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脱石油对外依存度“恐慌症”
2014/3/18 17:50:2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摆脱石油对外依存度“恐慌症”逼近我国《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61%的“红线”。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人们对能源安全的“恐慌”加重。然而,石油对外依存度并不完全等同于能源安全程度,从国际经验来看,也不存在绝对的、不可逾越的能源安全“生死线”。
事实上,受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不均衡性的影响,很多发达国家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得惊人。最典型的如日本,因国内资源匮乏,日本的原油只能依赖进口,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100%,但通过供给多元化、发展新能源和提高能效等多项举措,依然有效地保障了能源运行平稳。
由此可见,虽然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企会潜在地带来资源地政治经济风险、运输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但并非必然导致能源不安全。能源安全主要取决于我们在油气源组织、运输、金融等相关服务以及能源战略储备等各环节上,是否具有足够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倘若应对能力强,对外依存度即使高一些,能源供应安全仍有保障。
不过,尽管近年来我国应对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稳步提升,我们不必过于忧虑石油对外依存度攀升,但也不能全然置之不理。这是因为,我国不仅石油对外依存度高,石油净进口量也高。正是这种“双高”特点,加剧了我国能源风险。据《BP2013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我国石油净进口量日均增长61万桶,占全球增量的86%。而日本、德国虽然石油对外依存度高,但净进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再退一步说,能源安全是指以可承受的价格获得持续稳定的资源,由于我国目前尚无油气定价的话语权,只能被动接受高油价,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必然会对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造成风险。
今后,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多家研究机构预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净进口量还将继续走高。那么,要摆脱这种石油对外依存度“恐慌症”,除了要理性看待对外依存度,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能源安全路径。
首先在能源消费方面,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能源战略,杜绝“一边拼命进口、一边不停浪费”。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求,将从敞开口子供应能源,转变为保供应和控总量相结合。为达成这个目标,短期内可以依靠行政手段,长远来看必须依靠结构调整,包括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及一系列宏观管理目标的调整,如改变“唯GDP论”、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近期我国正加快推进资源品定价市场化改革,修正偏低、失真的资源价格,更加真实地体现资源稀缺性,促进企业和公众节能。
其次在能源供应方面,必须立足国内,开发新油区、稳定老油区,力争国内油气产量和储量稳定增长。加快向深海和非常规资源进军,大力推动新能源发展。保障能源安全要着眼未来。除了常规油气资源,我国致密油、页岩气和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巨大,随着开发技术突破,预计到2030年将占油气总产量的1/3。当务之急是要尽快解决适应这类资源开发的产业政策、资金、高新技术和基础设施需求。与此同时,能源企业要更深入地参与国际能源合作,坚定地实施多元化战略。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的增长未必会带来能源安全形势的恶化,关键是要跳出以中国本身为关注点的区域视野,将能源安全放到更广阔的全球范围内,树立相互依赖型能源安全观,在能源行业改革和国际合作过程中提升应对能力。
最后,应高度重视能源战略储备体系建设。2013年,我国已经形成4.32亿桶石油储备能力,据专家估算能维持40余天,而发达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都在90天之上。对我国而言,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天然气储备。2013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首破三成达到31.6%,成为全球第三大天然气消费国,而现阶段我国商业储气才具雏形,战略储气库建设也还刚刚起步。由于今后我国天然气消费将高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也将不断攀升,同时考虑到天然气和居民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前建设国家与企业相结合,外资与内资、国企与民企共同参与,战略储备与商业储备兼有的天然气储备系统尤为重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