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国内光伏太阳能多晶硅行业回顾
2014/5/31 9:42:27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2013年国内光伏太阳能多晶硅行业回顾2013年,我国多晶硅行业基本形势可概括为:企业纷纷复产,国外倾销依旧,价格低位徘徊,下游需求向好。一、企业纷纷复产。受我国对美韩“双反”初裁利好,到2013年底,国内大约有13家多晶硅企业恢复生产,国内开工率达30%以上。二、国外倾销依旧。2013年1-11月我国进口多晶硅量累计达7.2万吨,预计全年进口量达7.9万吨。进口均价方面,2013年1-11月我国多晶硅进口均价为18.71美元/千克,同比下滑27.4%。可见国外倾销依旧持续。三、价格低位徘徊。受国外倾销影响,全国内多晶硅现货交易均价降至13万元/吨,同比下滑16.7%。四、下游需求向好。国内光伏配套政策陆续出台,国内光伏市场规模逐步启动,预计全年光伏安装量在9GW左右。201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8.2万吨,估计净进口多晶硅量约为7.5万吨,总供应量为15.7万吨,而国内电池片产量为26.2GW,多晶硅消费量为15.7万吨,因此2013年国内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受多晶硅“双反”初裁利好因素作用,预计2014年多晶硅产量将有所增加,约为9.8万吨,进口多晶硅有所减少,约为7万吨,总供应量在16.8万吨左右,而下游光伏产业随着国家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预计电池片的产量为28GW,消费多晶硅量也约16.8万吨左右,因此总体来看,2013年全年供需基本平衡。
1.价格走势回顾及预测
1.1国内多晶硅市场价格走势
2013年我国多晶硅现货价格呈“涨跌涨稳”的走势,受多晶硅“双反”预期影响,2013年初多晶硅市场止跌反弹,国内现货价格从2012年年底的12万元/吨温和上涨至3月底的14.3万元/吨,增幅为19.2%,但从4月初开始,多晶硅“双反”预期推迟、国外多晶硅倾销加剧、企业出货艰难等因素导致多晶硅价格逐渐回落,6月底价格降至12.1万元/吨,跌幅为15.4%。7月初开始,随着业内对“双反”裁决的预期,我国多晶硅价格呈温和上涨态势,直到2013年7月18日商务部发布公告对产自美韩的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在反倾销初裁出台的利好因素刺激下,多晶硅价格一路阶段性温和上涨至10月中旬的13.5万元/吨,增幅为11.6%。,随后多晶硅价格小幅回落后又回升至12月底的13.5万元/吨。
1.2国际多晶硅光伏市场价格走势
2013年国际多晶硅现货价格同国内价格一致也呈先扬后抑的走势,从年初15.35美元/千克温和增长至4月初的18.6美元/千克,增幅为21.2%。4月中旬进口价格逐渐走低,于6月中旬下滑至16.25美元/千克,随后微幅上涨至16.63美元/千克且两个月内维持不变,之后进口多晶硅价格在18.1美元/千克左右徘徊。受多晶硅价格影响,硅片价格也随之波动,其中,156mm多晶硅片周均价从年初0.807美元/片缓慢增长至4月中旬的0.852美元/片,增幅为5.6%,4月中旬156mm硅片价格开始逐渐走低,降至9月初的0.84美元/片,从9月中旬开始硅片价格一路上涨至12月底的0.921美元/片;而受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影响,上半年电池片和组件的价格呈现上涨趋势,其中156mm多晶硅电池片周均价从年初的0.341美元/瓦,增至6月初的0.414美元/瓦,增幅为21.4%,随后一路下滑至12月底的0.386美元/瓦,降幅为6.8%;晶硅组件周均价从1月初的0.654美元/瓦一路上涨至6月底的0.733美元/瓦,增幅为12.1%。但是6月份之后,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盟地区需求开始减弱,多晶硅电池片震荡回落至0.696美元/瓦,但是跌幅为5%。
1.3多晶硅价格预测
预计国内多晶硅价格在短期内难以大幅回升,原因如下:一方面,受我国对美韩反倾销初裁利好消息鼓舞,国内多晶硅企业纷纷复产,并试探性调高报价,以期顺势走出阴霾,故从二季度开始国内多晶硅产量逐渐增加,但下游本身需求不足,并不接受价格调涨,且仍可转而选择价格较低的进口多晶硅,因此多晶硅厂商的试探性调涨并未起到实质效果,反而有可能因为供应量过大而导致新一轮价格下降。另一方面,反倾销初裁结果对于在中国市场份额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些多晶硅厂商的征税力度严重偏弱甚至并未提及,加之国外利用加工贸易及转口贸易等方式来规避惩罚性关税,“双反”漏洞逐一显现,进口多晶硅低价倾销现象仍难以遏制,对国内多晶硅市场造成严重冲击,使得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回调乏力。综合以上因素,国内多晶硅现货价格在短期难以大幅回升。
2013年上半年多晶硅价格走势回顾及预测
2.全球供需情况分析
2.1全年全球多晶硅产量
据硅业分会统计,2013年全球多晶硅产量为25.5万吨,同比增加8.1%。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产量23.5万吨以上,电子级多晶硅产量不足2万吨;同时,中国产量为8.2万吨,而国外产量为15.3万吨。虽然目前市场价格低于生产成本,但是国外主要多晶硅生产企业开工率仍旧很高,达到80-90%。全年国外前四大生产企业德国Wacker公司、韩国OCI、美国Hemlock和美国REC公司的总产量达13.8万吨。如包括中国中能,国际前五家的产量接近18.8万吨,占全球总产量的80%。从国际多晶硅企业产量的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多晶硅供应充足。
2.2全年全球多晶硅消费量
硅业分会估计,2013年全球多晶硅电池的产量达到40GW,其中中国太阳能电池片的产量达到26.2GW,占全球总产量的65.5%左右。
而在终端市场-光伏电站安装方面,受欧洲削减光伏补贴的政策以及欧盟对华光伏产品“双反”影响,2013年欧盟地区的市场份额有所减少,但是安装量仍有9GW;而日本受“再生能源特别措施法案”提振,2013年全年日本光伏安装量创历史新高,达6GW;德国全年光伏装机量达4GW;美国全年光伏装机量也超过3.5GW。虽然中国国内市场仍未完全启动,但预测全年安装量也将达9GW,其中光伏大型地面电站约6GW,分布式光伏电站约3GW。加之澳大利亚、印度和其他新兴国需求有所增长,因此估计2013年全年全球光伏系统装机容量达39GW,其最大的新增点为中国市场。主要表现为,2013年,国务院出台“国发24号文”等多个政策文件,从上网电价、补贴资金、并网管理等多个层面破解国内应用市场发展的瓶颈,力促国内市场的规模化启动。光伏电站在现有补贴水平和出力无限制的情况下,利润高企,电站投资受到各路资本追捧。另为赶在年底前并网以获得1元/瓦的电价,掀起了新一轮大型电站建设高潮。国家也高度重视分布式发电发展,在“十二五”末所规划的35GW容量中,有20GW为分布式发电。而在2014年光伏建设12GW的指导目标中,有8GW为分布式发电。
2.32013年全球多晶硅供需情况及2014年预测
2013年全年全球多晶硅产量达25.5万吨包括电子级多晶硅2万吨,电池片产量为40GW,消耗多晶硅约24万吨,由于下游光伏企业在不断消化库存,多晶硅市场供需基本平衡。2014全球光伏市场需求在中国、美国、日本以及其他新兴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而消费有望促进全球多晶硅生产。预计2014年全球晶硅电池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产量将达到45GW,同比增加12.5%。随着下游市场不断扩大,对多晶硅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27.8万吨,同比增长9%,其中太阳能级多晶硅的产量也维持10%左右的增长率,达到25.8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约10万吨,产量主要集中于江苏中能、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等几家企业。但由于国外多晶硅产品可通过加工贸易等方式规避“双反”征税,持续对我国进行低价倾销,不具竞争力的企业只能逐渐被淘汰,国内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3.国内供需情况分析
3.1全年国内多晶硅供应量
历经2011-2012年多晶硅光伏价格快速下跌之后,国内多晶硅光伏企业陷入大规模停产的境地。从全国的情况来看,截止2013年上半年,已投产多晶硅企业为43家,仅剩6家企业尚在开工生产,其余企业均已关闭生产线,即有86%企业已经停产。国内在全球排名前十的企业也仅有2家仍在维持生产,且产能利用率也大幅下降;如果考虑已经关停的企业,国内整个产业的产能利用率不足30%。2013年7月18日,商务部发布2013年第48号公告,决定自7月24日起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初裁认定,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倾销幅度为2.4%至48.7%。2013年9月16日,商务部发布2013年第63号公告,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征收临时反补贴税保证金,反补贴税率为0至6.5%。初裁之后,国内多晶硅企业受“双反”利好鼓舞纷纷复产,到2013年底,国内大约有13家多晶硅企业恢复生产。
201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较2012有明显增加。硅业分会统计,201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约为8.2万吨,同比增加28.6%,其中仅国内最大生产企业江苏中能一家产量已达5万吨,占国内总产量的60%。目前公司产能利用率达90%,而其他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一二类企业纷纷扩产技改:特变电工1.2万吨多晶硅项目2013年底实现平稳生产,宜昌南玻多晶硅厂经历了11个月的停车检修维护和升级改造后,产能达6000吨,四川瑞能硅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产5000吨多晶硅生产项目成功投产后年产能达1万吨。这些在产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也均在50%以上,因此201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大幅增加。而其余大多停产的硅料企业一般均已停产一年以上,存在库存积压,成本偏高等复产障碍,因此部分停产时间过长、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若想复工也只能依赖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否则将逐渐被市场淘汰,产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未来多晶硅市场将集中在少数成本较低的企业中。
进口多晶硅方面,2013年1-11月我国进口多晶硅量累计达7.2万吨,同比微幅减少5.3%;由此看来,国外倾销仍在继续,又由于2013年前11月月平均进口量达6545吨,因此预计2013年全年多晶硅进口量约为7.9万吨。
综上所述,2013年全年我国多晶硅产量为8.2万吨,进口量7.9万吨左右,因此2013年国内多晶硅供应量约为16.1万吨。
3.2全年国内多晶硅消费量
国内光伏产业在经历了严酷寒冬之后,在国内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目前回暖迹象明显。国内一线企业甚至还出现了主流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况,产能利用率超80%,有的已经满产。据统计,目前国内市场排名前13位的组件厂商的国内出货比率已超过70%,海外出口额超过65%。由于需求量高,部分企业订单已经排至年底,个别企业已锁定2014年一季度的订单。很多组件厂11月和12月份的订单已明显出现产能缺口。业内人士预测,在四季度电站抢装潮带动之下,众多大型组件商满负荷生产,甚至部分出现产能缺口,供给不足,组件销售异常火爆。2013年中国晶硅电池产量为26.2GW,同比增加4.8%,其中电池片出口达到17.2GW以上,占比达65.6%,而国内光伏安装量为9GW,同比增加80%。
2013年全年多晶硅出口量为0.4万吨,又由全年多晶硅电池片产量为26.2GW得出消耗多晶硅约15.7万吨,因此,2013年上半年多晶硅总消费量约16.1万吨。
3.32013年国内多晶硅供需情况及2014年预测
2013年国内多晶硅产量为8.2万吨,估计进口多晶硅量约为7.9万吨,总供应量为16.1万吨,而全年多晶硅消费量为16.1万吨,因此2013年国内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预期受欧盟对我国光伏产品“双反”影响,对我国太阳能电池板及关键器件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欧洲市场需求量将有所减缓,而中国市场及亚太市场的需求将呈现增长态势,需求将从欧洲市场逐步转移,另一方面,我国一系列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首先是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在市场启动、产业规范、贸易纠纷和配套环境等方面做了相应表述,将“十二五”装机规划由原定的20GW提高至35GW。其次是“国发24号文”的9个配套文件相继发布,包括财政部发电量补贴和资金拨付管理办法、发改委《分布式发电管理暂行办法》、发改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兼并重组实施意见等相继出台实施,产业发展环境逐步好转。此外,金融机构如银监会、国开行等也在积极与行业主管部门合作,根据“国发24号文”精神出台金融扶持政策。而备受关注的中欧光伏贸易争端也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限量、限价”方式达成和解,也为后续贸易纠纷的应对提供借鉴。在政策扶持使光伏市场逐渐向内转移的利好因素作用下,未来国内光伏市场需求将有所突破,2014年市场需求将大幅增长,预期2014年国内晶硅电池的产量为28GW,出口的份额将在17GW左右,更多的电池片将用于国内及亚太市场。同时受我国对美、韩多晶硅“双反”初裁利好因素影响,国内经过技改扩产成本下降后的多晶硅企业纷纷复产,预计2014国内多晶硅的产量将继续增加,预计2014年全年多晶硅产量约为9.8万吨,而进口多晶硅将下滑至7万吨。因此总供应量在16.8万吨左右。
从国内多晶硅供需关系可以看出,2013年全年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复产,产业将面临阶段性结构矛盾以及市场供需压力,再加之外部贸易的不确定性,因此,2014年国内多晶硅行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4.市场热点问题分析和解读
4.1进口多晶硅低价继续倾销转口台湾新招规避“双反”
2013年11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7914吨,环比大幅增加48.5%,为全年次高点;多晶硅进口均价微幅上涨至18.62美元/千克,环比增幅为1.9%,同比下滑8.7%。同时,11月份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为2295吨,在总进口量中占比仅为29%,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量为5619吨,环比增加39.1%,在总进口量中占比仍高达71%。值得业内关注的是,国外规避“双反”又出新招——11月份转口台湾多晶硅达792吨,环比增加27.1%,占总进口量的10.0%。直接导致11月份多晶硅进口量骤增的主要原因是规避“双反”的旧途径——加工贸易进口尚且未得到抑制,如今新招——“转口台湾”又添新伤。从1-11月进口多晶硅情况看,累计进口量达72104吨,同比减少5.1%;多晶硅进口均价降至18.71美元/千克,同比下滑27.4%。有部分高价长单支撑的进口多晶硅价格尚且低于全球一类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国内纯粹以现货交易的价格则更低,国内多晶硅企业继续承受巨大压力,与“双反”之前相比并无改善。
值得业内关注的有:第一,加工贸易成为自美韩甚至是德国的进口主要方式。以11月份为例,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量占总进口量的71%,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仍占全部进口方式的45%,接近一半的进口来自进料加工。由于进料加工贸易的收益大于来料加工等方式,故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分国别来看,自美国进口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高达98%,几乎全部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自韩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占比也达71%,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国外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到我国,同时规避“双反”征税,这已经对国内多晶硅企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将多晶硅列为加工类禁止项目迫在眉睫。
第二,第三国地区转口贸易规避“双反”。11月份从台湾进口多晶硅量增至792吨高位,占总进口量的10.0%,即月进口多晶硅中有十分之一是来自台湾转口,国外多晶硅厂商将多晶硅出售到台湾再转口出售到中国,自台湾转口贸易已然成为继加工贸易之后又一规避“双反”的强有力的措施,如不及时加以遏制,未来台湾转口贸易规避“双反”将更加猖獗,“双反”的其他漏洞也将逐一显现,因此迫在眉睫的是积极采取方式将漏洞逐一排除,才能有效遏制国外低价倾销。
4.2多晶硅“双反”初裁出台漏洞逐一显现
2013年7月18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48号公告,决定自2013年7月24日起,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倾销幅度为2.4%至48.7%。进口经营者在进口上述来源的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倾销幅度向中国海关提交相应的保证金。对美韩两国多晶硅反倾销初裁出台对我国多晶硅行业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也展示了我国维护光伏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国内多晶硅企业也受此利好因素鼓舞积极复产,多晶硅价格也有所回升,国内多晶硅产业面临的生产危机似有缓解。
但因我国多晶硅“双反”案公告中对于在中国市场份额中占重要地位的一些多晶硅厂商的征税力度严重偏弱甚至并未提及,随着“双反”初裁之日渐远,“双反”漏洞也逐一显现,主要表现为:
第一,对韩国征税过低。此次初裁中韩国税率较低,特别是韩国OCI公司的反倾销税率仅为2.4%。我国自韩国进口的多晶硅产品中,OCI公司占到了90%。OCI公司在2007年开始投产,2008年产能仅有两千多吨,而2012年产能就已经接近六万吨。由于韩国本土并没有下游产业,为了抢夺中国市场,OCI公司一直采取非常具有侵略性的价格战略。调查期内,进口自韩国的多晶硅占据全国总进口量的比例超过了30%。过低的税率不但无法阻止韩国企业向我国倾销多晶硅产品,反而促使原产自韩国的多晶硅进口量快速增长。
第二,加工贸易、转口台湾等进口方式规避“双反”征税。2013年11月份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量为5619吨,环比增加39.1%,在总进口量中占比仍高达71%。11月份从台湾进口多晶硅量增至792吨高位,占总进口量的10.0%,10月份占比甚至达到11.7%,在“双反”调查之前,加工贸易及转口贸易比例分别维持在50%以及4%的比例,正是受反倾销措施的影响,进口多晶硅才大规模采用加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可以预见,随着“双反”程序的推进和终裁的颁布,这些比例还将继续增长,未来对国内多晶硅企业造成的冲击将不堪设想。
第三,自欧盟进口多晶硅有恃无恐。2013年1-11月累计从德国进口多晶硅量为23162吨,占累计总进口量的32.1%,为2013年截止11月累计进口量最高的国家。主要原因则是7月份反倾销初裁中并未提及对欧盟的制裁,给德国加大倾销提供了契机。因此,迫在眉睫的是,积极采取措施将“双反”漏洞逐一排除,以巩固来之不易的贸易救济效果,挽救困境中的国内多晶硅产业。
4.3中欧光伏案成功“软着陆”
2012年8月31日,欧盟向中国驻欧盟使团发出照会,确认将对中国企业出口到欧洲的太阳能电池及其组件发起反倾销调查。
中欧光伏产业之争,是两大经济体之间的重大利益博弈。数据显示,2011年,欧洲光伏市场规模为51.8吉瓦,占全球光伏市场的74%。2011年中国输欧光伏产品210亿欧元,出口量占中国光伏总产量的七成,占欧盟六成以上的市场份额,涉及中国上千家企业的生存和40多万人就业。很显然这是一场谁都“输不起的战役”。
中国政府坚持“谈判解决纠纷,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立场,从各个层面做欧方工作,促使欧方认识到“斗则两败,合则双赢”。在关键时刻,李克强总理做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工作。李克强总理强调,此案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中欧企业的利益,还可能引发贸易战。贸易战没有赢家,希望中欧双方从大局出发,通过谈判磋商解决贸易争端。如果欧方执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进行反制。
这些工作促使欧方深刻认识到,光伏产业虽然很重要,但还有比光伏产业更重要的。在全球一体化浪潮中,中欧谁也离不开谁,如果因为光伏争端而令双方陷入贸易战,那么失去的将远远超过得到的。中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搭乘中国发展快车是维持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选项。
在战术上,中方充分利用欧盟贸易救助机制及中欧光伏产业相互依存度高的特点,结合关键时间节点,巧为运筹机构与成员国、成员国之间以及业界内部的利益矛盾,多管齐下做工作。
在谈判过程中,中方反制措施有的放矢、高举轻放。对法等国家葡萄酒展开反倾销调查,对德多晶硅暂缓调查,一打一拉,起到“敲山震虎”作用,为我国谈判赢得关键筹码,促使欧方内部出现严重分化,被迫寻求与我尽快达成协议。
2013年7月27日,经过一年多艰苦斗争,中欧光伏贸易战终于落下帷幕。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德古赫特宣布,经过谈判,中国与欧盟就光伏贸易争端已达成“友好”解决方案。欧方在光伏案中战术上的“以攻为守”,不得不让位于战略上的“斗而不破”。这标志着双方通过谈判协商,以双赢方式妥善解决了这个全球最大的贸易救济案。
光伏案的“软着陆”不仅有效遏制了欧盟保护主义的发展势头,维护了我国企业的切身利益,为国内产业调整赢得了宝贵时间,同时也向世界传递了中欧两大经济体有能力管控好分歧,走合作共赢之路的积极信息,为解决全球贸易争端提供了样板。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