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疫情时代 生物医药创新城市如何提升内力
2020/8/21 12:25:04 来源: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编者按后疫情时代,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大量未满足需求和不断涌现的优秀创新技术将持续驱动行业发展,“创新突破”成为行业关键词。如何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的内编者按后疫情时代,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大量未满足需求和不断涌现的优秀创新技术将持续驱动行业发展,“创新突破”成为行业关键词。如何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的内力,已经成为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城市需要回答的主命题,也愈发体现了当前城市创新能力评价的迫切性。
自2015年起,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药品研制和开发行业委员会 (RDPAC)联合多家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了一系列以医药创新生态系统为主题的报告,从理念、政策机制和能力等层面探讨创新的解决方案,沟通行业的声音,持续为政府和相关机构建言献策。本报特别邀请RDPAC执行总裁康韦就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城市评价和生物医药创新城市建设及持续发展等问题发表观点。
医药行业作为健康产业的一个重要构成,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有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871亿元跃升至2017年超过3万亿元,17年间增长了约17倍,是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发展最快的一个产业。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面临疫情冲击和国际贸易的新形势,积极推动我国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建设,以城市为导向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实现全国范围内以城市为单位的产业创新体系的差异化布局,紧跟世界前沿技术趋势,才能推动创新力的协同化发展。
诸多因素制约我国生物医药城市活力
药物创新在提升全民健康的同时,也推动了医药产业的持续升级,促进了社会就业和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我国政府与各医药企业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医药创新能力突飞猛进,已经从第三梯队进入到全球医药研发的第二梯队。基于国家生物医药产业的供给侧改革持续推进,全国各地大力进行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各个城市以产业聚集协调能力承载生物医药产业链,各有专攻,覆盖上游至下游多种产业,并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主体,珠三角、中西部地区快速发展的分布格局。环渤海地区以北京、天津、河北为代表,长三角地区以上海、苏州为代表,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为代表、中西部以武汉、成都为代表。
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医药创新产业一定来自于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RDPAC一直积极参与医药创新生态系统搭建的探索和研究,自2015年起,联合多家行业协会共同发布了一系列以医药创新生态系统为主题的报告,着眼医药创新产业未来十年到二十年的目标,对我国新药研发的现状和趋势进行评估和解决方案的探讨。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创新发展,近期RDPAC又与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艾昆伟咨询联手推出了 《中国生物医药创新城市评价体系》,对中国大陆地区当前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梳理与评估,通过设定国际与国内多维度衡量标准,遴选和评价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生物医药创新城市。
城市的选取以中国省、市、地级市划分,并且以 “生物医药和技术作为城市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作为入选标准,城市交通2小时经济圈内的所有相关创新资源都将被纳入评估。今年,全国入选了72个城市,分布在28个省和直辖市。入选城市根据三个优先条件与加回条件进行初步筛选,优先条件一是GDP排名100以内的城市及超过100名但具有特殊优势政策的城市;优先条件二是有创新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城市;优先条件三是有出台创新生物医药发展政策且在重点发展区域内的城市。另外,部分全国GDP排名前100的省会城市虽仅能满足优先条件二或者优先条件三,基于其对区域内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予以加回。
我们在项目研究中发现,相比国际同类领先地区,比如美国的环波士顿地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仍存在许多根本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全国范围的同质化竞争,城市在进行产业聚集发展的同时未能形成良好的聚焦和统筹。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较小,增速较低,说明领先企业或涉及高增长领域的企业较少;从城市产业扶持政策来看,扶持缺少亮点,力度没有突破;一系列政策出台相对滞后,有的缺乏顶层设计,兑现周期长;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配套和研发配套不完善,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中高端人才聚集度不高。从城市资本运作来看,产业发展基金或政府引导基金种类少、规模小、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的程度低,很多城市未能营造具有活力的资本运作环境。
对照国外发达城市以及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规律,构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推动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创新进行合作,提升产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力,已成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持续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生物医药城市建设仍具有无限生机
当前,全国范围内约有600多家国家级或省级产业园,其中有约180多家与生物医药大健康相关。从生物医药大健康相关园区当前产业链布局来看,约60%的产业园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覆盖生物医药研发、制剂生产及器械研产;约30%的产业园集中在中下游,覆盖医药器械流通,外包销售及医疗、养老、康复、医美等;剩余10%的产业园致力于全产业链的打造及交叉产业的融合打造。生物医药类产业园发展至今,也形成了一批非常有特色的园区,如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苏州工业园 (生物医药产业园)、武汉光谷生物城、海南博鳌乐城等。
生物医药城市是否已饱和,是否还具有投资兴建的价值?回答这一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对全国范围内以城市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行总体把握,并进一步挖掘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园现有发展的优势和痛点,进而结合各个城市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将区域内产业发展资源潜力进一步梳理,就以城市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供需匹配、产业布局、资源配置进行评估,才能给出答案。
根据一份2019年对全球领先的12家药企的研究显示,近年新药呈现投入上升而回报却在下降的趋势。该研究指出,开发新药的成本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增至2019年的19.81亿美元,涨幅达66.8%;而每款新药上市后的顶峰销售额却自2010年的8.16亿美元下降到了2019年的3.76亿美元,下降幅度达53.9%。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长周期、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仅高投入是生物医药产业进入和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并且新药研发、临床试验、上市营销、制造流程是一项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统计学、市场营销战略、药械制造管理等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风险巨大。
因此,生物医药城市能否良性发展的前提是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创新生态系统,这不仅需要政府的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政策支持,还需要政府一系列的专业化服务,同时还需要制药巨头、生物技术公司、研究机构以及行业专家等形成联盟。
创新是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驱动力,而鼓励创新的政策能够保证市场机制良好运转,推动科技转化为创新产品。对于创新的激励和保护关键在于,通过良好的政策环境使得高质量的创新药能够快速进入市场;经由支付模式的持续优化使得创新药能惠及患者并获得合理的市场回报;同时打造可落实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如此一来,能激励研发机构和投资者持续进行医药创新,最终使人民健康获益,整体健康水平有效提高。
因此,在城市新建生物医药产业园时要充分考虑以上要素,尤其是在我国现有的生物医药产业已逐步从仿制药时代向创新药时代进行大跨步迈进的时候,应当更加注重创新的激励和保护,更深入地了解城市产业各类资源的把握,如人才要素、科研要素、医疗资源、政策资源、专业服务资源等,才能为城市产业园项目奠定坚实的基础。(康韦)
转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