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机器人产业虚实分析
2015/5/21 8:34:34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研究网 【字体:大 中 小】【收藏本页】【打印】【关闭】
核心提示: 苏彬(化名)明显感觉到,当下的机器人产业热得有些不正常。这位有着超30年从业史的机器人老兵,在他退休后,重新打量这个常常与智能、高端、前沿等字眼相伴的产业。苏彬(化名)明显感觉到,当下的机器人产业热得有些不正常。这位有着超30年从业史的机器人老兵,在他退休后,重新打量这个常常与智能、高端、前沿等字眼相伴的产业。他说,“机器人要发展,关键是应用,技术应用配套一定要跟上”。
苏彬的这个认识,是有故事背景的。在一次展览会上,他带去了公司生产的六轴并联机器人,但遭到了冷遇。“开始还引来了20多张订单,但全泡汤了,因为缺少应用工程设计,国内没有产线的技术储备。”他如是回忆。
生意场上的尴尬不止发生在苏彬身上,也不仅出现在机器人领域,小到芯片,大到高端装备,中国的制造业在与国外竞争对手的较量中,也总给人留下“大而不强”的话柄。
现在,当“十二五规划”走入收官之年,在2015年的5月份,一个更长远、更系统,志在解决中国制造难题的行动已经开始。
十年愿景
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个被视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而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
《中国制造2025》已经明确,到2020年掌握一批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其中,在已经明确的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中,将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重点领域。
中国的主管部门已形成高度共识,并决定用至少十年的时间来改变长期被动的局面。工业和信息化部是参与此次编制工作的主角之一,在它的官方网站,罕见地以7篇长文对这一行动纲领作出了详细解读。
工信部认为,《中国制造2025》既立足当前,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围绕先进制造和高端装备制造,前瞻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描绘了未来三十年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和梯次推进的路线图。
记者注意到,提出这个愿景的同时,中国的金融业、服务业以及互联网经济正迅猛发展,中国制造行业却接连不景气,企业发展困境重重,甚至伴随着劳动力、土地、环境、能源等要素成本快速上升,中国经济“去制造业”隐现。
制造业大国尴尬
单从过去的成绩看,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目共睹。
数据显示,以2013年为例,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高速轨道交通等领域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百万吨乙烯成套装备、风力发电设备、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等装备产品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前列。
成绩还不足以让人雀跃。
根据工信部披露,目前,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其中,2013年,我国80%的芯片都依赖进口,进口总额达到了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0.5%,进口额超过了原油,是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权行为,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邮箱:cidr@chinaidr.com。 -
- 直达16个行业