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产业国别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新赛道”尚不明朗
2020/4/17 12:25:0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显示产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迁移。中国和韩国在中下游及终端形成优势,日本虽然在面板生产领域不断收缩,但是在上游设备和材料领域依然拥有强大实力。长远来看,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的此消彼显示产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迁移。中国和韩国在中下游及终端形成优势,日本虽然在面板生产领域不断收缩,但是在上游设备和材料领域依然拥有强大实力。长远来看,产业规模和企业实力的此消彼长、技术路线的抉择、整体产业链的把控能力等因素都将影响未来新型显示的主导权。受面板价格周期性波动、韩国厂商退出液晶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显示领域的国别竞争格局正在重塑。
液晶力量此消彼长
日前,韩国面板巨头三星显示(SDC)宣布在今年年底前,结束其位于中国和韩国的所有LCD面板生产工作,并将专注于扩大其QD OLED业务,这意味着三星显示将在今年正式退出LCD面板市场的竞争。在此之前,LGD已经表示,将在年底前关闭位于韩国本土、用于生产电视的LCD面板工厂。事实上,韩国厂商近年来一直在逐渐减少LCD产能,往QLED、OLED方向转型。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三星显示加速退出LCD市场是可预见的,一是LCD业务亏损较大,2019年TV面板价格跌破成本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面板价格上升势头被遏制,加剧LCD业务的经营危机,且成本控制一直难于取得成效;二是中国厂商在LCD领域市场份额的上升带来的竞争压力巨大,叠加需求下降以及供应过剩的长期影响,使三星显示等韩国厂商加速往高端产品结构性转型,来获取更多利润。
韩国厂商三星显示与LGD正加速关停LCD产线,日本松下和JDI也相继退出,友达、群创等中国台湾厂商处于放缓投资脚步,维持平稳生产状态。相比之下,京东方、华星光电、惠科等中国大陆厂商LCD面板厂商凭借成本竞争力、新投产线生产效率以及产业链配套优势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韩国厂商的加速退出,意味着中国大陆的LCD产能占据主导。CINNO Research显示首席分析师周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SDC此次提前关厂,意味着全球大尺寸LCD面板将从中韩竞争加快转向中国大陆一家独大的局面。全球7代以上LCD产线中,中国大陆厂商的产能面积占比将从2019年的44.8%,进一步提高至2020年53.3%;随着SDC关厂逐步完成,到2021年,这一比例还将跃升至65.3%。
中国LCD面板厂商凭借成本竞争力、新投产线生产效率以及产业链配套优势已经赶超韩国厂商。目前,中国面板厂的LCD产能扩张也已经接近尾声。据了解,京东方在武汉的10.5代线投产,预计需要1年的产能爬坡时间,这将成为京东方的最后一条LCD产线;惠科在绵阳的8.6代线开始产能爬坡;华星光电的深圳11代线即将投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有炓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在液晶领域发展成熟,目前在产能上占优,未来在质量上也会占优。液晶技术在未来地位可能会变化但不会被轻易淘汰,液晶屏幕以LED作为背光的产品形态将是一条新的发展路线。
OLED势能加速成型
“中、韩、日三国显示技术的竞争热点目前在OLED领域。”郑有炓院士表示。
根据韩国显示产业协会统计,在OLED领域,韩国去年市场占比89.9%,与中国大陆9.3%的市占率相比拥有压倒性优势。在中小尺寸OLED面板市场中,韩国出货量占比为88.7%。去年中小尺寸OLED面板出货排前三的企业分别是三星显示(82.5%)、LG Display(6.2%)和京东方(5.9%)。三星显示保持市场垄断地位。
在加速退出LCD的同时,三星显示和LGD都致力于向OLED转型。当下,在中小尺寸领域,三星显示一枝独秀。“三星利用其全产业链优势率先实现了AMOLED产品的产业化,之所以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关键的因素是它主导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产业链集群并据此形成了核心竞争力。”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常务副秘书长胡春明表示。
在OLED大尺寸领域,唯一实现量产的LGD一家独大,并计划今年实现大尺寸OLED电视面板的供应量翻番,达到约600万块。三星显示放弃液晶市场,全力转投QD-OLED,而以京东方、TCL华星为代表的中国厂商和日本JOLED则努力发展成本更低的印刷OLED。
赛迪智库集成电路所耿怡博士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OLED领域,韩国厂商在有效产能、上游材料和设备、下游应用、产业链完整度等多方面均具备领先优势。
从有效产能来看,韩国 OLED产线的良率较高,在建产能释放速度快;从上游材料和设备来看,韩国企业对OLED上游材料和设备进行了很好的扶持,培养了诸多控股的材料和设备子公司,形成了良好的生态体系;从下游应用来看,三星的OLED屏幕首先供应给三星手机,LGD的OLED屏幕首先供给LG电视,品牌企业可以为面板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和有效反馈;从产业链完整度看,韩国三星以牙山为中心,LGD以龟尾为中心分别形成了各自的产业生态体系。
2019年10月,三星宣布了一项高达13.2万亿韩元的投资计划,建设QD-OLED生产线。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投资计划中包含了20家韩国材料、零部件、设备厂商。也正是由于除了新技术研发,还非常注重产业链的打造以及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方式,韩国面板企业得以在OLED领域独领风骚。
如今京东方等中国厂商正奋起直追,主要用于生产AMOLED屏幕的10代、11.5代产线也已经建成,但在技术层面仍处于追赶阶段。截至2020年2月,全球已建成AMOLED生产线25条,在建生产线3条,计划2条。中国大陆地区已建成生产线13条,总投资规模接近5000亿元。据专家预测,到2021年我国OLED产线月产能将超过450kpcs,占全球产能比例26%;到2023年,中国大陆地区的OLED面板总产能占比将近46%。由此推算,我国OLED产能有望三年后超过韩国。
除产能外,我国厂商的OLED产品实力逐渐凸显。京东方即将成为苹果2020年新款iPhone的AMOLED屏幕供应商;华星光电在小尺寸OLED领域的技术发展迅速,已为摩托罗拉提供了折叠屏技术,为小米10系列提供AMOLED柔性屏。
耿怡表示,中国企业的追赶之路,不仅仅是要做大做强面板制造企业,还应该在关键材料和设备、品牌应用和推广等方面下大力气,全行业协同发展,发挥产业优势,切实弥补短板,着重培养有实力、有基础、有优势的企业,长期、稳定、系统地给予支持,才能逐渐缩小与韩国企业的差距。
“新赛道”尚不明朗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各国和地区的面板厂商正在Mini LED、Mirco LED、印刷OLED、激光显示等为代表的新型显示技术上积极展开技术储备和布局,下一波产业竞争已经开始。在未来的新赛道上,中国与韩国、日本厂商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在部分领域实现了超前布局和稍稍领先,具备了“超车”的机会。
日本主要布局印刷OLED显示,韩国、中国台湾厂商集中于 Mini LED、Mirco LED技术的开发,而中国大陆厂商则皆有耕耘,以期在新型显示技术上不落潮流并在局部创新上取得领先优势。整体来看,在新型技术路线的攻坚上处于齐头并进的态势。
在OLED大尺寸领域,印刷OLED存在材料性能不满足产业化需求、设备性能与显示面板发展需求不匹配、工艺控制难度更大等问题,但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被看作是解决OLED成本问题的理想方案之一。目前,从事印刷OLED的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中、日、韩、欧美。日本厂商JOLED建成首条印刷OLED产线。中国大陆厂商方面,由TCL华星、天马、中电熊猫、华中科技大学等共同成立的广东聚华致力于印刷及柔性显示技术研发,着力攻克印刷显示产业的共性关键技术,为“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正在加速产业化进程。
Mini LED领域,各国家和地区的技术布局较为均衡,竞争格局并不明朗。郑有炓院士表示,Micro LED、Mini LED是三个国家都在关注的新型显示领域,发展新技术,三国都没有绝对优势,不过,未来Mini LED、Micro LED的地位会慢慢显现。
美国的苹果、谷歌、Facebook等公司注重微缩化工艺研发,欧洲注重驱动工艺研发,日本和韩国专注大屏显示器制造,索尼公司和三星公司不断推出面积更大、分辨率更高的Mini LED产品,中国台湾地区专注于中小屏显示器制造,在巨量转移等技术领域具有一定优势,聚积公司已进入试产阶段。
我国大陆地区的上下游企业积极参与Mini LED显示研发,Mini LED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京东方、华星光电等传统面板企业已建设Mini LED面板生产线;三安光电等半导体企业已将Mini LED作为未来重点发展方向;雷曼光电等传统LED企业加入Mini LED面板开发阵营;康佳集团等整机厂商将Mini LED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投资15亿元开展整机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作为下一阶段的重要显示技术, Mini LED量产和普及的加速,也将牵动未来面板市场的神经。
目前数据中心等数据可视化应用,4K、8K超高清视频应用需求,是Micro LED显示可以取得突破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在100英寸以上超大尺寸显示领域,具有非常巨大的应用需求。雷曼光电技术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屠孟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Micro LED的研发上,中国能够在产业链的上下游找到较多企业配合,一起进行技术创新,形成高效的创新生态链。
“从全球显示产业竞争格局趋势来看,中国显示产业有机会在大尺寸产品做到全球领先,但中小尺寸产品将面临韩国企业挑战,中、韩将成为全球显示产业主导力量。”TCL科技董事长李东生向记者表示。(记者 卢梦琪)
转自: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