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彩电市场前景分析
2010/12/11 0:50:2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我国彩电市场前景分析国内彩电企业面临较为复杂的外部环境,产业界甚至出现了一些悲观的论调。11月11日,《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了创维集团副总裁杨东文,他为记者解析了当前我国彩电业的乱象。在中国彩电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杨东文坚定地看好市场前景,认为未来十年将是我国彩电业的黄金十年,但他对当前彩电企业盲目发展3D电视、智能电视和互联网电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前三季度利润下滑当属正常
记者:1~9月,我国彩电业尽管实现了较大幅度的销量增长,但国内骨干企业的利润增长率普遍下滑,个别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亏损。创维如何看待这一现象?你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东文:从前三季度我国彩电企业的业绩报告来看,确实不是很理想,企业面临库存增加、利润下滑的压力。行业内充斥了各种声音,比如造成中国彩电企业利润下滑是外资品牌的阴谋等。但我认为,很多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复杂化了。我在中国彩电行业摸爬滚打了十几年,诸如当前的情况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属于正常现象。中国已是全球彩电市场的一部分,任何企业只要其行为符合中国的政策法规,就是合理的,其中包括价格竞争。
今年之所以出现彩电企业利润下滑的局面,其实与去年全行业业绩特别好也有很大关系。去年是近20年我国彩电业业绩最好的一年,把今年与历史上最好的一年相比肯定是有差距的。实际上,今年是我国彩电业比较关键的一个转型期。尽管前几年国内彩电企业都在喊转型,但很多还是比较犹豫,转型并不坚决。不过,转型比较好的企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回报,比如海信。
今年彩电业出现亏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其一是今年年初彩电企业对市场预期过分乐观,做的计划比较大,当市场销售不好时,短时间内很难调整到位,因此造成了库存增加,甚至亏损;其二是各个企业从CCFL向LED转型的步伐不一致,速度快一点的效益就好过一点,而由于外资品牌都在推LED液晶电视,CCFL液晶电视都被它们当当、做打价格战的工具,因此向LED转型慢的国内企业肯定会吃亏;其三是与各个企业自身的管理效率也有关系。
600万台库存并不高
记者: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公布的前三季度彩电业运行数据显示,国内彩电业整体库存量高达600万台,几乎占国内销售量的10%。创维前三季度的库存数量是多少?你认为我国彩电业出现库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置库存?
杨东文:首先要对库存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库存是某一时间点商品的存货数量。这里的商品包括成品整机、外购材料面板和其他材料。除了面板之外的材料,创维都是按照周期来采购的,所以创维的库存主要包括整机和面板。我们库存压力比较大的时候是今年3~5月份,当时正处于转型的过程中--- 增加LED的数量,消减去年积累的CCFL库存,所以这三个月是最困难的时期。当时我们的整机库存是50万台,面板大约有10万台,即总的库存为60万台左右,在行业内还是比较低的。创维每个月的销售量大概在40万~50万台,库存大概是4~5周的销售量。其实,我们的资金一年周转10次,也即4~5周的时间周转一次,所以3~5月份的库存在我们的控制范围之内。现在创维的库存已经处于正常水平,也是很合理的。所谓正常的库存水平是按照一年资金周转10~12次来规划的。所谓的零库存对现阶段的中国制造企业来讲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
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公布的前三季度600万台的库存,如果包括整机和材料以及流通领域的未售商品,基本上是正常的。当前中国市场大约有10多家彩电企业,如果按照每家50万台的库存量,再加上国美、苏宁等流通企业的库存,600万台的库存量是正常的。其实,由于中国市场地域范围很大,创维每天在途的商品大约有4万台左右。所以,目前全行业的库存也处于正常范围之内,最困难时期已经过去了。当然,我们还要分析库存商品的结构,如果这些库存都是市场上热销的产品,就不存在问题;如果是滞销的产品,那么问题就大了。
互联网电视盲目发展不可取
记者:很多人认为,互联网电视是今年前三季度国内骨干彩电企业利润增长率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你认为互联网电视在中国有没有发展前途?目前,我国发展互联网电视的瓶颈在哪里?如何解决?
杨东文:针对互联网电视,各个企业的选择有所不同。如果企业把互联网功能放在CCFL液晶电视上,正如上述分析,当然会有压力;反之,如果把互联网功能放在LED液晶电视上,压力就不大了。所以,把彩电企业利润下滑归咎于互联网电视上是不公平的,也即互联网电视不是决定企业前三季度成败的主要因素。
不过,当前我国发展互联网电视遇到了一些问题和风险。其一是网络环境的技术风险。这个风险是整机厂家不可控的,比如当前全国网络带宽平均只有2M左右,网络环境还不适合互联网电视大规模发展。其二是内容风险。首先,在手机、电脑上适用的内容由于内容源的画质差,把它放在大屏幕电视机上表现效果不好;其次,内容版权目前仍是个问题。其三是政策和法规风险。国家广电总局要求,互联网电视生产企业必须与节目内容提供商捆绑在一起,也即生产商必须与拥有许可证的节目内容提供商合作,但是由于拥有许可证的企业后台技术建设相对落后,当广大电视观众点播某一节目内容时,很容易造成网络瘫痪。另外,按照政策要求,一款电视机必须与一个持牌内容商的内容进行捆绑,然而由于彩电型号很多,管理上很难做得到,也不符合大规模生产的要求。
互联网电视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都不是生产厂家所能够控制的,但很多消费者不了解,他们认为是电视机的问题,这样整机厂商就面临极大的售后服务负担和风险。所以,互联网电视的发展有待于外部环境的优化,如果走得过早或者过激,可能会成为革命先烈。如果市场太超前,消费者不会认可,反而影响互联网电视的未来发展。我本人非常看好互联网电视的市场前景,但互联网电视必须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
彩电企业一味地炒作概念对市场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功能的开发必须真正围绕老百姓的需求。如果新开发的功能老百姓在家里没有用处或者很少用,那就是"死"功能,是成本。企业应该集中精力开发老百姓用得着的功能,这才是"活"功能,是价值。
CCFL背光源电视明年底将退出市场
记者:LED背光源液晶电视代表着液晶电视的发展方向,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该类电视的比例还不到三成,但由于国内外企业大力宣传推广,无形中增加了广大消费者的期待。特别是在大城市,非LED背光源的液晶电视几乎滞销。但LED相关器件,包括驱动芯片、背光模组、面板都掌握在日韩企业手中,这会不会造成国内彩电企业的被动?创维如何看待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在中国的发展?
杨东文:在LED背光源液晶电视领域,并不存在谁中了谁的圈套的问题。彩电行业与其他行业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控制整个产业链,因为彩电产业链非常长。比如,单LED芯片本身就包括蓝宝石、垒晶、芯片切割、芯片封装、后加工等环节,而每个节点都是一个产业。另外,LED背光模组还包括导光板、扩散板、滤光片等。所以,说三星垄断LED背光模组没有事实根据,它根本垄断不了。
其实,中国彩电业近几年的起起伏伏与产业链过长有很大关系,任何一个环节的供货波动都会影响到整个产业。举一个例子,如果今年液晶面板供应不紧张,美国康宁可能会减少产能;而当供货出现紧张的时候,康宁又不能短时间内增加产能。这就是产业链过长,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产业链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引起终端市场的混乱。
中国的LED产业链正在形成,与之相关的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市场将迎来大发展。今年全年LED背光源液晶电视的市场份额大约占整体市场的三成左右,如果明年发展好的话,明年年底这一比例可能达到100%。促使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发展的另外一个促动力是中国平板能效标准的实施。尽管CCFL背光源液晶电视通过技术改造也可以达到能效标准的最低要求值,但企业需要投资较大的成本,而发展LED背光源液晶电视则不存这个问题。另外,CCFL供应链在当前市场对LED需求强劲的情况下,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目前,做CCFL背光源的企业都在考虑转行,只保持很小的生产规模。这种状况与CRT的遭遇是一样的,CCFL将很快溃败下来。
3D电视第一批消费者存在消费风险
记者:3D电视虽然被国内企业热炒,但与3D电视相关的技术还不完善、标准还未制定、内容严重短缺,存在长期观看影像可能造成眼睛不适等问题。国内企业大力宣传3D电视会不会使这一市场商机被提前透支?你认为如何促进我国3D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杨东文:3D不是一个新东西,50年前就有了,当时欧美都在炒作立体电影。中国彩电市场开始热炒3D电视与美国几部立体电影热映有很大关系,比如《阿凡达》等。更重要的是,外资品牌在炒作LED时发现中国企业一下就跟上来了,3D是它们继LED之后的又一噱头。
客观地说,目前的3D电视是技术不成熟的一个产品。首先,其技术方向不明确。有快门式,以三星、索尼、松下等为代表,眼镜较重;有偏光式,以LGD、友达为代表,眼镜较轻。其次,看3D电视必须佩戴眼镜,消费者感觉不舒服。再次,3D网络不丰富,观看机会不多。最后,3D电视的价格比较高,还不适合大规模普及。中国第一批购买3D电视的消费者可能是"小白鼠",我本人不建议大规模普及推广。当然,我们要认识到,3D电视是发展方向,国内彩电企业不能因为3D电视当前存在的问题而不投入资源,要及时跟进。实际上,正是大家的及时跟进并持续投资研发,3D电视的技术与以前相比都有很大的提升。可以预见,明年3D电视仍然是彩电市场的热点之一。
记者:你看好智能电视吗?提这个问题似乎不恰当,因为很多企业都推出了该类电视产品,但我们知道互联网电视在中国的发展几乎是失败的,与互联网电视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智能电视在中国有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吗?
杨东文:智能电视属于互联网电视范畴,无非互联网电视是非开放性的,智能电视是开放性的。既然智能电视属于互联网电视范畴,互联网电视所面临的技术风险、内容风险和政策风险,智能电视同样要面对,而且所面对的风险更大。由于智能电视具有开放性,因此用户可以通过内置的浏览器任意访问互联网上的内容。国家广电总局之所以目前还没有对智能电视表态,是因为智能电视还没有出现什么问题,而如果真出现了问题,国家肯定会出台有关智能电视的政策。政策不明朗就是最大的风险,在这一点上智能电视还不如互联网电视。
另外,如果仅仅把手机上的操作系统转移到电视机上可能会出问题。普通电视机的开机时间一般不超过1秒,而智能电视需要处理很多内容,将导致开机时间比较长,很多消费者可能会因此把手中的遥控器砸掉。虽然这是玩笑话,但从中可以看出手机和电视机在使用时有巨大的不同。
彩电企业需向白电学习
记者:从技术进步的速度来看,白电企业远不如黑电企业,但诸如美的电器、格力电器等白电企业却能够获取高额的利润。你认为彩电企业应该从白电企业身上学习什么?
杨东文:白电和黑电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产品。白电的产业链相对较短,技术上的革命性变化比彩电少,大部分都是工艺和材料方面的革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白电业拥有自己的优势--- 稳定的价格体系、相对集中的品牌格局,这对外资品牌造成了很大压力。
另外,中国白电企业由于盈利能力较好,在研发上的投入并不比外资品牌少。黑电企业始终面临着恶劣的竞争环境,产业三五年就会发生一次革命性的技术变化。此外,中国彩电产业没有真正的领头雁,6家黑电企业实力基本上差不多,而白电的领头羊比较清晰。
在重视研发方面,黑电企业需要向白电企业学习。但从长远来看,我本人更看好黑电产业。黑电与内容紧密联系,对人们的生活改变更剧烈;黑电技术变化更大,也更具有挑战性;黑电更能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我坚信,我国彩电业将迎来新的黄金十年。
记者:面对技术概念泛滥、市场竞争无序、上游企业打压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你认为我国彩电企业下一步工作应如何展开?从企业战略层面看,诸如创维这类的大型彩电企业该如何转型?
杨东文:三网融合为彩电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彩电企业转型的方向其实是比较清晰的。
首先是从产品到平台的转型,充分与内容提供商合作,在终端平台上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服务;其次是显示技术到显示内容方式的转型,一方面关注新一代显示技术革新,另一方面关注3D和智能电视等显示内容方式的变化;最后是从制造商到服务商的转型,这对企业来说是最大的挑战。比如,创维的酷开网本身就是一个平台,其中包括客户系统、收费系统以及后台技术维护系统等,如果单靠创维自己是很难胜任的。今后,创维在酷开网这一平台上将与其他伙伴加强合作。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发展路线分析
- 下一篇:2011年的移动产业趋势预测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