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中国实际粗钢新增资源量约为8.4亿吨
2013/12/25 10:42:08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13年中国实际粗钢新增资源量约为8.4亿吨2013年中国粗钢库存钢材库存折算,下同究竟增加了多少?总体来看,2013年中国企业基本处于去库存化过程之中,甚至连正常“冬储”也予以放弃,初步估算与去年相比,全年新增库存最多不会超过3000万吨。
一般而言,当年钢材新增资源量减去库存增加量后,就是这一年的钢材消费量含直接出口,下同。这样算来,2013年中国实际粗钢消费量已经达到了8亿吨,比上年增幅亦不会低于6%。
尽管2013年中国粗钢实际消费已经达到了8亿吨的巨大规模,但依然不是中国钢铁需求峰值。由于今后中国城市化的巨大发展、全球最大规模的中产阶级崛起,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以及世界经济增长对于中国商品的旺盛需求,未来中国粗钢消费还有巨大增长空间。即便今后平均年度增幅回落到3%,数年内粗钢消费量也会越过9亿吨,向10亿吨靠拢,甚至突破这个关口。
对于中国钢材需求潜力的增长,切不可以低估,否则将会引发宏观调控方面的重大失误,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过深刻教训。正是因为对于中国钢材增长潜力严重低估,所以当中国粗钢产量刚刚跨上亿吨台阶时,有关部门就提出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观点,使出浑身解数与之搏斗。结果坐失良机,未能在在铁矿石境外资源方面及早战略布局,最终吃了大亏。同样,还是因为误判产能严重过剩,未能根据需求潜力,前瞻引导、统筹规划全国钢铁产业布局,致使中国钢铁产业无序膨胀,尤其是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要充分估计中国钢铁需求的巨大潜力,据此作出宏观调控预案,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中国钢铁行业的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粗钢出口过亿吨将是常态
中国粗钢消费需求,其中包括了出口贸易需求。这种出口需求,不仅是钢材直接出口,也涵盖了钢材间接出口,即由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出口所带动的钢材出口。从全国钢铁总量平衡角度分析,不能将出口需求排除在外。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经济逐步复苏,钢材消费势必会有较多增加,又由于世界粗钢富裕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因此,世界经济复苏对于中国钢材的出口需求将会非常旺盛。除了传统消费需求外,还会出现两大亮点:
一是世界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境外著名机构麦肯锡预测:出于维持世界经济增长需要,到2030年全球基础建设投资至少需要57万亿美元,包括道路、电力以及水力相关的项目。
二是全球高铁大发展。有分析认为,未来10~20年内,全球高速铁路将要进入较快发展的黄金年代,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巴西等国纷纷制订了规模空前的高速铁路发展计划。按照各国高铁发展规划,预计到2020年,直接投资将超过1.1万亿美元,近7万亿人民币。与此同时,中国在高铁建设成本、建设技术与建设运营实践方面,又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其中高铁造价只有国外造价的1/3~1/2。由于高铁属于钢铁消费强度很大的行业,平均每公里全高架铁路消耗钢材3000多吨,如果加上机车等设备,其用钢量会更多。
2013年,尽管遭遇境外反倾销与人民币大幅升值不利影响,但中国依然稳居全球最大钢铁出口国家地位。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累计,全国出口钢材5697万吨,同比增长12%。据此测算,2013年内中国钢材出口量将达到或接近6200万吨。与此同时,中国还通过机械设备、交通工具、家用电器等耗钢产品出口,根据2013年前11月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测算,全年间接粗钢出口量将会超过8000万吨。两者相加,中国全部粗钢出口量将达到或接近1.5亿吨。
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以及未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电力、水利、高铁等基础实施建设的强力拉动,预计未来中国粗钢出口量将向2亿吨靠拢,占据国内同期粗钢产量的2成左右。
冶炼原料进口水平提高
中国未来10亿吨的粗钢需求,决定了中国粗钢产量与产能还有一定增长空间,按照今后10亿吨粗钢产量测算,中国粗钢合理产能水平,至少应当达到12亿吨规模。
继续扩张的钢铁产量,势必会为铁矿石、废钢铁、炼焦煤等冶炼原料需求提供更大空间。由于中国铁矿石、废钢等冶炼原料的进口依赖性较高,国内需求的扩张势必拉动铁矿石进口增长。
按照2012年全国粗钢实际产量包括同期未纳入统计的粗钢产量7.4亿吨,同期铁矿石进口量也是7.4亿吨,两者比例约为1:1。按照这个系数测算,未来中国粗钢产量达到10亿吨的时候,中国铁矿石进口量亦将需要10亿吨规模,废钢铁需求量也会有很多增加。
不仅如此,未来中国铁矿石与粗钢产量之间的系数,很有可能会更高一些。也就是说,届时中国10亿吨的粗钢产量,所需要匹配的铁矿石含铁量不变进口量将要超出10亿吨规模。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铁矿石品位低、埋藏深,从节能减排角度来看,不宜过多生产,应当以更大比重进口。此外,随着各项成本因素,尤其是环保费用大幅增加,以及重体力劳动者供应趋紧,导致其工资费用迅速上涨,未来国内铁矿石的边际成本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竞争劣势更加突出,致使国内产量增长相对缓慢,也会要求提高进口矿的使用比重。
部分钢铁产能向境外转移
钢铁冶炼以及焦炭、矿石等冶炼原料生产,都属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国内钢铁产量不断攀升,意味着环境污染压力加大。今年以来华北地区严重雾霾,与钢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有着直接关系。因此,未来中国10亿吨粗钢消费,尤其是超过2亿吨的粗钢出口需求的满足,无论如何不能都在国内长期生产,这是中国环境难以承受的。由此可见,中国钢铁企业必须走出去,将国内的部分钢铁产能向境外转移,由大规模进口铁矿石、炼焦煤等冶炼原料转为大量进口成品钢材,至少是进口各类钢坯,实现中国钢铁发展战略的重大转移,实现中国GDP能耗的逐步降低。有关部门应当对此进行顶层设计,前瞻引导,统筹布局。
中国钢铁企业向境外转移,或者接近原料产地、或者接近销售市场,或者是能源低廉地区。总之,要具有比较优势,同时被转移地区工业水平落后,急需大规模引进投资,欢迎中国钢铁产能转移“落地”。
市场决定钢铁资源配置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这个总体思路,今后钢材供求关系的平衡,钢铁产能与产量的增加与减少,将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让市场盈亏在钢铁资源配置中起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主管部门则退出具体项目审批及对产量多少的行政性干预。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消除经济利益上的“寻租”行为,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身就存在调节产需平衡的自动机制,而无须政府主管部门进行太多的行政干预,打出眼花缭乱的套套组合拳。这一点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了证实。这是因为,当钢铁产能严重过剩,钢材市场严重供大于求时,其销售价格势必大幅跌落,部分高成本的劣势企业严重亏损,倒逼其缩减产量,甚至破产倒闭,完全退出市场。同时,因为投资前景不好,进而遏制社会资金向钢铁领域的大量涌入,压制其产能的继续膨胀,最后导致钢材市场重新平衡,反之亦然。这是商品价值规律的必然结果,否则,经济教科书都要重写。
政府退出项目审批与产量行政干预,并非无所作为,今后主管部门只需做好一件事儿:即立规矩、做裁判,创造公开、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当务之急,是要严格环保执法,并切断各级政府对于钢铁企业的补贴渠道,尤其是要取消对于国有企业的优惠政策,改变一切扭曲钢铁投资与生产的政府行为,消除阻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反市场行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抑制产能过剩的自动机制力量主要来自于市场压力,多数情况下是价格压力与成本压力。可以相信,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用不了太长时间,在价格下滑、部分企业严重亏损的巨大压力下,中国钢铁行业将会出现一轮兼并重组,真正淘汰落后,实现中国钢材市场的大体平衡,实现中国钢铁工业的做大、做强。
提高环保标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吨钢环保成本,由此产生的巨大环保压力,还可以成为倒逼中国钢铁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措施,借此实现中国钢铁资源的全球合理布局。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
- 热点资讯
- 24小时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