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合资管:洞见|重回大众视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
2023/4/26 15:18:2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一面是市场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波动,另一面是道理都懂但就是不想承担任何损失的投资者的微妙心理变化。一面是市场在净值化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正常波动,另一面是道理都懂但就是不想承担任何损失的投资者的微妙心理变化。麦肯锡发布的中国市场2022相关报告中显示,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持续高涨、数字化浪潮、行业创新不断涌现,共同推动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过去10年高速发展。截至2022年底,中国居民个人金融资产已接近25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未来10年,预计个人金融资产将继续以9%的年复合增长率平稳增长,到2032年全国整体个人金融资产将达到571万亿元。
图片来源:麦肯锡报告
如此庞大的个人金融资产理应带动金融市场快速地向权益类风险资产转型。但受过去三年宏观环境的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显著降低。特别是在2022年11月开始的债市回调所导致的理财产品“破净潮”之后,以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投资者,开始追求“哪怕收益有点少”但每日都能“落袋为安”的投资。因此,按新规转型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也重回机构理财销售热销榜。
监管上,进入2023年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整改过渡期结束。收益上,由于监管要求降低投资风险偏好、减持债券投资、缩短久期、回落杠杆率等要求,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下降,与货币基金差距进一步缩小。
具体收益表现上,普益标准数据,3月,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7日年化收益率中枢为2.19%,较2月小幅提升6bp,高于货币市场基金19bp。结合《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2年上)》披露数据看,截至2022年,现金管理类理财主要配置债券(占比40.4%)、同业存单(占比39.2%)、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18.1%)。
IESC在《2022投资者年度观察》报告中对此有相应解释,在投资者角度,由于净值化转型,保本理财退出历史舞台,在经历了三年特殊时期后,大部分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求从“追求稳健收益”微妙地转变为“保证本金安全”。面临修复的市场和波动的行情,选择公募基金、股票和净值型非保本理财,都将有可能面临亏损。因此,虽然在新规后的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比以前低、申赎规则也有了相应的变化,但凭借安全性、流动性和相对收益等优势,相比其他类型理财产品仍然有一定优势。
普益标准数据,截至2023年3月,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存续7.88万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16.25万亿元,混合类产品存续1.06万亿元;分投资类型看,现金管理型理财产品存续7.88万亿元,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16.25万亿元,混合类产品存续1.06万亿元;分期限来看,每日开放型产品存续9.15万亿元,是规模最大的期限类型。
当然,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一季度经济数据超预期表现,后市强预期与弱现实之间的博弈或将加剧,因此市场的波动与分化将持续,相关现金管理类产品的需求也将进一步提升。对此,一方面,IESC建议投资者在追求更低波动投资产品和更稳定收益目标的同时,投资者依旧需要及时关注产品的信息披露,比如发行公告、定期报告、重大事项公告等,同时,按照相关监管要求,充分了解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根据风险承担能力挑选适合的产品;另一方面,那些摒弃“刚兑”“保本”预期,并理性接受正常市场波动,且积极拥抱非标转标和净值化趋势的投资者,或将是这场理财与投资改革过程中真正的“获胜者”。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