔港基础设施是多乱杂,很多小渔港不规范,抗台风能力不强。”广东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我国很多渔港的综合配套能力不足,跟铁路、高速公路的对接较差,渔港的物流、货场尤其是冷链物流发展十分滞后。
彭澎说,无论是近海的养殖业,还是远洋渔业,都需要后方的渔港支撑,我国的渔港建设,既要对接经济腹地,也要深入到海洋。要跟国际标准接轨,为渔业的提升和发展提供重要的推动力。
打造十大渔港群
为了加快弥补历史欠账,改变渔港基础设施短板,《规划》提出,未来建设中心渔港64座、一级渔港85座,渔船安全避风容量从14.53万艘渔船增加到21.43万艘渔船,有效避风率从10级避风水平的43%提升到11级避风水平的70%,推动形成10大沿海渔港群、93个渔港经济区,带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增万亿产值的产业规模,成为渔业的增长点和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
在空间布局上,将规划建设辽东半岛、渤海湾、山东半岛、江苏、上海-浙江、东南沿海、广东、北部湾、海南岛、南海等10大沿海渔港群,依托现有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及周边其他渔港,根据各地区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城镇发展、海域岸线分布,建设形成93个渔港经济区,推动产业集聚、人流集聚和各种资源要素集聚,进一步繁荣区域经济,为沿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规划指出,通过规划建设渔港经济区,可以集聚生产要素,扩大有效投资,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提升海洋渔业发展水平,推动沿海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据测算,到2025年将形成10大沿海渔港群、93个渔港经济区,新增万亿元产值。
在社会效益方面,规划的实施和重点渔港工程的建设,可大力增加有效掩护水域面积,满足全国70%以上海洋渔船在11级以下(含11级)大风天气时49的就近分散避风和休渔期停泊需求,保障200多万渔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充分改善现有渔港渔船泊稳条件,大幅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保障渔民生命财产安全。
丁长发说,加快渔港建设,对于补齐民生发展短板十分关键,社会效益甚至大于经济效益,这其中,关键在于如何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在投融资模式上,《规划》提出,创新渔港建设投融资体制机制,采取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相结合的模式,并依托渔港经济区内经营收入和周边土地增值收益,广泛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推进渔港和渔港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港建设和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